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057

第57章 金克木的“偷学”成才之道

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已故的北大梵巴语言文学教授金克木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文化大师,他的自学故事很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来到北平求学,经常到当时设在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旁听。1935年,经友人介绍,他在北大图书馆谋得了一个职员的位置,成天坐在借书台后,管借书还书。那段时间,据金先生自己说,“是我学得最多的一段时间”。

金先生在他的《咫尺天涯应对难》一书中谈到了他自学成才的过程。一开始,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觉得无从下手,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跟着别人看。学生们来借什么书,他就把书名记下来,用业余时间看。“这里大多是文科、法科的书,来借书的也是文科和法科的居多,他们借的书我大致都还能看看。这样借书条成为索引,借书人和书库中人成为导师,我便白天在借书台和书库之间生活,晚上再仔细读借回去的书。借书的老主顾多是些四年级写毕业论文的,他们借书有方向性。还有低年级的,他们借的往往是教师指定或介绍的参考书,其他临时客户看来纷乱,也有条理可循。渐渐的,他们指引我读书的门路。”

一次,一位读者来借关于绘制地图的德文书。金克木便向他请教,才知道画地图的种种投影法、经纬度弧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又有一次,一位数学系的学生在等书时见金克木好像对那些书有兴趣,便开出了几部不需要很深数学知识也能看懂内容的中文和外文书名给他。就这样,博采众长,金克木的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了。

金克木先生还特别谈到过一位从几十里外步行赶到北大图书馆来的鼎鼎大名的教授:“他夹着布包,手拿一张纸往借书台上一放,一言不发。我接过一看,是些古书名,后面写着为校注某书需要,请某馆准予借出。借的全是善本、珍本。”由于外借需有馆长批准,而馆长那天又刚好不在,这位老先生没有借到书,又一言不发地离去了。待这位客人走后,金克木连忙抓张废纸,把进出书库时硬记下来的书名默写出来,以后有了空隙,便照单到善本书库中一一查看。他很想知道,这些书中有什么奥秘值得这位教授远道来借,这些互不相干的书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他正在校注的那部古书有什么用处。经过亲见原书,又得到书库中人指点,金克木增加了一点对古书和版本的常识。

“我真感谢这位教授,他不远几十里从城外来给我用一张书单上了一次无言之课当然他对我这个土头土脑的毛孩子不屑一顾,而且不会想到有人偷他的学问。”

当后来的人们惊叹金克木先生如此博学多才时,怎么想得到这位当年北大图书馆的小职员,竟是如此这般进入知识与文化海洋中的呢?

智慧感言

虽然金大师戏称成才是靠“偷”别人的学问,但这学问似乎也不是任谁都“偷”得来的,没有孜孜以求的钻劲和用心良苦的推敲,谁能从纷乱的借书单中找出条理?再加上夜夜苦读和虚心求教,才成就了一代大师。

勤学不光要刻苦钻研,还要到处留心,从每一个看似平常的角落“挖”出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