教育经济学也是当代西方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这一学科的出发点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研究教育的功能与效率,它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投资,从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教育与生产的关系、教育经费分配与使用、教育计划与经济关系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早在1924年,苏联教育学家斯特鲁米林就曾经提出,有必要从经济观点,运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935年,美国学者沃尔什(John Raymond Walsh)的《人力的资本观》一书出版,这本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开山之作。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舒尔茨(Theodore William Schultz)等人指出,智力投资是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它比起单一的物质与劳动力的投资来,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基于这种观念,美国政府开始进行教育经济方面的研究,进入60年代以后,教育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欧美国家的大学中开始设置这方面的课程,并开展相应研究。
20世纪20年代,教育社会学在欧美国家中创立,它是以社会学原理来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其所关注的是社会与教育之间的联系。首先是教育与社会总体的关系,如学校与社会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学校与经济、政治变化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学校的各种教学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成绩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等。再次则是关于学校与社会身份认证、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宗教信仰、民族与种族的差异,使得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公正与公平,如何克服这些不平等现象,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例如欧美大学中,相当多的学生有不同于主流社会的宗教信仰,有的学生上学时要穿戴表达自己信仰的特有服饰或宗教标志,而有的院校则意欲对此进行限制,不允许学生使用宗教标志。这样就会形成学生乃至宗教团体与校方的冲突,有时这种冲突甚至会扩大到学生与政府之间。类似的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以决定政府与学校正确的政策,从而有利于社会与教育的和谐发展。最后是关于教育对于人的社会地位变化的影响,如高等教育的学历与学位对于就业与资格的影响等。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与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学历与学位成为青年就业时的一个重要条件,发达国家中普遍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学历与学位,各大企业与文化教育机构更是把具有一定学历与学位作为招收工作人员的必备条件。名牌大学与高学历的学生受到社会重视,也存在忽视实际工作能力,唯学历论,盲目追求高学历等现象。社会教育学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制定教育政策,也有利于学校培养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社会学在学术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苏则罗(Henry Suzzllo,1875—1933)、德国的那托尔卜等人。当代法国学者布迪厄(Pierre Boudieu,1930—2002)以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而著称,引起国际教育学界对于这一方面的关注。
当代西方教育学研究中,新学科不断产生,如比较教育学、教育文化学等等,充分表现出这一领域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节 初等与中等教育体制
西方国家中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
所谓初等教育主要由初级学校(elementary school)完成,也有国家称这种学校为“基础学校”(primary school)。这种学校的类型可以分为私立的与公立的,但一般以公立学校为主。有的学校是由教会承办的,称为教会学校,教会学校除了关于宗教方面的一些特殊要求之外,一般没有其他特殊要求,它所学习的内容与一般初级学校是相同的。西方最早的学校就是由教会兴办的,大约从9世纪的加洛林王朝起,查理大帝就开始兴办学校,一开始以宫廷学校为主,教育对象是王室与贵族子弟,以后范围逐渐扩大。西欧经济复兴之后,各修道院与教堂开始设立旨在宣传神学的学堂,世俗学校就是在教会学校的基础上产生的。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中学是所谓的文科中学,其主要特点是要学习希腊文与拉丁文这两种古代语言。但是这种学校早已经被新的中学所代替,新的中学制度在欧洲已经基本普及。欧洲中学一般为6年,其中3年为初级中学。中学生入学年龄各国不太一致,如德国一般在10岁左右,而法国则为11岁,荷兰为12岁,丹麦14岁,等等。中学开设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的数学、自然知识、体力与手工劳动基础、本国语与现代外国语、历史、地理与古典文学等。19世纪到20世纪,欧洲各国曾经不同程度地对中等教育进行改革,主要是开设了针对社会生产需要的人才培养,如工业技术学校与专业学校。但是,它的办学思想与方式也受到质疑,直到今天仍然处于改革之中。
义务教育制度在西方国家中普遍实行,最常见的是9年制义务教育。以丹麦为例,从1814年就开始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1973年又开始推行9年制义务教育,7至16岁的少年儿童都要接受这种教育。它的中学分为高级中学与职业中学两大类,只有大约1/3的学生接受高级中学教育,而多数学生接受工业技术与商业方面的教育。在欧洲与美国,多数中学生可以进入大学,一般采取入学考试的方式或是依据中等学校成绩录取的方式。
