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艺术故事与趣味
17744100000029

第29章 钢琴王子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年),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北部的热拉左瓦活拉的一个教师家庭。他是波兰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与著名音乐大师李斯特有着深厚的友谊。

1814年,肖邦的家里添置了一架钢琴,母亲常常带着小肖邦坐在钢琴边弹奏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到了钢琴上去寻找着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虽然旋律不连贯,有时也不是那么准确,但是这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举动了。

母亲正在隔壁的房间里跟父亲商量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的事情呢,突然,他们听到了钢琴房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

“是谁在弹钢琴?”肖邦的父亲非常疑惑地问妻子。

母亲站在一旁仔细地听着,突然惊叫道:“弹的是《波卡丝》,会是肖邦吗?”

他们急速地奔向了琴房,果不其然,肖邦正蹲在凳子上在用小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得非常专心,母亲和父亲在一旁听着肖邦把曲子弹完。

“孩子你真聪明。”父亲情不自禁地跑过去抱起了肖邦。

父母看到肖邦的音乐才华以后,毫不迟疑地给他请了个钢琴教师,对肖邦进行了正规而又严格的基本演奏法训练。

肖邦的钢琴老师不仅是一个很会弹琴的老头,而且他教育学生也非常有经验,在课余时间里,他常常跟肖邦讲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怎样刻苦成材的故事。

这样一来,使得本来就有音乐天赋的肖邦,在练琴上更是刻苦了。不久,7岁的肖邦便学会了作曲,那一年他创作了《波罗乃兹舞曲》。

8岁那一年,肖邦便能登台演出了。流水般的乐曲从一个8岁小男孩的手指尖流淌出来,并陶醉的同时惊讶不已,人们为这位天才欢呼起来。

此后的肖邦开始了对艺术的追求。

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只身流亡至法国巴黎定居,去寻找艺术前程。年轻的肖邦虽然才华出众,却空有大志而无施展之地。为求生计,他只得以教书为生,处境甚为落魄。

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邦结识了大名鼎鼎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时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艺沙龙中已是闻名遐迩的骄子,他对默默无闻但才华横溢的肖邦大加赞赏。他想:决不能让肖邦这个人才埋没,必须帮他赢得观众。

一天,巴黎街头广告上登出了钢琴大师李斯特举办个人演奏会的消息。剧场门口人头攒动,门票一售而空。

紫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灯光下,风度潇洒的李斯特身着燕尾服朝观众频频致意。台下掌声雷动。李斯特朝观众行礼后,便转身坐在钢琴前,摆好演奏姿势。

灯熄了,剧场内一片寂静,人们屏息静气地闭上眼睛,准备享受美好的音乐声。

琴声响了。悠扬的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如歌如舞。琴声激昂时,剧场内便响起掌声;琴声悲切时,剧场内响起抽泣声。观众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

演奏结束了。人们跳起来,兴奋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灯一亮,大家都傻眼了,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闪着泪花的陌生年轻人。他就是肖邦。

人们大为惊愕。原来,那时有个规矩,演奏钢琴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便利用了这个空子,灯一熄,就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

当观众明白刚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这位年轻人之手后,变惊愕为惊喜。剧场内掌声四起,鲜花一束束地朝台上飞去。

于是,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诞生了,并逐渐为世人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