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轻自贱的人,早晚会被自己给击倒;心往宽处想,这世界上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此,人生岂不尽是伤心事?非也。还有句话也是耳熟能详的,叫“好事多磨”。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去观察漫漫前途,我们将会发现,失意只不过是人生的小插曲,关键是我们面对失意时的心态。及时调整,放宽心,努力从得意与失意的反差中走出来,世界依旧阳光灿烂。
一本《心宽就是福》道出了人的心胸:“心宽既是一种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灵丹妙药,心宽就是福气。心宽了,才能保持精神的愉悦,心理的健康,才能使痛苦与压力远离,让快乐与轻松常伴;心宽了,你才不会向困难与厄运低头,才不会在泥泞荆棘中彷徨,才不会被生活的风风雨雨摧垮。即使命运对你不公,你也能顽强地抗争,拨开阴霾见到晴天,迎来彩虹丽日;心宽了,你才不会被名缰利锁羁绊,才不会为乌纱铜锈折腰,才不会被纷争算计困扰。即使你无官少钱,也能生活得潇洒自在,充分体味人生的快乐;心宽了,你才不会小肚鸡肠地待人,才不会心眼如豆地对事,才不会为鸡毛蒜皮之事而耿耿于怀。即使遇到别人的误解,也能平和看待,坦然处之,最终赢得信任。心宽了,你就能平和豁达,坦荡磊落,从容洒脱,不刻薄,不猜疑,不气恼。即使自己的才能暂时被埋没,也能心情平静,继续奋斗,直至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身贬荒凉瘴疠之地,过着囚徒般的生涯,他没能实现自己的壮志宏图,却仍能泛舟赏游赤壁,“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畅谈人生哲学,留下《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华章。
“下笔秀辞,扬手文飞”的张衡,终生仕途暗淡,“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但他“从容淡静”,“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做浑天仪,造地动仪,令万世敬仰;同时,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中国,他并没有取得传统意义上的仕途成功,但他并没有从此丧魂落魄,终究成为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面对在公交车上因拥挤而发生口角的两个人,一位老人说:“年轻人,心宽了自然就不挤了。”毕竟,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胸。生活无论如何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狭窄的盒子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视野没有藩篱,来去自如,任你驰骋。心就像一扇大门,敞开来宽宽大大,什么事都能过得去。如果整天把大门关着或者只开一道小缝,越看越嘀咕,越想越没路,愁事烦事就越堵着你的门。“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很多疾病和烦事,都是小心眼的庸人自己琢磨出来的。
心胸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在被生活熏陶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境界,将决定着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但最终,还是要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心往宽处想,世界就没有不美的道理。譬如住在郊外,要能享受郊外的种种好处,住在城里,也能找出城里的诸多方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必须学习把每一样事情都慢慢习惯,有情趣地、舒适地生活下去。如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所说的:“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只要觉得有意义,住在郊外和住在城里都是好的,否则,免不了就会产生内心的急迫、躁动、肉欲、物质的、世间的、只争朝夕的、就是让你住在世外桃源,也无济于事。一个人的心在佛家的法眼中是渺小的,可是有时又大到可以和诸佛相若的地位。有说“心即是佛”,也有说“佛即是心”,不管是心或佛摆在前面,总是把人的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到了此等境界,那就不管是住郊区还是城区,都会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都常常会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好心情了。
心宽能容纳与消化许多,心宽就敞亮痛快,心宽便不强迫和难为自己。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像丢失心爱之物,或不随心不顺意的时候,心往宽处想,多包容,能吞能吐,保持心灵和谐,不跟事情较劲,不跟别人较劲,更不跟自己较劲。
心宽一点,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任何一件事,你都可以选择钻入事中,还是超然事外。而心需要多宽,一个底线就是,你的心要比你遇到的事宽,这样才能从容淡定。心比事宽,才能包容与转化;如果不能超然看事,那么无论事情多小,心也是物的累赘,毫无洒脱。或心包含事,或事包裹心。再小的事,如果让它包裹住你的心,你也会一叶遮目,忽略了广阔的空间;再大的事,若超然看来,也是渺小——无论多大的事物,也大不过宇宙。而心的本来状态,就是空。只要把心置于事外,瞬间就觉得跳了出来。既可“出事”,又可“入事”,才是真正自在的人。
有句话说的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句经典的良言,“向宽处行”是至理。只有把心放宽,道路才不会拥挤,血脉才不会堵塞,生活才不会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