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怪影迷踪
1800500000006

第6章 方奶奶之死 (1)

1

这是多年来马鞍镇少有的黑暗和恐怖之夜,因为白天发生了王达江见鬼,继而被冤鬼溺毙事件......而且那鬼,并非无影无踪,而是偶尔现身,连一群欲"逞强"的孩子也集体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居民也都听到了它可怕的叫声。在人世间,谈鬼的人很多,可是见鬼的人有几个?但是在马鞍镇,人们却是"经常见"。而马鞍岭的鬼,好像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肆无忌惮,他们纷纷从马鞍岭墓地往外乱钻,一旦认准了目标,就穷追不舍......这不,撵着进入了镇子中心王达江的家,把他拖下水解决了!真不知道他们下一个目标是谁了。

这天夜晚,马鞍镇不仅特别的黑暗,还特别的安静,特别的恐怖,因此人们也是特别的警觉。到了半夜,整个镇子更是死寂一片。别以为所有的人都沉沉熟睡,鼾声一片,其实大部分人都久久不能入睡,都很注意屋内外的动静,哪怕夜风摔窗子轻轻"砰"的一声,睡着的人们也会立即惊醒,全身发冷似的颤抖一下。一旦醒来就再难睡着,眼前就像过电影一样把白天里王达江的"疑似被鬼杀"全过程再重新放映一遍。有些人还会从中感觉得到:当时的王达江,一定伸手去抓水面上漂浮的两只南瓜,可是那两只南瓜突然就变成了两只骷髅!变成了杨得勋和钟鸣等冤鬼!原来南瓜是鬼变的,目的是诱使王达江下水。当王达江伸手欲抓住南瓜时,南瓜立即就变回了本来面目--一副副骷髅,突然伸出白骨嶙嶙冰冷冰冷的手,就像几根铁索一般,使劲将他的头往水里按,抓住他的双脚往水底拖......

长夜漫漫,大家脆弱的心在一遍遍地过"电影",一遍遍怯怯地想:如果真的有鬼......呵呵,怎么没有呢,有鬼!这么多人都听见了,都看见了,那么如今这些鬼一定是围着水底的王达江,一定是将他破膛剖腹,先挖出他的心肝吃了,再掏他的肠子用力拉扯......

人们在如此这般地推理、联想,一阵阵的恐怖也就袭上心头。大家觉得,就算王达江不成为厉鬼丰盛的美餐,他的尸骨也绝难入土为安,那么这又是一个孤魂野鬼了。因为他家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亲近的亲戚朋友,没有谁愿意冒犯恶鬼的盆中餐去打捞去殓葬他。何况这一带水下地形复杂,岩石下面暗洞处处,他的尸体完全有可能被旋流卷进暗洞或卡在巨石缝隙中间。如果这样,就会永受沉底的刑罚了。真没想到,人的生命这样脆弱,身不由己,王达江这样一个大活人,好好的刚回来,说没就没。人们又好像觉得,王达江这样一部反面教材,其实是对众人的一种警戒--做人得讲良心,做事别做得太绝情,否则天地难容,人神共愤,纵使得到人的宽容,鬼蜮也不放过。

此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老天竟然又"哗啦哗啦"地下起了阵雨。不久,镇文化广播站的喇叭打破了难挨的死寂,满街到处响起来:

"大家注意了,大家注意了,因为现在又降大雨,洪水水位可能又涨。为了镜子河水电站机组的安全,镜子河水电站5分钟后开始停机断电,由此给生活造成的不便请大家理解。"