英国的基础教育则是另有一番景象,义务教育要求儿童5岁必须入学,实行全日制教学。经过11年学习后,年满16岁方可离开学校。中小学都分公立与私立两种,私立学校师资与条件比公立要好,但收费也较高。公立学校不但不收费,而且可以供应免费午餐。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基督教教育、英语、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卫生、手工、美术、音乐和体育等。英国小学毕业要参加“11岁大考”,虽然从学制上来看,这种考试只相当于我国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但是,对于英国小学生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只有少数成绩优秀者可以进入英国的“文法中学”学习,以便将来进入大学学习,而多数学生则进入一般中学或是专业技术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所以,这种考试实际上是一种分水岭式的考试,颇有“一考定终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意味,其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中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对此考试学生及家长们无不重视有加,视为决定人生贤愚之分的关键,竭尽全力进行准备。其实,这种制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最突出的是过早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当然对于英国教育的这种批评早已经引起英国政府与教育部门的重视,近年来,英国教育有了一定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英国最高等的中学是所谓的“公学”,这并不是公立学校,而是高级中学,全部是私立,每年学费高达数千英镑,专为培养社会精英所设立,其地位高于所谓的“文法中学”,所以入学者其实只能是一些富裕家庭的子女,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是无法问津的。这种公学历史久远,在英国地位相当高,如著名的伊顿、曼彻斯特、威斯特敏斯特、勒格比、查特豪斯和哈罗等6大公学,英国的政府首脑与文化名人中不少出于这一类学校。
为什么英国的中等教育呈现出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名校极受重视,成为培养社会中坚的主要基地,而其他一些普通学校则只为社会培养普通工人或其他普通劳动者。应当说,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并不只存在于英国,欧美国家中等教育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只不过在英国表现得最为突出而已。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西方社会的性质与特点。西方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两种主要人才:一种是为大企业培养的,受过严格的专业和职业训练,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这种人才社会的需求量相当大,它并不要求受教育者具有高学历或高学位,而是注重掌握实际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人才是为政府、科学教育机构或大企业所培养的,是所谓的“精英”人才,要求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领导能力与专业知识,可以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由于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所以英国中等教育采用分类教育,并且推崇名校,维护传统,也就并不奇怪了。现代科技社会的到来,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欧美国家包括英国的教育传统,这也是一个事实。企业与工厂对于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要求专业化的教育。另外,“精英教育”模式与社会民主化的趋势之间也出现了不太适合的地方。从社会管理方面而言,普通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总的形势是,社会要求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训练与高科技研究之间出现了一种张力,现在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欢迎。这一现实对中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现代教育改革已经势不可挡。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希腊学园
古代希腊时期,西方的高等教育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社会,学术风气浓厚,各种思想流派竞相发展,并开始进行教育活动,以普及自己的学说,培养学生。智者学派较早成立学校。他们的学生大约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一般进行3到4年的学习。主要学习课程为文法、逻辑与修辞,有的还讲授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这种学校是古代西方高等教育的最初形态。伊索克拉底于公元前392年创办了修辞学校,讲授内容增加了文学、历史、哲学与法律等。这所学校培养了不少希腊社会的名人,受到社会广泛重视。由于该学校专业划分明确,所以被认为是希腊最早的教授专业知识的高等学校。5年之后,柏拉图主持的学园阿卡德米(academy)成立,这是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高等学府。学校开设的课程全面,包括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哲学等,更为重要的是,学园提出了西方早期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永恒的理念世界,并不是只教授知识与技术。该学园延续达900年之久,“阿卡德米”一词的词义为“学术”与“研究院”,该词义一直沿用至今。
柏拉图学园成立之后,雅典开办学园成风。公元前334年,曾经在柏拉图学园里学习过的亚里士多德创办著名学园“吕克昂”,这所学校开办在雅典的阿波罗神庙附近。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当时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个主要学科。在他的精心教授下,他的弟子也学识渊博,知识面宽广。亚里士多德与其弟子首先对西方学科进行划分,比如地理学、天文学、几何学、物理学等学科,再加上传统的逻辑学、修辞学等,形成了西方最早的完整学科体系。除了这些学园之处,伊壁鸠鲁学园、芝诺学园等也纷纷成立。
古代希腊的高等教育对于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以思想根源而论,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是人文主义的,它形成了一种私人办学的传统,即尊重学术,主张学术自由,不同学派可以进行争鸣。希腊高等教育重视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中世纪大学的成立
