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窥《道德经》
18063600000020

第20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以上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臣,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不道、大伪、不和、和昏乱等等,不就是“万物并作”的表现吗?正如第16章所述:要想不被这些纷乱的现象所迷惑,世人最需要的就是“归根守静”,就是回归到事物的本源,即大道上来。

因此,将圣哲先贤的思想进行萃取,去除那些主观偏见的成分,推行与大道相一致的内容,就会给百姓带来百倍好处;不拘泥于仁义礼制的限制,联系实际调查处理问题,就会使人们回归本真,使社会风气更加淳朴自然;限制对物欲利益的贪求,反对使用巧诈的手段达成目的,就会使百姓安于清静的生活,使盗抢的现象消失无踪。

将上述三项内容单独成文,在系统性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将其归纳到大道的体系当中。遵从大道,就是要:“无为”,以朴素纯粹的自然规律作为始终奉行的原则;“不争”,减少对私利和欲望的追求;“不学”,持中守正,不被各种杂乱的思想所干扰。

第17、18、19章指出,从古至今,随着世界不断地发展变化,新生的事物层出不穷,大道的作用会因为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或隐或现,忽明忽暗;大道的继承也会受到社会上的,代表不同阶层的,各种思想的干扰而时断时续,脉络不清。唯有抛开主观,克服私欲,去芜存真,去粗取菁,才能够沿袭圣人之道,并将其运用于实践,造福于百姓,进而流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