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乘风御波
17742600000026

第26章 破冰冲向北极点的第一船

1977年以前,没有一艘船能从海上进入北极点,这一年的8月17日,前苏联的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首创到达北极点的纪录,为人类航海史写下新的篇章。

也许人们会问,在“北极”号之前,难道没有人从水面乘船到北极点探险吗?当然有,不过他们都没有成功。

前苏联“北极”号排水量24000吨,主机为核动力,它的破冰能力超过历史上任何一艘船。在这之前,有艘“伊尔玛克”号破冰寒冷的北极船曾多次到北极探险,但都只到北纬85°。

前苏联政府做了充分准备,研究分析了北极冰层的厚度,冰山的坚固程度,也分析了流冰的冰层构造和破碎冰层的物理因素,掌握了冰层大量资料。

在这个基础上,又分析出北极最佳航行期是8月中旬,此时冰层热化量最大,多年冰层寒冷量最小。

因此决定8月9日“北极”号从摩尔曼斯克出发。

经过两天的水路航行后,第三天进入了冰区。12日路过玛基希那海峡时,层层冰封,冰厚达1.5米。

“北极”号船长也明白,两个星期前,前苏联破冰船“列宁”号、“克拉西”号率领的运输船队受困此地,航期被耽误好几天,其原因就是冰层太厚,破冰困难。但“北极”号对1.5米的厚冰并不在意,因此它继续全速前进。

14日,“北极”号进入北极中心地带,冰层坚厚,茫茫无边。当年夏天,北冰洋冰化情况是近几年来较好的。船越向北前进,冰凝结度越厚,船由冰区边缘进入7~8级冰封区,后来进入9级。核动力破冰船前进时,船压得冰嘎嘎直响,碎冰和冰花溅出20多米远。

在冰层覆盖的北冰洋面上,遍地白雪皑皑,冰峰高低不平。当厚厚的积雪覆盖下的冰层融解时,雪掉进冰洞,看上去好像掉进了很深的“黑洞”。雪在上层融化,流人冰层,结成冰块。这些雪冰洞大小不一,其直径在5~50米。航行在这种冰区,“北极”号虽感吃力,但仍未减速。

“北极”号由直升机领航,沿着冰裂缝,向北挺进到北纬83°。

破冰船继续往北航行,很难找到一条冰的裂纹,更找不到裂纹的去向。天气晴朗时,在破冰船前面16~32千米处,由一架直升机离海面300~500米上空探索航道。

机上的水文工作者及时地把冰层情况直接用无线电报通告破冰船。

到15日夜里,破冰船“北极”号进入北纬85°,这是水面船舶当时曾到达的最远处了。

北纬85°是个什么样子呢?人们面前出现了冰山群峰。冰层之厚度足能托起“北极”号。群峰阻拦破冰船着破冰船前进。眼下,“北极”号既无直升机领航,又不能用船体本身重量压碎冰山。

决不能半途而废,不到“极点”决不罢休。船长审时度势毅然做出决定:“北极”号开足马力后退100~150米,然后,以全速冲向冰山。果然座座冰山经不住核动力的冲力,终于分崩离析了。

破冰船越过86°,到达北纬88°5′,离极点只有100海里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结冰厚实的广漠冰区,洋面上再也见不到任何冰层裂缝。虽然8月中旬是北冰洋的冰融化期,但丝毫见不到冰化的痕迹。

船进入北纬89°以后,当向船艉模糊不清的航迹看去时,你才相信船是在奋力破冰前进。如从船艏看,既看不到冰缝,也看不到冰碴飞溅,无法感觉到船在前进,周围没有一点参照物,始终好像在原地。

到了北纬89°4′时,离极点只有37海里,冰层厚度达4米。此时,能见度极低,直升机完全无法领航,破冰船再也找不到较易通过的航道,只能全力靠破冰船冲压,航速慢极了。

1977年8月17日早晨4点35分钟,“北极”号核动力破冰船终于成为第一艘到达北极点的水面船舶,开创了水面船舶征服北极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