欧洲中世纪时,大学开始出现。最早成立的是11世纪的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与萨莱诺大学,12世纪法国巴黎大学成立。这是欧洲最早的三所大学,故称欧洲大学之母。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经济繁荣发达,建立了一批文化生活丰富的城市,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杰出学者与优秀青年,从而为大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当时的城市中,工商业与贸易兴旺,手工业者众多,各行各业成立自己的行会,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行会之下又有多种多样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研究技术与学术,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大学这样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具有医学背景的是萨莱诺大学,它大约成立于1099年,位于意大利南方名城那不勒斯附近的萨莱诺(Salerno)。这里是著名的疗养地,古代就已经建立了医学学校,为当地的疗养与医疗服务。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等人的医学很早就传播到了这里,成为医学教育的内容。11世纪初期,犹太医学家阿非利加诺(Constaninus Africanus)在这里行医与著书立说,传播医术,使这里成为著名的医学中心。1231年,政府正式批准这里为大学,随后,一批医学类的学院与大学也模仿萨莱诺大学建立起来。
另一所意大利大学是波洛尼亚大学,它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城市波洛尼亚。这里是商业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商业诉讼,因此当地法律学校相当著名。中世纪的大量法学家们聚集于此,进行研究与讲学,在对罗马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民法,并汇编各种法典。1158年,弗里德里克一世正式颁布法令,将法律学校改为波洛尼亚大学。从此,这里成为中世纪学术研究的重镇,到14世纪中期,已经成为拥有法学、神学、医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大学。著名诗人彼特拉克、卡尔、帕斯克里,戏剧家哥尔多尼,诗人但丁,文学家塔索,天文学家哥白尼,发明了无线电的科学家马可尼,解剖学家马尔皮基等一大批科学文化杰出人才都出自这里。
最著名的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巴黎大学,其前身是诺丹(Notre Dame,巴黎圣母院)主教学校,成立于12世纪初期。巴黎大学成立之际,法国正处于王室与教廷、地方封建势力与政府之间激烈的斗争之中,它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在它身上深深印上了时代的烙印。1180年,刚成立的巴黎大学与市民之间发生冲突,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看到了大学所具有的政治潜力,公开宣布承认巴黎大学,争取大学对王权的支持。以后,法国国王菲力浦·奥古斯都与大学对立,大学又取得了教皇西勒丁三世所给予的特权。1231年,罗马教皇正式下令肯定大学自决权,从此,大学与教会一样,具有独立权力,对世俗政权可以抗命。从13世纪末期起,巴黎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上了大学校长,学者掌握了学校的领导权。巴黎大学共有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4大学院,学生最多时达到4万多人,成为欧洲当时最大的大学。
在这三所大学影响之下,高等教育风起云涌,西欧各国纷纷成立大学。1168年,英国牛津(Oxford)大学成立,1209年剑桥(Cambridge)大学从牛津大学中分出,成为一所独立大学。1222年意大利帕多瓦(Padova)大学成立,1224年那不勒斯(Napoli)大学成立,1355年亚勒索(Arezzo)大学成立。同时,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西班牙的帕伦西亚大学、萨拉曼卡大学也相继成立。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则创立了图卢兹大学、蒙彼利尔大学。13世纪之后,布拉格大学、维也纳大学、爱尔福特大学、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等纷纷成立。到1600年,全欧洲共有105所大学,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欧洲著名大学,此时基本上已经全部成立。
英语中的大学University一词来自于拉丁文Universitas,是“行会”与“组织”的意思,来源于中世纪各行业的行会与专业团体。中世纪大学的原名是“教师与学生的组织”(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由于大学是专业学术团体,其所研究的文学、法学、神学与医学等都有相当普遍的社会性。同时,学校机构庞大,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也无法不介入社会权力斗争。所以大学与教会、世俗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摩擦。经过长期的斗争,大学最终发展为具有独立学术权力与自决权力的机构。欧洲大学历史久远,纷争从未间断,历史上多次发生过与社会各阶层的冲突,导致学校的分校、迁校等行动,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使欧洲大学建立了严格的学术与管理体系。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单位是学院,最早的学院并不是按专业划分的,后起的大学才按专业划分了学院,其中文学院一般是基础教育,神学、法学、医学属于较高的专业教育。欧洲大学最早建立了规范的学位制度,这也是欧洲高等教育对世界的贡献。最初级的学位学士原本是一种学历证明,说明学生已经获得了可以从事教授的资格,以后逐渐发展为独立学位。硕士与博士原来只是同一级别的学位,但是考试与颁发学位的方式不同,以后则发展成为不同级别的学位。学位申请者都要经过两种考试,即个人考试与公开答辩,答辩之后,答辩委员会经过表决,申请者才可能获得学位。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文化中一种重要现象,一方面它表现了基督教力量的强大,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不同程度受到教会控制,有的大学成了教会的工具;另一方面,中世纪大学在争取学术独立与自由方面又有独特的贡献,大学特权与自决权是其重要表现。当时相当多的大学有自决权,即有权力设立法庭,校外人员与大学生发生争议,由大学进行审理。大学师生可以免服兵役与享受免赋税的特权。1385年,洛伯特一世宣布,海德堡大学师生,包括学校相关人员,可以免除各种赋税。大学有权颁发专业证书与特许证,持大学证书就可以在各地任职任教。发证人原为教会,以后经过教师据理力争,相当多的大学以教师为发证人。相当多的大学规定大学教授执教一定年限可获得爵位,牛津、剑桥、巴黎、苏格兰等大学还在国会中有自己的席位。以上这些规定,都反映出当时大学的特殊地位。正因为如此,大学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杰出的学者如伽利略、加尔文、弗朗西斯·培根、牛顿等人。可以说,中世纪以来欧洲科学、思想与艺术的发展,欧洲文化的进步,都与大学密不可分。
