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情谊·名人·美文
18023200000023

第23章 苏轼(2)

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皇后摄政,赦免了所有元佑大臣。当年5月,那个时代的闲云野鹤式的人物吴复古来到海南岛,带给苏东坡遇赦的好消息,苏东坡被移居对岸的雷州。不久门生秦观也来信证实,并说他在雷州也刚收到赦免令。那时,在政治上共进退的师徒二人看到了重回中原的曙光。

苏东坡奉令移居到海南岛对面的雷州半岛。昔日在雷州半岛送他去海南的弟弟苏辙已经携眷北归,虽然北上是好事,但苏东坡觉得此次登陆一定很寂寥,可是他想错了,因为他想不到他的学生秦观正在对岸翘首以盼他的到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渡过琼州海峡的苏轼一行刚下船抵达雷州半岛,就听到海岸上有夫役说:“徐闻县令特派小民前来迎接苏学士。”苏轼就乘轿去了徐闻县衙。在徐闻县衙内,设宴招待苏东坡的除了徐闻县令,还有一个让苏东坡喜出望外的人——门生秦观。师徒相见,悲喜相加,促膝长谈。秦观告诉老师其他三位苏门学士的下落:“起初,朝廷起复张耒为黄州判官,今又移知兖州;晁补之本为信州监酒税,今又迁为史部郎中兼国史院编修;黄庭坚不赴鄂州监税,畅游眉山去了。”苏轼感叹:“我今已老矣,不知能否与他们相见。”苏门四学士中,唯有秦观有幸见到了自己的恩师苏轼。那个夏日的一天晚上,下起了一场大雨,上天也为师徒二人的重逢感动得落泪。感慨良多的苏轼触景生情,立即作《雨夜宿净行院》诗:“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苏东坡抵达雷州后,还曾与儿子去探望过秦观。荒蛮之异乡,师生相见,同此际遇,自然少不了一翻唏嘘。他们在这样一个天气炎热,一雨成灾的化外之地吟诗作赋,欢娱竟月。他们彻夜静坐,最后惨痛离别,各奔东西。

1100年,哲宗崩,徽宗即位,秦观从雷州返还,在滕州华光亭含笑而逝。一代才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苏东坡听到秦观暴死的消息,悲痛得“两日为之食不下”,叹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这一声悲痛的呐喊源于一种心灵上的契合。苏东坡与秦观的友谊演绎出的一段千古佳话,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苏东坡与秦观名为师徒,实为挚友,苏东坡还曾写下《雷州八首·此为秦观作》,没想到在雷州见面,竟成永别!

鹊桥仙a

秦观

纤云弄巧b,飞星传恨c,银汉迢迢暗渡d。金风玉露一相逢e,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f,忍顾鹊桥归路g!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h。

【注释】

a.鹊桥仙:农历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渡过鹊桥相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此词咏调名本意。

b.纤云弄巧:纤细的云彩,就像织女在表现编织云锦的技巧一样。

c.星传恨:夜空的流星,像是在传递着他们相思的苦恨。

d.银汉:银河。迢迢:遥远貌。暗渡:指牛郎织女深夜过桥幽会。

e.金风:秋风。玉露:晶莹的露珠。

f.佳期:指情侣的会面。

g.忍顾:怎忍回顾。

h.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苏轼作品精选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和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题解】

本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