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17744800000030

第30章 携得南洋千滴水 浇开故土工业花

国破山河实堪伤,

一人发家怎逞强。

海外扬眉须根壮,

携资办厂忙归航。

福建是我国的主要侨区,旅居海外的华侨人数约占华侨总数的1/3。他们对祖国和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存在着血肉关系。他们在海外受尽殖民主义者的百般凌辱,成为“海外孤儿”,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保护他们的正当权利和利益,保护他们的父兄子弟安居乐业,因此凡遇爱国运动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参加。他们在福建投资,就是在这种善良的愿望下开始的。当然,在投资时,也会计算到是否有利可图。

华侨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福建投资呢?据文献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侨居菲律宾的晋江华侨就有汇款回家“买田盖屋”的习惯,也有“借贷亲人经营商业”的史实。

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者,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在福建,早在1871年,厦门、安海已有郑顺荣(安海人)批馆兼收代转银信。19世纪90年代前后,鸿捷信局1898年在晋江安海开张,先后在厦门、泉州以及晋江等地设有分局,经营银信业务,成为本省最早成立的侨汇业。至20世纪初,厦门、泉州等地华侨投资国内的企业日益增多。

华侨对福建的投资,一般是从商业或金融业中的侨批局开始的。因为他们在东南亚各地经营商业,比较习惯,而且商业的资金可多可少,比较灵活机动。

福建早期的华侨投资,大概是以下几种行业:(1)小商业中的进出口行。如厦门芳华茶叶行,是在1890年投资2万元成立的;(2)金融业。安海郑顺荣早在1871年已经营批馆兼代收银信,厦门炳记侨批局是光绪年间投资5万元成立的;(3)服务业。厦门德安岷栈是在光绪年间投资4000元成立的;(4)交通业。邱忠波轮船公司是1875年以150万元投资成立的,行走新加坡、香港、汕头、厦门等地。这几种行业都和华侨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厦门是鸦片战争以后被迫开放的商埠,又是福建华侨出入国的港口,所以华侨投资一开始,在这里的就特别多。

近代福建华侨投资从1871年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为止的70多年中,投资的企业大小达4000家,投资金额总数达14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

华侨投资福建的企业,截至五四运动为止,投资只有76家,投资金额达1700万元。从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历史来看,只能说是华侨投资的初兴。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对华侨投资产生了巨大影响。1911年以前的投资多在路矿,也有一些轻工业;1911年以后,则多投在公用事业方面。

辛亥革命前,主要投资于路矿事业是有其客观原因的。1861-1894年是近代工业生产开始的时期,从那时起,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才开始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种经济成分出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1895年起,他们在中国所进行的银行、铁路、矿业投资,都达到了巨大的规模和垄断的地步。这种情况促使清朝统治阶级利用华侨资本来“振兴实业”,号召华侨回国投资。同时,也惊醒了民族资产阶级起来“收回权利,提倡国货”。福建华侨便在“收回路矿”的运动中,于1905年集资兴办“福建铁路公司”,投资金额达200多万银元,投资人以印尼华侨为最多。福建铁路公司的创办,这是华侨投资交通业的一个创举。福建当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有了这个公司,对本省的交通运输事业当然会起促进作用。可惜当时清朝官吏只懂贪污受贿,公司在创办初期不但得不到扶持,反而受到封建势力的把持和官府的种种限制,因而企业无法发展,创办后仅修建了厦门对面的嵩屿到龙溪的江东桥一段长28公里的铁路,12年里共亏本140多万元,公司于1921年垮台。这个企业的失败,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华侨打击很大,但他们并不因此而停止投资。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和人民救亡运动的影响之下,兴起了“设厂运动”,民族工业的轻工业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华侨投资轻工业较著名的有:1907年华侨投资兴办的厦门淘化食品罐头公司。资本12万元;1909年郭桢祥投资创办的漳州华祥制糖公司。前者在厦门比较顺利地进行,后者则由于封建的压迫而很快地失败。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给华侨以很大的鼓舞,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洋华侨的资本有所发展,因而又继续前来投资,形成了辛亥革命以后的投资热潮。例如:1913年新加坡华侨林文庆拟办“福建实业公司”,资本计划2000万元,拟兴办银行及全省采矿筑路事业;1913年新马华侨黄怡安拟集资200万元,建筑福州至官江的铁路公司,并拟开采重要矿产;1913年缅甸华侨杨奠安拟集资800万元,设立漳龙铁路公司,拟开采沿线30里以内的矿山;1914年永春籍华侨拟集资500万元,设立水德安煤矿公司,等等,可惜由于政局不安,均未实现。其他如宁宝公司(宁德铝矿)、华宝公司(南平铜矿)、建宁公司(建瓯金矿)、崇实公司(宁德铝矿)、义记公司(邵武煤矿)、永宝公司(永泰铝矿)、政和公司(政和锌矿),等等,十余家计划采矿的公司,也只有少数开办;而开办的公司则又受到官吏的勒索和兵匪的蹂躏而先后归于失败。所以在1918年以后,华侨再也不敢谈开矿筑铁路的事了。

华侨兴办的路矿计划既已破灭,华侨便把资本转入参加“城市现代化”的投资事业,特别是公用事业中营业发达的电灯公司。福建华侨于1913年在厦门设立“厦门电灯公司”、1916年在泉州设立“泉州电灯公司”、1917年在漳州石码设立“华泰电灯公司”……这些公司的建立,为城市提供照明和动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漳州石码的碾米业,便是在华泰电灯公司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