广播声刚停,马鞍镇全镇的电灯一下子全熄灭了。灯火俱灭,整个镇子就像被扣在了一口大锅里,漆黑一团,更增添了几分恐怖的气氛。

突然,漆黑死寂的夏夜响起了"喔喔喔"一声过早的鸡鸣,紧接着一鸡引发百鸡啼,到处此起彼伏地响起乱报晓的公鸡啼鸣。更叫人心悸的是间或还夹杂着母鸡"咯咯咯"吓人的啼叫,正应了民间说的"公鸡母鸡一齐啼,定有魂魄飞往西",那真是犯了大忌了。而民间对于公鸡过早啼叫的解释也很吓人:"一更啼叫有火灾,二更啼叫强盗来",还有"公鸡西鸣,家有不宁"之说,因为西方为人归天的方向,预兆死亡、火灾等凶事。

白天是鬼闹,晚上是鸡吵,这一天,这一夜,马鞍镇真是乾坤颠倒,什么都乱套了。此时河岸林中猫头鹰的叫声又叫起来了!而民间认为,猫头鹰是凶鸟,猫头鹰啼叫是人畜病、死的大凶兆。在这特定之夜,应该是弥足珍贵的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却不受人青睐,因为它会使人想到地狱的小鬼提着小灯笼在寻觅回家的路。

王达江的同伙方世威,也是这几天就刑满要回来的。他的家是一栋平房,掩映在树丛之中。这时许多萤火虫纷纷在这里盘旋,像是寻找什么,那样子,就像人们说的充当提灯笼的小鬼的角色。

此时方世威的母亲也像镇上其他人那样,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从王达江的归来、家里闹鬼到溺水去见鬼,联想到自己的儿子--方世威,虽然他是个不忠不义不孝之子,但是无论怎样,他毕竟是自己的骨肉,骨肉至亲,天经地义,人老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两眼一闭,去见阎王爷了,难道这样去,去得了无牵挂吗?不,亲生的儿子纵使一千个一万个不肖,但是离家30年之后即将回来,她仍然是那样想念他。他毕竟是她的儿子,是好是坏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但是如果他回到家里,他的命运也像王达江一样吗?冤鬼们也会即刻上门兴师问罪吗?也把他拖到水底溺杀,死无葬身之地,或推下山崖摔个粉身碎骨吗?方奶奶想及此,忧心忡忡,万绪萦怀。

是啊,自从儿子方世威被判刑劳改,她就像被割掉了一块心头肉,真想一死了之,觉得活在世上再也没啥意义。虽然儿子并没死,只是去蹲监劳改,但这与死何异?要她一个孤老太婆怎么活?但有幸的是,儿媳王丽珍并没学王达江的妻子,她不离不弃这个已经破碎、已经失去精神支柱的家,她竟然当着方世威的面,也当着方奶奶的面斩钉截铁地说:她等方世威回来,她服侍方奶奶!

起初,方奶奶只把她的话当耳边风,没往心里边去,但是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王丽珍果然挺过来了,她没因丈夫被劳改而改嫁,她待方奶奶虽谈不上很好,但已算不错。有她在,方奶奶温饱无忧,住得平安。于是方奶奶脸上便渐渐地又有了久违的笑容,还发自内心地在人前人后把媳妇当"瓜"卖,自卖自夸地说:虽然是婆媳关系,却像亲生女儿一样。这种精神慰藉对一个孤寡老人实在太重要了,生活中犹如漫长的寒冬总有一缕温暖和煦的阳光照着她,为她那冰寒的心注入暖意。

但是长期以来,有一件事情使方奶奶和王丽珍婆媳之间有些尴尬,那就是王丽珍曾多次问她一只小铁箱的事。这使方奶奶欲说还休,十分为难。

方奶奶何曾不想把那只小铁箱交给儿媳保管呀?只是她的儿子方世威自知难免去劳改之后,曾在她面前悲泪长流,一声一个妈,长跪不起地哀求她,要她指天誓日地答应他:除非他死了,不然千万别把小铁箱交给任何人,包括儿媳王丽珍在内。要好好活着,耐心等待他归来,然后把小铁箱交还他。他还说,这个小铁箱是他的生命支柱,他要是知道方奶奶何时把小铁箱给了别人,他即刻自杀而死。

