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窥《道德经》
18063600000018

第18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上古时期,世风淳朴,“上德不德”,世人不知道为何物。接下来,随着物质的丰富,贪念的滋生,世人越发体会到道的尊崇,德的可贵。再下来,世人惑于利而失于道,但尚且知道“不道早已”的后果,对大道还有所畏惧。再下来,万物并作,纷纷纭纭,世人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了诋毁、侮慢大道的言行。道隐无名,很多人被世间万象所迷惑,感觉不到大道的存在,更认识不到大道的本质和作用。

古代士人的言行多么可贵啊,为何现在看起来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事情成功顺遂了,百姓都认为:那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跟大道有什么关系啊?

此处对17章的解释,与其他的版本略有不同。通常都认为:“太上”是指圣人,得道之人;“其次”等句,则分别列举各种失德的情况,并且程度越来越深,直至为百姓所侮慢唾骂。从逻辑上来看,两种解释各有其道理。本人认为:以时间为序,更有利于说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样一个大道传承的过程,与上、下文的连贯也更紧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