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谚语(第四卷)
17746500000024

第24章 jìn

尽看猴耍,能有几出好戏?

尽人事,听天命。

尽信书,不如无书。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身。

进山人害怕老虎,学徒人害怕师父。

进了庙门会烧香,见了公婆会叫爹娘。

进了绸缎铺,告不得艰难苦。

进了山门是和尚。

进了砻糠出了米。

进门三口,灶神爷都要吓得起来。

灶王爷和灶君奶奶传说

灶神的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也就是厨房之神。

关于灶神的来历有很多说法。古籍《续事始》里说过,“灶,黄帝所置。”古籍《事物原会》也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西汉时期论文集《淮南子·氾论篇》里也说,“炎帝作火而死为灶”。

因为灶是和火有关的,因此也有人认为火神祝融是最早的灶神。《淮南子·时则》里面有注解说:

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把于灶。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楚世家》里面也说:

董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古籍《周礼》里面也写到祝融被奉为灶神的事: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传统风俗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但这从实际上来说可能性不大。

原始的灶的形态,是在地上掘坑。从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灶,为双连地灶,即挖在地表的两个火坑,地表上两坑相隔,而在地下则两坑相连相通。一坑为进柴处,一坑为出人处,两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门。

西安半坡已有六七千年历史,因此这个灶的发明者应是炎帝而不是黄帝。到了战国时,灶的制作已非常完美,并不是人们不能驾驭的,容易起火灾的用具。古籍《曾连子》曾记载说:“一灶五突,分烟者众,烹饪十倍。”

既然灶的用途是煮饭做菜,因此民间的传说大部分都转向于灶神是偏爱美食的人幻化而成的神灵这一说法。传说灶神是古时候的一个贪官,生性嘴馋,每天都要找美味来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来,一位神仙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终生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又因为灶是会产生很多灰土的传统厨具,也有古人把灶神的来历和用来掩饰的灰尘污垢联想到了一起。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诺皋记》里面记载说,灶神本人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长得非常秀气。

在张单还未成为灶神之前,他有个孝顺公婆的妻子,名叫丁香,还有6个女儿,都取名察洽。

有一次,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后回家休了丁香,丁香就只好嫁给了贫穷老太婆打柴的儿子。张单的新妻子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了,张单只好流浪讨饭。

腊月二十三那一天,落魄的张单到前妻丁香家讨饭,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张,所以玉皇大帝可怜他,封他为灶王。

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

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

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传说灶君夫人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她贤惠善良,十分同情天下的穷人。她爱上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穷小伙子,玉皇大帝得知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打下凡间,跟那穷小子受罪。

王母娘娘疼爱女儿,从中讲情,玉帝才勉强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职位。人人就称“穷烧火的”为王爷,玉皇大帝的小女自然就成为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疾苦,常常借回娘家探亲的机会,从天上带些好吃的、好喝的分给穷百姓。玉帝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察觉此情后,更是火上加火,就只准她每年年底回去一次。

第二年,眼看快要过年了,可是穷百姓还缺这少那,有的连锅也揭不开,灶王奶奶看在眼里,心中难过。腊月二十三这天,她决定回娘家,给穷百姓要点吃的。

但自己家里连点面屑也没有了,路上没有干粮怎么办?穷百姓知道后,便设法烙了些面饼,送给灶王奶奶路上做干粮。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帝讲人间苦情,玉帝不但不同情,反而嫌女儿带回一身穷灰,要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当时就要走,但转念一想,两手空空,回去怎向穷乡亲们交代?再说也不能就这样便宜了父亲。

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说情,灶王奶奶便顺势说:“不走了,明天我要扎把扫帚带回去扫穷灰哩!”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就要过年了,家里还没有豆腐,明日我要做豆腐呢!”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做豆腐,玉皇大帝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家里没肉,明天我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刚割肉回来,玉皇大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家里穷得连只鸡也养不起,明天我要杀只鸡呢!”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大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路上要带点干粮,明天我要发面蒸馍呢!”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发面,玉皇大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过年要喝点喜酒,明天我去灌酒!”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灌罢酒,玉皇大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咱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也没吃过,明天我要包饺子!”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包饺子,玉皇大帝可是大动肝火,要她今夜必须回去。灶王奶奶把东西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不再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待到天黑才离开天宫。

