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只有最坚忍深沉的人才最有可能成功
或许你仍然向往一帆风顺,可是却在面对曲折的人生。其实,所谓的一帆风顺只是对心灵的一种自我安慰,当不愿成为命运的奴仆而又暂无扼住命运咽喉的能力时,切记,要学会忍耐。
张公艺九世同居,只以忍为题目;张良忍辱下桥取履,终为帝王之师;韩信忍胯下之辱,统帅百万大军,终于拜将封王;刘备隐忍苟活,寄人篱下,终成帝王大业;司马懿忍辱负重,终挫诸葛亮之计谋。这些人虽然没有“万乘之尊”,但都能在对自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含垢忍辱,忍常人所不能忍,终将取得常人未有的成就,名留后世。而真正忍辱最成功的还是要说越王勾践:
烽火狼烟,血染千军。春秋争霸时,越王勾践因不听贤臣良言,长刀相向,因而忍受亡国之痛,方知悔恨。为了活命,为了复国,他舍弃尊王之位,含垢忍辱,派文种携带美女宝器贿赂夫差的宠臣伯嚭,才使吴王夫差允许越国求和。
勾践随后带着妻子作为人质,来到吴国侍奉夫差。夫差出行,为其当马夫,牵马坠蹬;夫差生病,他亲自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甚至亲尝夫差的粪便。终于赢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
返回越国以后,他亲自到民间访问疾苦,与有才之士共商治国大计。为鞭策自己,他卧薪尝胆,过着贫苦百姓的生活。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民强国富。后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出兵攻打吴国,方报亡国辱君之痛,成其春秋霸主之名。
勾践为雪会稽之耻,才忍屈受辱,不惜重金收买奸臣,不惜寄人篱下蜷当马夫,不惜呕尝夫差的粪便,不惜用各种方式来表明对夫差的无限忠诚。舍弃尊位,为的是有朝一日站在姑苏台上,雪耻建国;那时大势已不可逆,天下最终是被这位“忍大辱,沉大气”的越王而得。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辱负重,以图将来。也许忍到最后一刻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才有希望看到转机,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方才是真正的英雄。
商朝末年,商纣王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对内沉溺酒色,奢靡腐化,对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使得民不聊生,国势日渐衰微。而生活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姬昌,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这逐渐引起了商纣王的疑虑,于是就找了个借口将姬昌抓了起来,囚禁在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这时的姬昌已是82岁的老人了,这一关就是7年。
其间,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最为恶毒的是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相传文王长子伯邑考非常孝顺,在父亲被囚禁后非常担心父亲的安危,于是不顾一切来到殷都,想到上层活动活动,恳求纣王释放年迈的父亲。不曾想却被纣王扣为人质。这时姬昌演易的事已被纣王得知,为了检验姬昌算卦是不是准确,纣王想出了残忍的一招,将伯邑考残忍地杀害了,竟然还烹成肉羹,派人送给姬昌吃。
姬昌看到肉汤,知道这是爱子的血肉,也很清楚这是纣王来试探他,如果不吃,必定会引起猜疑。于是强忍悲痛,装作若无其事地把肉汤喝了。纣王听了汇报,自鸣得意地对手下人说:“谁说姬昌是圣人?喝自己儿子的肉煮成的汤都不知道!”从此就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
其实文王并没有消化儿子的肉,相传他每天都到演易台后边把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吐出来,日久天长就形成了一个大土冢,后人称为“吐儿冢”。传说当时周文王吐出的肉都变成了兔子,所以现在羑里城附近的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句俗话: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
当然这都是后话。只是说姬昌能够“忍难忍耻”,胸藏智识,腹隐韬略。一方面,姬昌在被囚羑里城的7年岁月里,潜心研究,发奋治学,将伏羲八卦推演为64卦384爻,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另一方面,姬昌在回到自己的领地后,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准备与纣王对抗。后姬昌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礼贤下士,拜姜子牙为军师,率兵讨伐,与纣王军队激战于商郊牧野。终究使得纣王大败无路,纵火自焚。自此,姬发推翻了暴政,建立了自己的周朝统治,开创了历史上的盛世之基。周文王、周武王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的贤明之君,被后世景仰。
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需要大见识,大度量,大胸襟,大气魄。那些缺乏胸襟气度、目光短浅的人只能成为世人笑柄,以提供血的教训成为他人借鉴的对象。
忍耐是在沉默中审时度势、排除万难、积蓄力量,是一种酝酿胜利的高超手段。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形式的转换。正是由于能忍者胸中自有远大的抱负,故而眼光长远,在自己暂时不利的形势下,隐忍深沉,以图将来,终成他人所未成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