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彻底根治渭河水患的提案,已经是全国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第四次向全国政协会议提出。昨日中午接近午饭时分,记者来到安启元的房间,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正在对即将于下午提交的这份提案做最后审定。透过厚厚的老花镜,折射出老人对渭河水患深深的忧虑和对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深邃思考。
三门峡水库蓄水潼关高程居高不下
安启元告诉记者,去年8月的渭河洪水,使渭河下游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给沿河的临渭、华县、华阴、潼关、大荔等县(市、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水,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是造成河床淤积抬升、渭、洛河顶托倒灌的主要原因。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在黄、渭、洛三河汇流区的潼关断面出现了阻水性的“拦门沙坝”,致使渭河河道高差比降减小、冲刷动力减弱、过洪能力萎缩、洪水流速减缓、演进时间拉长,从而出现“大量泥沙不断沉积,潼关高程继续抬升,干支流相互顶托倒灌”的恶性循环。其次,三门峡水库高水位发电运行,是造成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三门峡建成初期的两次高水位蓄水使潼关高程抬升4.6米,严重威胁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当时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0万沿河群众安全无法保证
据安启元介绍,建设三门峡水库时,陕西人民从大局出发,义不容辞地舍弃了2座县城、21个乡镇、248个村庄和100万亩耕地,28.7万移民先迁宁夏,后又返回陕西,再返库区,几经磨难,为保黄河下游安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付出了沉重代价。时至今日,三门峡水库仍影响着国家对渭南市重大项目的布点,影响着招商引资的环境和渭南中心城市的扩张,给陕西省遗留下了复杂和繁重的库区防汛抗洪及移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库区人民顾全大局是无怨无悔的。但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已基本代替了三门峡水库的防洪防凌任务和发电的功能,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而黄河上游也因修建了一批大型水库而有能力确保安澜,现在只有三门峡库区特别是渭南地区灾害频繁,年年损失巨大,200万沿河群众和10多万返迁移民生命财产安全始终得不到保证。
安启元说,三门峡水库目前只有3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发电效益并不大。而且,冲刷三门峡水库产生的泥沙可以由小浪底水库来承接,不会淤积黄河下游。所以三门峡水库敞泄运行,放弃电厂发电,是历史的必然,也具备现实的可能性。消除渭河下游水灾隐患,就是保渭南、保西安、保关中平原。国家在黄河上、下游安澜之后,应把治黄的战略重点转移到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上来。
将渭、洛河下游纳入治黄规划
据安启元介绍,这份提案建议将渭、洛河下游及南山支流按全国大江大河对待,纳入治黄规划,由国家进行投资治理,根治库区水患,以补偿库区人民的灾害损失,减轻陕西无力承担的防洪负担,确保西安和关中平原安全。
提案明确提出三条建议:
1.立即停止三门峡库区蓄水发电,尽快实行空库敞泄,从根本上消除洪灾隐患。(1)要求三门峡水利枢纽“停止蓄水发电、空库敞泄排沙”。(2)加大库区河道疏浚力度。改洛河入渭为直接入黄。(3)建议将渭河下游的上涨渡大桥和大华公路大桥改建为“一跨式”敞流桥,以消除阻水影响。
2.实施渭河及南山支流综合治理,提高防洪保安的能力。降低潼关高程需要一个过程,建设高标准防御体系,不断提高当前防洪保安能力则是当务之急。为此,应尽快启动《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去年洪灾水毁工程修复加固工程、渭河堤防治理工程等11个防洪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建议中央尽快对以上防护治理工程进行审查批复,确保在今年汛期前完成修复工程和部分治理任务。
3.提高防护标准,理顺管理体制。鉴于335米高程以下已有20万返迁移民,建议将华阴渭河生产围堤改建为防护堤坝;把渭河50年一遇防护标准提高为100年一遇标准;把南山支流20年一遇防护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建立黄、渭、洛三河及南山支流集中统一的防洪管理机构,改变黄河水利委员会、陕西河务局、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在防汛问题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体制。
提案得到了委员们积极响应
据了解,3月1日晚,在陕全国政协委员乘坐T42次列车赴京途中,这一提案得到了委员们的积极响应,刘锦才、于小文、徐中信、吴庆洲、周天游、任法融等委员联名签署了这份代表三秦父老心声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