身为人母,方奶奶还有什么话说呢?为了儿子别"即刻自杀而死",方奶奶还有什么理由把小铁箱交给王丽珍呢?尽管她有几次经不住王丽珍的哀求,欲告诉她小铁箱的藏匿处,但最后想到儿子那句"何时把小铁箱给了别人,他即刻自杀而死"的话,她立即退缩,无条件退缩,因为这小铁箱等同于儿子的生命。尽管方奶奶不知小铁箱内装有什么宝贝,既然儿子不告诉她,自然是有他的道理。每次儿媳问她那只小铁箱时,她总是很难堪,很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地婉言拒绝。有时她还糊糊涂涂地想:难道媳妇对这个家庭不离不弃,并且有时好像只是做作地对她特别的好,只是为了要得到小铁箱?如果是这样,那就更不该把它交给儿媳了。就这样,方奶奶因这只小铁箱,活得很矛盾,在矛盾之中难熬地坚守着自己对儿子的承诺,糊里糊涂却又十分固执地守护着这样一只神秘的小铁箱。

2

方奶奶的家,是一幢三间坐北朝南的砖瓦房。这样的一栋青砖瓦房,在今天的农村已经比较落后,但它在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已算不错。方奶奶住西间,儿媳住东间,中间是客厅。房子虽然老旧,给外面人的直观,是生活水平偏低--贫困户,但是这栋普通平房里面的东西,绝非贫困户所能拥有的,里面凡现代家具和用品,该有的都不缺,而且都不是农村那种攀比式的购物观念,即"你有我也有"的量比,方奶奶和王丽珍的这个破壳似的房子里面,主要的用具,如冰箱、彩电、微波炉、电风扇、电饭锅都是名牌产品。她俩吃的也比较讲究,只是穿戴随大流,并不赶时新,让外面的人看了都很"放心"。

因独子长期服刑,王丽珍又时常不在家,方奶奶经常一个人孤独在家。王丽珍每每离家时,总是说是回娘家。方奶奶也表示相信,但是她不相信又如何呢?这样一个长期守寡的女人,难啊!她能不离不弃,夜夜孤灯挨到今天,已是非常难得。想到此,她对儿媳就很宽容,很想得开,并没计较儿媳到底真的去了哪儿。她真正去干什么她不管,她也管不了,她还承认她是这方家的人,就够了。

方奶奶不知道,早在方世威即将去劳改时,他给王丽珍提出四个要求,这四个要求成了她被迫"扎根"方家的原因。方世威的四大要求,一是她一个老大不小的女人了,因为一次宫外孕的手术,此生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她在农村改嫁的资本已大打折扣。在马鞍镇这一带农村,娶妻的目的就是生子,人们世世代代叫"娶妻生子",明知不能生子传宗接代的女人,没一个好人愿意娶。二是他给她秘密留下够她维持这个家几十年的钱;三是她的任务是保护这个家,保护方世威的母亲,因为他让母亲掌管的一只小铁箱可抵一座小银行。等他回来后,他俩就有十分富裕的后半生;四是如果这几点她做不到,他回来之后,不出三天,王丽珍和她的家人就绝对一个不剩地成为他的刀下之鬼。

王丽珍最清楚方世威是个说一不二,说到做到的人,何止是她惧怕这个猛丈夫啊,在文化大革命时全镇的老百姓都惧他,说他和王达江等人是魔鬼。这四点要求,像一把无形的大铁锁,将她牢牢地锁在了方家。

方奶奶平时绝少出门,每次出门,她都要把门关紧,扣上一把大铁锁。今天,儿媳不在,她说是"回娘家"。这一次她回娘家的原因有点特别,是她那个很有钱的表哥马嘶鸣从香港回海南岛投资办什么公司,抽空回老家看看。对于"表哥"这个称谓,虽然方奶奶已经年迈,但她也年轻过,作为过来人,她也懂得"表哥"和"表妹"这种称谓的特殊含义,它往往包含某种让人欲说还休的奥妙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