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窥《道德经》
18063600000021

第21章

“惟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惟:《说文》释,凡思也。惟,凡思也。虑,谋思也。愿,欲思也。念,常思也。阿:大陵曰阿。传曰。曲陵曰阿。凡以阿言私曲,言昵近者,皆引申叚借也。与“惟”相对比,此处的“阿”有曲从,迎合的意思。

荒:芜也。一曰草掩地也。未央:通常有三种解释。(1)未半。《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朱熹集传:“央,中也。”(2)未尽;无已。《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3)无边无际。王安石注:“荒兮其未央哉,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高亨注:“荒兮其未央,犹云茫茫无极耳”。

本人认为,与上、下文比较,此处“荒兮其未央”的意思,应该是对那些不知“道”、失于“道”、缺乏独立思考、盲从于主流思想的现象的否定。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对大道的赞誉或者敬畏。

熙熙:和乐的样子,或者解释为繁盛的样子。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台:说也。(台)观,四方而高者。与室屋同意。泊:原意为停船,引申为淡泊、恬静之意。未兆:尚未显出迹象。傫傫:颓丧失意貌。澹:《说文》释,水摇也。俗借为淡泊字。鄙:五酇为鄙。五百家也。又周礼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葢周礼都鄙歫国五百里。在王畿之边。故鄙可释为边。又引伸为轻薄之偁。

上面三章指明了传承大道的宗旨,就是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那么,在利益为先,思想混乱的现实社会中,具体怎样做,才能够贯彻这个宗旨,进而逐步实现“修之于国,其德乃普”的抱负呢?第20,21,22,23,24章对此做了更深入的阐述。

首先,对于人们的自利思想和从众心理要有足够的认识。

独立思考与婉转顺承,有何不同?善修于道与不信不知,又有何区别呢?众人都信奉仁义礼教、权利至上等等的主流思想,自己就得放弃信念,跟他们保持一致吗?这种想法是多么的荒谬啊!

众人熙熙攘攘,如同参加盛大的仪式,如同在春天里登台望远。我却宁静淡泊,无动于衷,像婴儿还没有学会表达自己,清闲倦怠,落落寡欢,像灵魂离开了归属的地方。众人都自信满满,准备大显身手,而我却像被遗忘在角落的愚人一样昏昏沉沉,朦朦胧胧。众人把利害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却无所偏好,任其自然。思绪像大海一样波澜不惊,像风行一样无休无止。众人都希望有所作为,而我却独自坚守大道,特立独行,就像婴儿生来就要吸吮母乳一样,以遵从大道为自己的天性。

从表面上看,是“众人皆清我独浊”,而实际上,却是“众人皆迷我独醒”。可见,要让无名的大道普及于世,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所以,君子才需要“抱一为天下式”,才需要勤行于道而善积于德。

本章主要讲的是:奉行大道,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