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041

第41章 北大学子与阳光的故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气愤!在愁苦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要相信,快乐的日子会来临。

——普希金(俄国诗人)

在2001年的12月4日,23岁的北大学生刘正琛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而且他的生命可能只有5年。在自己生病后,他重新记起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发起了旨在帮助自己和所有白血病患者的阳光计划——建立阳光骨髓数据库,为白血病患者创造“生命的礼物”。

刘正琛,1995年考入北大,毕业后又考上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在无数个普通却无比美好的日子里,他和所有的同学一样,追逐着理想,但是2001年12月4日,这一切都改变了。

从这一天起,他不得不和一个他最不愿意去的地方长期打交道,那就是医院,也不得不经常提到一个可怕的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短短几天,他的身份从一个可以被很多人羡慕的北大学生,降到了一个看起来只能被人同情和可怜的“绝症患者”、“弱势群体”,角色的剧烈变化让他难以承受。

但是,坚强的他很快接受了事实,并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可是,医生告诉他,他唯一的弟弟与他的骨髓配型失败,最大的希望破灭了。

在那时,刘正琛年轻的心里坚定这样一个信念:我不想就这样什么都不做,只是等待,无论如何,我要承担起自己对生命的责任。我不能依赖医生,我必须要自己寻找康复的办法。

以后的日子里,他一头扎进了书堆。通过查一些资料,他了解到,如果在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找不到合适的骨髓,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里也是有可能找到完全匹配的,只是由于无血缘关系的人匹配的机会非常小,只有万分之一,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庞大规模的骨髓库。

只要能找到HLA相合的造血干细胞或者骨髓,那些白血病患者就能够重新获得生命!于是,刘正琛有了一个想法——建立中国第一个民间骨髓数据库——在对所有捐献骨髓志愿者进行监测之后,保存数据资料,供所有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免费查询。

刘正琛为这个骨髓库命名为“阳光骨髓库”,寓意着生命和希望。

骨髓库的想法当然很好,但是怎么实现呢?一个人的检测费用就需要人民币500块钱,他们怎么解决资金的问题?刘正琛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他们拿出了5万块钱,用于检测前100个捐献者。

在2002年3月11日刘正琛生日那天,他的第一步计划——“阳光100”完成了,他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在北大新闻网上,供所有的患者检索查询。

在筹建阳光骨髓库期间,刘正琛经历过无数次抉择,很多次都险些放弃了。他从2002年9月开始复学,研究生课程本身压力就很大了,还要从事这样一个必须要筹集大笔资金,并且要为捐献者和患者提供服务的开创性工作,而他自己毕竟还是一个需要静养和治疗的癌症患者,一旦因为过度疲劳而导致病情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学习的压力、身体的疼痛、工作的困难,使他无数次想到了放弃。

但是每当想到病房里有那么多的病友们在等待着救命骨髓的时候,他又重新振作了起来。中国有400万血液病患者,每年新增的白血病患者就有三四万人,有很多患者,每个月都要住院几个星期,他们很难获得别人的关注??于是,刘正琛决定:坚持,责无旁贷。

在2003年1月18日,刘正琛得到了确切消息,有一位北京的小朋友和阳光骨髓库里的一位捐献者的骨髓完全匹配,只要能成功地完成骨髓移植,这个小朋友就可以痊愈,他就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了。

听到这个消息,刘正琛又兴奋,又激动,又充满了感激??在那一瞬间,他的双眼充满了泪水??

他知道路还很长,但是他看到自己做的事情有了成果,他知道一切都有希望。

智慧感言

青春和阳光,这两种世间最美好的事物给我们带来了浓烈的生命气息。尽管生命的美好有时会遭受挫折,但它总会挺过来的。正因为生命是无价的财富,所以在黑暗的时刻,与生命的美好相对立的事物就会越发软弱。

刘正琛的行为,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爱。也许我们没有他那么伟大,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去爱我们的父母?懂得爱,学会爱,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应该培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