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10

第10章 要顾全大局,学会作壁上观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作壁上观之智也

古今中外,但凡取得辉煌成就之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仅目标明确,而且不计小利,胸怀大局意识。在追求人生最终的大目标时,随着许许多多小目标的达成,我们会不时遇到各种小利小成,但此时应该培养长远的眼光,是争一时还是争一世,必然要懂得取舍。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这一谋略就是充分利用对方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坐享其成。这就要求首先要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双方、乃至多方的情况必须了然于胸。然后抽身而出,不仅避免了鱼龙混杂的消耗,还可享受到非一人之力可取得的成果。把对方二者的争执之力合二为一,沉住气,待双方全部消耗殆尽时,自然便有现成的收获。一代枭雄曹操可谓深谙此法。

官渡战败后,袁绍耿耿于心,终积郁成疾,于建安七年(202)呕血而死。其时,袁氏集团仍有很强的实力,但袁绍的几个儿子却不能同心协力,共继父业,而是忙着各自扩充实力。其中以袁尚、袁谭之间的矛盾最为激烈。

另一方面,曹操让军队先休整了一段时日,然后利用袁尚、袁谭之间矛盾冲突加剧的机会,渡过黄河,北上征伐。建安七年(202)九月,曹军攻打屯兵黎阳的袁谭,谭无力抵抗,情急无奈,只好向袁尚告急求援。袁尚欲分兵助兄,又怕袁谭借兵不还;但若坐视不管,又怕黎阳有失与己不利,只好让审配守螂城,自己亲率大军救援黎阳。次年二月,两军大战于黎阳城下,结果,袁谭、袁尚、袁熙、高斡(袁绍外甥)全部大败,放弃黎阳,退保邺城。曹操占据了冀州的重要门户黎阳,为进一步消灭袁氏集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屡战屡捷之下,曹军诸将都请战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邺城。唯独郭嘉在大家的兴头上,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停止攻击、南征刘表的方案。众人对此迷惑不已:当年下邺攻打吕布时,就是采用了郭嘉的急攻战术,在敌人人困马乏的情况下,围攻两月,终于擒杀吕布;现在二袁已露败相,只要围住邺城,奋力强攻,破城指日可待。此时撤军而调头南下,远征刘表,岂不是给了二袁以喘息的机会?

对此,郭嘉自有他的独到见解,他很有把握地解释说:“袁绍生前最喜爱这两个儿子,究竟立谁继业,一直没有定下来。有郭图、逢纪这分属两派的人做谋臣,肯定会让他们兄弟二人内争不断,最终相互分离,反目成仇。此时如果攻势过猛,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假若暂缓进攻,他们就会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所以,我们不如掉头向南,假装去荆州讨伐刘表,以观其变。等到他们内部发生变乱后,我们再出兵击之,便能一举平定河北了。”

听了郭嘉的解析,众人连声称赞,曹操欣然采纳。建安八年(203)八月,曹操下令南征刘表。南下退军后,曹操留下贾信守黎阳,曹洪守官渡,自己回许昌,一路南下,装出进攻刘表的姿态。此时的曹操虽然挥师南下,却是一步三顾,时刻注意着二袁的动静。当曹军率军开拔到西平(今河南西平县西)时,便接到袁谭派辛毗前来请求投降的消息。

原来,事态正如郭嘉所料。曹军南撤后,胆战心惊的袁谭、袁尚可谓大喜过望。紧接着,兄弟二人便开始了对冀州的争夺。因为军队装备之争,袁谭在部下的挑唆下,领兵攻打袁尚,结果大败而归,只得逃到平原(今山东平原南)。而袁尚又领兵追踪而至,四面合围而打。袁谭眼看城破将损,一时间无计可施,只好听从郭图的建议,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向曹操投降并求援。

曹操见二袁果然火并,心中万分高兴。在一番恩威并施的试探后,应允袁谭的求降,并立即出兵救援。为了进一步拉拢袁谭,当年(203)十月,曹操赶到黎阳,还与袁谭结成儿女亲家。袁尚得知曹军北渡黄河,急忙放弃围攻平原,退回邺城。

建安九年(204)二月,袁尚又出兵攻袁谭,留下苏由、审配守邺城。曹操乘机出兵,进军至洹水时,苏由率部降操。如此,守成二将中,一将已破。曹军直捣邺城,审配坚守不出。曹操让曹洪继续攻城,而自己统军扫清外围,并在邺城周围挖了一条长40里,深宽各2丈的壕沟,引漳水灌入沟中,将城围住。城内给养不足,饿死大半。此时,袁尚不得不率主力部队回撤,救援邺城。但不曾料到途中又遭曹军伏击,袁尚只得仓皇逃至岐山,后至中山。最后,由于曹军一路追击,袁尚竟率残部逃亡幽州,依附次兄袁熙去了。同年(204)八月,审配的侄子审荣在一夜守城时大开城门,迎接曹军入城。邺城遂破,审配亦被处死。

在曹操攻打袁尚时,袁谭趁袁尚回撤得以喘息,并攻掠了河北诸多地区。但谁知曹操攻占邺城后,继续挥戈北进,转而进攻袁谭。袁谭初战不利,便退保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建安十年(205)正月,曹军冒着严寒进击,一举攻克南皮,处死了袁谭、郭图。

至此,冀、青二州皆为曹操占据。随后,曹操又再次北上进击幽州的袁熙、袁尚。二人早已成惊弓之鸟,闻风逃奔至辽西乌桓。这样,幽州也就落入了曹操之手。郭嘉精心谋画的巧平二袁之计,至此已经全部实现。

郭嘉此计,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型。若当时直接乘胜追击二袁,以曹操的实力,似乎也能取得成功,但强攻硬拼,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对于袁氏集团而言,由于曹操大兵压境,内争已退居次要地位,也就是说,袁、曹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冲淡或暂时压抑住了袁氏内部的矛盾,他们必会“困兽犹斗”,正所谓“一人拼命,万夫莫当”。而曹操此时恰恰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停止进攻,主动退出,使曹、袁矛盾暂时淡化,让袁氏内部矛盾激化,给二袁创造一个自相残杀的时机和环境。借敌人之手削弱敌人的实力,从而坐收渔人之利,这实在是一条统观全局的奇谋妙计。

电视剧《潜伏》也充分展示了作壁上观的谋略。

李涯的锋芒毕露,让他头破血流;陆桥山的妒贤嫉能,被李涯反咬一口;马奎不懂伸缩,更是被误认为是共产党。而余则成却与他们相安无事,正是忍让的结果,为了自己的目标,宁愿先受苦,最终苦尽甘来。他利用陆桥山、李涯的鹬蚌相争,尽收渔翁之利,成功稳坐副站长之位。

余则成的成长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时,应涵大志于沉隐中,时刻不混淆于眼前利益而迷失大局。鹬蚌相争,抽身而出;一方既失,纵身而动,此乃作壁上观,以收渔翁之利者。

由此可以看出,做人低调,稳扎稳打,是以静制动的沉腹。当某一利益除露端倪时,切忌盲目躁动,此时的冷静沉着才更加可贵。辨析出是一时还是一世,顾大局而舍小利,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般大小的天空,如同身陷纷争之中,是无法看到“庐山真面目”的。适时地引身而退,并不是退缩,更不是放弃,而是以回旋之力跳到更高的视角,用全局的眼光纵览长短。这其中是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的。待二力相斗而懈时,再全权出击,使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