三、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西方大学面临强烈的冲击。一方面,欧洲大多数大学与教会关系密切,学校受教会资助,教会控制大学的领导权,神学思想在大学里泛滥。另一方面,大批的人文主义者身居大学之内,宣扬人文观念,反对宗教专制。也有一些大学如巴黎大学等,由于受基督教教会的影响,思想僵化,成为旧思想的堡垒。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与文学家拉伯雷在名著《巨人传》中,就将巴黎大学描写成一个神学与经院哲学旧思想的堡垒,其教育观念陈腐,行为可笑。这是当时巴黎大学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其教育思想落后,所以受到了人文主义者的嘲弄。
18—19世纪,海上环球航线开通之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旧大学体制再也难以维持下去。大学如果不改革,则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在这种状况下,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时间,欧洲大学进行了深刻的改革。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大学体制革新,主要是从德国发起,以后推向全欧洲。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现代大学体制基本建立。第三阶段是20世纪后期,各国大学又进行了新的改革。短短两个世纪之中,全欧洲与美国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建立了相对全面的现代大学体制,直到今日,世界范围里的大学教育改革方兴未艾。
首先进行改革的是德国大学。德国启蒙运动起步虽然晚,但是有自己的特色,启蒙思想与宗教改革密切结合,深深地影响了大学教育。欧洲古老的大学哥廷根大学与哈勒大学中,不再使用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而使用德语讲授课程,大胆地改革神学,独立开设哲学课。数学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也在大学开设,传统的文学院被改为哲学院,增加了心理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学等多种具有现代社会特色的课程。从18世纪初期到中期,德国重要的大学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最终确立了大学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办学宗旨。同时政府也向大学提供经费,委任教授,反对宗教迫害,提倡思想自由。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进行了第三次重要改革,使德国大学完成改型,具备现代大学的雏形。著名语言学家与思想家威廉·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这所大学贯彻了全新的办学理念。这种新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学术独立与学术思想自由是学校的基础,只有学术思想自由,才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个人,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个人,才会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和谐的人;大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必然以科学研究为重要任务,教学与研究结合为一,发展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在这种办学精神的指引下,柏林大学这所成立时间不长的大学在欧洲众多古老大学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先锋,它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影响到欧洲各大学。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大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享有盛誉,特别是一些古老的大学如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等,集中了众多的世界著名学者。20世纪后期,多达数十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汇集于这些学校,这使得这些大学与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一样,成为世界大学中的佼佼者。
德国大学的改革模式被欧美多数大学所接受,特别是在美国大学中得到广泛传播。由于受到国家历史的限制,美国大学比欧洲大学较晚建立,但是发展却相当快。科研资金雄厚,设备先进,这是美国大学的优势。美国高等教育独具特色,一方面公立大学数量多,政府重视大学教育,每一个州都有州立大学,多数州还不只一所;另一方面,私立大学更为突出,优秀的私立大学进步相当快。19世纪后期,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加强科学研究,学习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模式。美国成为世界最富有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后,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使全国大学数量猛增,根据美国教育部2001年的统计数据,美国正规高校总数为4070所,其中公立院校为1688所,私立院校为2382所,私立院校多于公立院校,这是美国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一。大学生总数达到1450万人以上,而且还在迅速递增,78%的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大学学习。此外,美国高等教育中还有其他一些特色,例如,20世纪后半期以来,美国社会反对种族歧视运动此起彼伏,政府通过了《AA法案》(即Affirmative Action,所谓《平权法案》),相当多的大学招生时照顾黑人等少数族裔的学生,其中不乏哈佛大学等著名高校。
