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易长事,黑幕重重,令人齿冷。学界尚如此,中国前途何堪设想。
二〇一三年,浙江大学校友会因为更换校长一事联合发表声明,向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公开表达他们的诉求和期望,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九二五年发生在南京东南大学的一个类似事件。
东南大学的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由两江总督张之洞于一九〇三年创办。后来为了与“两江”相匹配,改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经短暂停顿,又改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郭秉文出任校长,用美国模式管理学校,使该校迅速成为南方教育界的一大重镇,从而与北京大学享有“南高北大”的美誉。
郭秉文早年留学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实验主义大师杜威和著名教育家孟禄,与蒋梦麟、胡适、陶行知等人是师出同门的校友。他曾任南高师教务长,担任校长以后,恰逢中国科学社成员纷纷回国,于是他大量聘请这些人担任教授,其中除了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任鸿隽、陈衡哲夫妇外,还有竺可桢、陆志韦、张子高、茅以升、陶行知、杨杏佛、陈鹤琴、汤用彤、梅光迪、胡先骕、陈中凡等人。一九二〇年四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将南高师扩建为东南大学的建议。第二年教育部批准其申请,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
东南大学成立后,因大部分经费由江苏省政府承担,所以郭秉文不得不与江苏督军齐燮元搞好关系。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齐燮元被迫下野,于是段祺瑞政府通过免除郭秉文校长的决议。为此教育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七日发表训令,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一决议。
当时郭秉文正在从上海返回南京的路上。他从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发了两封电报。一封给东南大学,叮嘱诸位同仁一定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封给教育部,希望新校长尽早上任。
尽管郭秉文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一变化,但是东大校园却无法平静。消息传来后,学生发表宣言,教师发表通电,纷纷反对教育部的决定。与此同时,学校行政委员会也与黄炎培、蒋梦麟等校董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发挥影响,让政府收回成命。
这件事在胡适的通信和日记里也有反映。一月十三日,任鸿隽在信中对胡适说:“东大易长事,不知北京舆论如何?此间各界殆无不以为政府与学校捣乱,于是挽留之电如雪片飞出。郭秉文何幸而得此!……你的意见如何,亦望告我。”“郭秉文何幸而得此”,表达了任对郭的看法和事件本身的复杂性。
一月十二日,丁文江致信胡适,说东南大学的两位学生代表前来造访,告诉他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此次撤换校长,是科学社的主动,并且丁先生要想做校长,所以更为活动。”丁听了以后既好笑又好气。他当即表示:第一,这事与中国科学社无关;第二,政府的做法不对;第三,他没有当校长的想法。没有想到的是,天津《益世报》很快刊登了他的谈话,但“口气完全不对”。因此,丁文江请胡设法为他作些解释。
五天以后,胡适在日记中明确指出:“此次东南大学换校长的问题,由国民党人作主力,也是他们的包办大学教育的计划的一部分。”看来,东大“易长风波”表面由北洋政府引起,实际却是国民党在苏俄指导下企图控制大学的一个举措。
二月一日,东南大学校董会召开会议,不承认教育部的“易长”之令,并请郭秉文继续留任。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希望郭校长先去美国考察,校内事务可由校董会组织的临时委员会负责。
这时候,由教育部选定的新校长胡敦复也明确表示不愿接受这一任命。胡敦复早年留学美国,是康奈尔大学理学学士。他一九〇九年应招回国,供职于清华学堂游美学务处。在此期间,他招收大批优秀人才赴美留学,其中有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刚复、胡明复、姜立夫等人。随后,他担任清华学堂教务长,与郭秉文的资历、声望比较接近。
二月五日,任鸿隽再次致信胡适,说这一次大家所争的并“不是郭个人的去留问题”,而是能否继续保证教授治校的大事。
出人意料的是,胡敦复于三月九日突然来到东大,准备正式上任。学生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涌向校长室,对他暴打一顿,然后从后门赶了出去。事件发生后,教育部认为这事与校董会有关,便发表取缔校董会的训令。为此,东大教授们召开紧急校务会议,要求教育部改变这一决定。
旷日持久的东大“易长风波”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三月十八日,著名实业家穆藕初在信中对蒋梦麟和胡适说:“东大易长事,黑幕重重,令人齿冷。学界尚如此,中国前途何堪设想。”第二天,任鸿隽在信中对胡适说:“敦复的突然而来,大约是为人逼出来的。他到了南京之后,他的好友无一人不劝他勿就,但是他终于就了。我常说古人所谓‘众怒难犯,专断难成’,正是为敦复兄弟说的。”在这封信中,任还说他自己已经辞去东南大学教职,为的是摆脱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
三月二十八日,《现代评论》发表社会学家陶孟和的文章《东大暴动》,认为这一事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污点”。一周以后,该刊又发表政治学家张奚若的文章《党化教育和东南大学》,分析了这一事件与“党化教育”的关系。
东南大学的“易长风波”致使校长一职长期空缺,著名教授纷纷离去,教学科研水平急剧下降。直到一九三二年罗家伦担任校长以后,这所学校才逐步恢复元气。然而,这时东南大学早已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了。
师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