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012

第12章 闻一多的“败”

兼容并包

——广博与包容是至高的人生修养“兼容并包”是北大一直推行的办学传统。自蔡元培校长开风气之先,首先把各种学术流派引进北大讲堂,各种流派的观点与学说就源源不断地涌进了这所百年校园,它们共生共存,相得益彰。流动的空气使这所百年名校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滋养,永久焕发着青春与活力。

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力量。

——蒲伯(英国诗人)

北大著名的美学教授朱光潜曾讲过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先生在到清华大学执教前,在与人交往方面曾走过弯路,受过挫折。闻一多1925年5月回国,暑假后到北京就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他开始时热情极高,全力以赴地工作,但由于他只有诗人的热情,没有行政工作者的练达,很快就受到了中伤和诽谤,于是“愤而南归”,连衣物、书籍都没有带走。

1927年秋,“第四中山大学”成立时,聘他去担任外文系主任。但他还是不能适应环境,不久后又离开了。他在一首诗里写道:

我挂着一面豹皮的大鼓,

我敲着它游遍了一个世界,

我战着风涛,

日暮归来,

谁是我的家?

1932年秋,闻一多应清华之聘,任中文系教授。这时他觉得比较痛苦。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我现在最痛苦的是发现了自己的缺陷,一种最根本的缺陷——不能适应环境。”1933年春,应届毕业生们请他为纪念册题词,他竟以《败》为题,信笔挥就了一篇文字。

随后,总结过去“败”的经验教训和任教的需要,闻一多决心改走一条学者的道路,他把它叫做“向内走的道路”。他拟订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古典文学的计划,决心在这方面有一番作为和突破,他说:“向外发展的路既走不通,我就不得不转向内走。”于是,他在教学之余,便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完成他那庞大的计划,过起“隐士”的生活来。

如果说在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还勉强可以依靠治学和做“隐士”逃避人际关系的话,那么这种办法在21世纪的今天则是行不通的。

智慧感言

当年有当年的特殊环境。闻一多先生有幸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走了一条“向内走的道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今天交流日渐频繁和多样,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没有做“隐士”的土壤了。所以,我们应该看到闻一多先生的“败”,并引以为戒,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学会包容、学会交际、关心同学、多与同学交流,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