美国大学中最为知名的是一批所谓“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的大学。这个名称起源于四所名校的联合行动,因罗马数字Ⅳ的字形相似于英文中的“常春藤”(Ivy),故人们用它来称呼这四所名校。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四所优秀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有感于各校为了招收体育尖子学生而降低录取标准的现象严重,认为这样做不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四校经过协商,共同宣布取消专为体育项目而设立的奖学金,并且为了推动体育运动发展,在四校之间组织橄榄球赛联盟。1954年,康乃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也加入了联盟,八校签订了协议,在各校之间举行各类体育比赛,互相支持。从此,这八所院校以“常春藤联盟”而声名远扬。这八所院校共同的特点在于:第一,它们全都是位于文化发达的美国东部地区的私立院校,以高质量的学术水平与优良的社会声誉闻名遐迩。第二,除了建立于1868年的康乃尔大学外,其余七校全都建立于18世纪,学校具有悠久的传统,校园风光旖旎,绿草如茵,古老的建筑上挂满了青碧的常春藤,颇为名副其实。
除此之外,美国其他一些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也都实力超群,它们的科研力量非常强,教师中有著名的科学家和相当数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量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在新兴的电子科技、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环境科学等前沿科学中领先世界。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世界大学教育围绕着是否为社会生产与建设服务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洪堡等人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强调大学对于个人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理性与个性的自由发展为其精神,这是一种自由主义的大学教育观。另一种以大学服务于社会为观念,主张大学应当为社会生产建设提供知识与人才。这两种对立的观念在各国大学中都各有其根据地,但是,前一种观念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后者则表现出一种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创新。所以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大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成为新型大学的方向。英国是工业化的起源地,新型大学建立较早。其特点在于,成立之初先采取以理工科为主的学院,以后转为大学。如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1880年转为曼彻斯特大学)、约克郡理工学院(1904年转为里兹大学)、伯明翰梅逊学院(1900年转为伯明翰大学)等。美国也开展了性质类似的教育改革,即所谓“赠地学院”运动的产生。美国总统林肯于1861年签署了《莫里尔法案》,法案规定:
联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的学院;按照1860年规定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分得3万英亩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出售公地所获资金,除10%可用于购买校址外,其余将设立捐赠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这笔捐赠如果5年内未能使用,将全部退还给联邦政府。
联邦政府这一举措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全国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这些学院以农业与机械为主要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直到今日,在美国许多州里,这种学院仍然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20世纪中期之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在世界性的科学与高技术发展中,高等教育的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最能体现20世纪高等教育特色的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了适应工业化社会中对科学技术人才急速增长的需要,各国都把大学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力量,这使得大学招生量不断扩大,新建高校不断增加。昔日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的高等学府,现在变成了大多数人学习的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美国退伍军人进入大学,从1946年到1947年,美国进入高等院校的退伍军人每年都达到100万以上,政府为他们入学提供经济资助。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高校每年招生总数达到200多万,到20世纪末期,美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到全国青年的50%以上。欧洲各国入学率也大幅度增加,虽然没有美国那样高的入学率,但也非昔日可比。英国大学数仅60年代就增加了一倍以上。
现代欧美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对大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最先实行多种大学体制的仍然是美国,美国的社区学院是一种创造性的高等学校办学方式,这种学校一般是两学年制,在美国这种院校总数达到1000多所,主要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为当地经济生产服务。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社区学院竟达到了1500所,学生总数达到567万多人。美国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留学生教育,美国大学向世界各国开放,向各国优秀学生主要是研究生提供奖学金,这一举措使美国可以利用世界各国培养出的青年科学才俊,充实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包括物理学、化学与化工、航空航天、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医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电子工程、机械与自动化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来到美国大学学习的各国研究生们在教授学者指导下,经常能取得相当突出的成就。这种高效率与高水平的科研成就与宏大的办学规模,使得美国高等教育稳居世界教育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