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060

第60章 用好生命的每一分钟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现代文学家、作家)

小说家阎真在回顾自己的成才之路时说:“我懂得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是什么,并坚持下去。我这辈子打了十年工,当过临时工、铣工、砖瓦匠、厨师,但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后来才当了作家。”

阎真一生的经历非常坎坷。他曾经盖过房子,打过零工,也当过厨师,后来,他考入北京大学,毕业以后从事文学创作,以一部小说《沧浪之水》获得了《当代》

2001年文学大奖,后来他本人也被评选为“进步最大的作家”。

1973年阎真高中毕业,没有大学可考,也没有机会被推荐,就留在城里打了三年零工,帮人盖房子、挑砖、倒水泥预制板,在社会最底层混日子。有时灰尘汗水把眼镜片弄得一片模糊,走路踉跄,老被同行笑话。当时躺在床上,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去国营单位当个正式工人,再也不用飘来荡去的,但又觉得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绝望的情绪就像长沙的梅雨缠搅在心里。

那时他就特别爱读书。一天工作8小时,工资一块零六分,不管多累,清晨6点多他就起身,到偏僻的地方去诵读课本。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是在那时背下的,30多年过去了,依旧记得很清楚。要上工了,他就在手上抄10个英语单词,把挑土的担子一放下,就把手背扬起来记一个。

1976年他到技工学校学了两年铣工,毕业后分到株洲拖拉机厂,给拖拉机驱动轴的一个零件铣槽。那时机器是自动运转的,把零件放上去,过3分钟再取下来,一天要做几百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每一个3分钟他都没有浪费,对着书本不是背公式就是记古诗,也不管别人骂他书呆子。上班争分夺秒,下班后他顾不上换下油迹斑斑的工作服就直奔图书馆,一坐坐到关馆门。就这样,到了1980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

出国留学时,他也边打工边读书。那时,他最大的消遣就是到公共图书馆借书来读。《红楼梦》他读了4次,常常读得热泪盈眶,正是这部书教会了他写小说。

提起这10年打工的日子,阎真并没有觉得浪费了时间,反而觉得培养了他的平民化思维,使他懂得体恤底层人民的悲欢,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可以说,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就看你自己的理解。”

智慧感言

鲁迅先生说,时间是靠“挤”出来的。我们现在提出的时间管理和理财是一个原理,把点滴的时间利用起来,汇聚到一处,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勤奋的人懂得见缝插针,利用好零星的时间,不浪费每一秒钟,最终必会有一份丰厚的回报。学习其实也是一样,如果每天抽10分钟来看一点东西,1个月就是5个小时,1年就是60个小时。很多时候看似细小的琐碎的时间,实际上可以积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