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不肯睡,坐在火炉边等灶王奶奶,等到见灶王奶奶回来了,纷纷点起香烛,放起鞭炮迎接她。此时已是初一的拂晓了。

因为这个传说,也有人认为灶王奶奶本身就是灶王爷。古代善书《灶王经》里说过,“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灶君奶奶”的由来。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特牲馈食礼》里面也说过,“卒食而祭爨、雍爨”。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注疏说:“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意思是说,灶神既非火神,也并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因为烹调须在灶上操作,所以对她的祭祀表现为祭灶。

监察人间善恶的张灶王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还有一个职责,就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传说灶神左右随侍着两神,一个捧着“善罐”、一个捧着“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

农历腊月二十四这天,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是兄弟俩,哥哥个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张家哥哥拿手的活是搭建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也怪,不管张灶王到谁家垒灶,要是遇到别人家有纠纷,他就会上去多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长此以往,左邻右舍有了矛盾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70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就乱了套了,张家的画师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分外想念哥哥。

原来,这张灶王是张家的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可是眼下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后来,张画师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在第二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也就是张灶王一周年祭日的那天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把儿子媳妇全家老小都引到了厨房。

大家仔细一看,都吓了一大跳。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地显出了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

正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时候,张画师开口说:“我睡觉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呢!”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张家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

此后,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张画师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慢慢地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我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说,“三祭灶,四扫屋”,指的就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神。

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八佾》里记载说,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如果做了不对的事,上天自然会怪罪,无论找谁怎么祷告都没用。

为了求得心安,人们往往会认为只要讨好灶神,上天就不会知道自己做过的错事。

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因此古人认为,讨好灶神,认真祭灶是非常严肃的事。基本上,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东晋道教学家葛洪,在他所著的道教经典《抱朴子·内篇》里写道: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300天,轻微的也要少活100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古籍《东厨司命灯仪》中也对灶神的职责形容说:

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

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3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3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进门看三相:狗大,猫肥,孩子胖。

进门休问荣辱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进化端由劳动始,成功全赖斗争来。

进考望入学,犯罪怕坐牢。

进洞的蛇,扯不出来。

进庙门,知庙法。

进啥庙,念啥经。近山多雨,近水多风。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水不可枉用水,近山不可枉烧柴。

近官如近虎,伴君如伴虎。

近官者贪。

近官得力,近厨得食。

近官得贵,近厨得食。

近家无瘦地,遥田不富人。

近臭远香。

近怕鬼,远怕水。

近柴不赴火,远柴赴煎棵。

近处好安身,远处好赚钱。

近厨得食,近民得力。

近火先焦。

近庙欺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喻人与周围事物、人际之间习性的关系,常因环境等改变自己。出自《北堂书钞》六十五卷引《晋傅玄少傅箴》:“夫金木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朝的大臣傅玄是个品学兼优的人,为人正派,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做太子的首席教师——太子少傅。

皇太子府里属员很多,有宫女、太监以及一大批为太子办事的官吏。这些人为讨太子欢喜,阿谀逢迎,陪着太子玩耍,太子为所欲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学好是很难的。为此,傅玄非常忧虑。有一天,他给太子讲课的时候,讲道:“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会被它染红;多接近墨水,就会被它染黑。对自己则一定要严格要求,行为要端正,做到这些,周围的人才会跟你学,正派的人才会围绕到你身边来。譬如:声音清亮,回声就一定和谐;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会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义的话就会听得多,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规范准则。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进入卖鲍鱼的店一样,时间久了,你就闻不到兰花的芳香了。”后来皇帝听到了傅玄的这番话,觉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写在屏风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让他每天读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

近邻不可断,朋友不可疏。

近邻不如对门。

近路不走,走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