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非常情爱
1783900000017

第17章 :轻易不见外人

张维一听是易敏之,心里一震。自从来到北方大学后,很多人都曾谈论过这个学术界的传奇人物,有很多作家和诗人到北方大学后也想见见易敏之,可是易敏之轻易不见人。张维曾经数次想跟着一些作家和诗人一睹这位美学大师的风采,却都落空了。此时听李宽想介绍他们认识,喜出望外,禁不住地问:

“他不是轻易不见外人吗?”

“是这样,但是,他肯定愿意见你。”

张维真的太激动了。他直接来到了作家废人的住处。废人是西北的一位作家,在一所大学里教授文学。他是在北方大学访学,快要回去了。废人曾经和张维去找过几次易敏之,但易敏之一直不在。听别人说,易敏之一般不给人开门,无论别人怎么敲门,他也不会开。废人后来自己单独去找过几回,还是没能敲开门。张维对废人说:

“何必呢,他如此高傲就让他高傲算了,你又何必苦苦找他呢?”

“你不知道,越是这样的人,才越是珍贵的人。当今天下,能为我废人的书作序的,除了易敏之,别无他人。我在年轻时就读过他写的文章,那时我就发誓,有一天,我一定要让他为我写上一笔。易敏之是很少给人写序的。到现在,他只为三本书写过序,而这三个序就是三个故事。”废人说。

“哪三个故事?”跟废人同宿舍住的一位学古典文学的博士惊问。

“一是他的导师胡理去世后,出版社要出版胡理的文集,就请人作序,全天下也就只有他能担当此任了,可是,他是胡理的学生啊,他不写,出版社的那个编辑就说,作序也没有什么规矩,再说了,学术界对你们师徒二人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你不写不是让有些说法有了根据吗?你知道那个编辑为什么这样说吗?”

“是不是说易敏之当年批评胡理的事?”张维说。

“是啊。易敏之实在是一个传奇般的怪人。他是云南人,祖父是一个将军,而他父亲则是一个留洋博士。新中国成立那一年,他到了北京读大学。那时他的志向是做一个将军。可是大学毕业时,因为一篇论文被鼎鼎大名的哲学家胡理博士看中,成为胡理的研究生了,而那篇文章正好是批评胡理哲学的。这件事在学术界一直被传为佳话。能上胡理博士的研究生,是那时文科学生的梦想。易敏之阴差阳错撞到了名下,也就索性学哲学了。易敏之心高气傲,对什么都不服,毕业论文竟然又是批判自己导师胡理的。

前一次是他们互不相识,倒无所谓,而这次不一样,培养了三年竟然给自己培养了掘墓人,谁不生气呢?那时,礼教还是很严格的,于是,学术界对易敏之的这种行为先是批评,后是赞同,然后就是争论。报纸上把他们的事炒得沸沸扬扬。易敏之就这样成名了。胡理刚开始也非常生气,但后来看见学术界批评易敏之时又非常喜欢易敏之,觉得这才是他的学生。为了更进一步探讨一些问题,他们俩又主动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争鸣,从而掀起了解放后哲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第一次声势浩大的思想运动。胡理和易敏之的争论文章被很多杂志和报纸转载,易敏之一夜间名扬天下,但他们师徒间的关系仍然很好。这也成为学术界的佳话。就是因为他们的争鸣,表达了对当时时局的一些不满,使他们在1957年都成了大右派。当然,据说易敏之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他写了一些反动诗。那些诗没有发表,只是在日记本上写着而已,可是被告密了。他的罪行可大了。

“他先是到了甘肃河西的夹边沟被改造,险些饿死。在那儿,他又奇迹般地遇到了当时的另一个哲学界的泰斗朱四维。朱四维和胡理在当时并称为中国哲学界的两大泰斗,学术界称他们为‘南朱北胡’。胡理的哲学是在结合进化论的基础上强调儒家的入世观念,而朱四维却重形象,重感悟,重性灵,侧重于道家一派。他们后来被转移到了武威县的一个农场里,继续接受改造。”

“你怎么这么清楚?”那位学古典文学的博士好奇地问道。

“胡理和易敏之的名气在那时有多大啊,谁不知道他们?他们在那里吃尽了苦头。不幸的是,朱四维没能熬过去,易敏之终于熬过来了。20年之后,易敏之终于又回到了北方大学任教。奇怪的是,胡理从此不著一字了。孔子是述而不作,胡理是述都不述了。易敏之可不一样。和朱四维十几年的交往,使他的思想与先前大不一样了。不过,那时候也是很有意思的。胡理的突然沉默与他当时的红极一时恰恰成了反比。被平反的胡理因为时局的原因,比他年轻时更红。相反,却没有人想起朱四维。在胡理去世之前,易敏之又一次怀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复杂心情向胡理发起了批评。可是,谁也想不到的是,在易敏之向胡理表达了这一想法后,胡理竟然同意了,而且作了序。在胡理去世的前夜,易敏之的书也刚刚出版。这就给不明真相的人们增加了一份悬念。易敏之三批恩师,使他在学术界确立了崇高的地位,但是,同时也使他背上了欺师灭祖的罪名。有人说,他是踩着自己恩师的脊背爬上去的。”

“那第二个序是什么呢?”那位学古典文学的博士急切地问道。

“第二个序是有关诗人北子的故事。张维你比我更清楚。”废人说。

张维一听诗人北子,就沉重地点点头。那位学古典文学的博士对张维说:

“我在这里也听说过那个诗人北子的事,他自杀了,是吗?”

“对,北子是一位天才诗人,他十五岁上了北方大学,十八岁开始工作,在另一所大学里教哲学。他在大学时期就写了大量的超现实主义诗歌,可是,一首诗都没有发出去。二十岁时,他开始发表第一首诗,从此他的诗到处开始发表,但是,他在整个诗坛上是个异端,没有人站在他一边。慢慢地,他的诗也没有地方给他发表了,可是,他试图想创造中国最伟大的史诗。在二十岁到二十六岁期间,他奇迹般地写下了大量的长诗。在我上大学的那年三月,他卧轨自杀了。那一年,他才二十六岁。他死后,人们才像发现卡夫卡一样发现了他的天才,而首先发现他的人竟然是易敏之。易敏之为他的诗集写了序。”张维讲得很沉重。

废人看了看张维的眼睛,也有些感动,但是他觉得张维讲得太简单了,太不引人入胜了,他说:

“你可能还不知道北子和易敏之之间的故事吧?”

张维摇摇头。废人说:

“北子并不是易敏之的学生,但是,北子一直想上易敏之的研究生。北子曾经对易敏之说过,如果要让我上研究生,全天下我只上你的,其他人的,白送给我我也不上。”

“那易敏之就把他招上算了!”那位学古典文学的博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