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62

第62章 别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枪打出头鸟,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别让自己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些人的言语锋芒太露,结果得罪了旁人;有些人的行动锋芒太露,结果惹得旁人的妒忌。无论是得罪了别人,还是被别人妒忌,都会为自己增添阻力。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那么你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寸步难行。

往往是那些有阅历、有处世经验的人,他们毫无棱角,深藏不露,看上去似乎都是庸才,其实他们很有可能技高一筹;他们虽然平时不爱说话,可经常有善辩者混在其中;他们好像胸无大志,可是久居人下者不一定就没有雄才大略。

我们生存的环境,迫使我们要认识到为人处世所必须的经验,出头鸟难做,容易被枪打;出头的椽子也难做,容易糟烂。要想成事,低调为人是很好的办法,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要想成大事,低调为人则是必不可少的。

唐朝大将郭子仪功高权重,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但是他心里明白,自己功劳越大,麻烦就越大,就是当朝皇帝代宗,也会因为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对自己有所顾忌。所以他处处谨慎小心,以求自保。

郭子仪平时做事极为低调,每次代宗给他加官晋爵,他都恳辞再三,实在推辞不掉,才勉强接受。他在长安的王府,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特意嘱咐府中的人,不允许加以干涉。

有一次,郭子仪手下的一名军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就在这时候,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边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一个大王爷几乎成了一个仆人。

在场的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王爷出门在外是王爷,回到家里是仆人。郭子仪不久也听到了这个传言,他并不在意,但是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很没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关起大门,像别的王府一样,不让闲杂人等出入。

郭子仪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儿子们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说道:“郭家的声势虽然显赫,而这声势有转眼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必然会有落井下石的人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他深知官场的险恶。作为一个功勋卓著的高官,他本身就是一只出头的鸟,为了避免遭人妒忌和迫害,他才把自己的府门敞开,并且做出一些惹人笑谈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弱化自己的锋芒,从而缓解别人对自己的不满,这样才能避免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善始善终,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功成身退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在自己还没有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鸣金收兵,提前退出舞台,这才是一种高明的办法和深刻的智慧。

春秋时期的孙武,在战场上奔波了十几年,为吴国的兴旺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吴楚的战争中,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功高盖世。战争结束后,吴王阖闾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加官进爵。

吴王征求众臣意见,问他们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众臣们的推举正合吴王心愿,因此在所有受赏的大将中,孙武是赏赐最丰厚的。功成名就的孙武,得到了厚禄高官,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是,出乎吴王阖闾和所有人的预料,孙武对于吴王给自己的封赏却坚辞不受,而且提出辞呈,要解甲归田,告老还乡,对此,众人都大惑不解。后来吴王实在不愿孙武此时离开,就派伍子胥前去劝说挽留。怎奈孙武去意坚决,任凭伍子胥劝言说尽,终不能使孙武回心转意。

许多人毕生追求的东西在孙武看来却十分淡漠,这是为什么呢。孙武的归隐除了淡泊名利外,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使他看清了官场上政治斗争的阴险狡诈,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为了得到权力,人们采用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如今,他已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其他人的妒忌和攻击都会指向他一人,这时候选择功成身退是再及时不过了。

孙武的隐退几乎是把自己的锋芒收了起来,他放弃了高官厚禄,为的是保全性命,这种急流勇退的做法需要很大的勇气,更需要过人的智慧。尤其在当时的情况下,表面上没有任何不好的征兆,危机还有没有显现,做出这种决定需要一定的预见性。

锋芒毕露常常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勇往直前,另一方面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弄不好还会成为众矢之的。不多得罪人,别人也不会主动找麻烦。在矛盾和问题都激化之前,适时的弱化锋芒甚至收敛锋芒,是另一种“糊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保全自己。

“枪打出头鸟”,有才能的人往往会受到无能之辈的排挤,有德行的人常常会受到无德之人的诽谤。所以,一个修养高深的人处于这种环境时,最好的办法是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锋芒,在坚守自己志向的同时,要善于隐忍,多注意待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凡事讲求“花宜半开,酒宜微醉”,低调做人,收敛锋芒,此时的弯腰则是愚钝中的机智。

盛气凌人不讨好

盛气凌人——展示一个人浅薄的最佳途径

在人际交往中,要提倡谦逊的态度。人品高、知识多、见闻广的人,才能以谦逊的态度待人。骄狂傲慢的人往往是浅薄无知的。这种人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俗态,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无法获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

鲁迅先生比喻自己是一头草牛,郭沫若把自己比喻是牛尾巴,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一根落毛。由此看出,伟人都是很谦逊的。

1863年7月的盖茨堡之役,当李将军开始向南撤退的时候,黑云密布,大雨倾盆。当他带着挫败之军,退到波多梅克时,发现面临着一条高涨而无法通过的河流,而身后又是一支胜利的北军。李将军被困住了,他无法逃脱。林肯看出这一点——这是一个天赐良机,一个打败李将军的军队并立即结束战争的机会。因此,林肯满怀希望地命令前方军的统帅格兰特不要召开军事会议,而立即攻击李将军。林肯通过电话下令,又派出一名特使去见格兰特,要他立即采取行动。

而格兰特的做法却正好和所接到的命令相反。他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并迟疑不决,一拖再拖。他打电话来,举出各种借口,最后竟一口拒绝攻击李将军。最后,河水退去,李将军带着他的军队从波多梅克逃脱了。

林肯勃然大怒。一向友善宽容的他用词一直非常保守和克制,然而在丧失天机的痛苦失望之余,他给格兰特写了一封严厉的信。他说:“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在我们的掌握中,如果我是你,只要伸出手去,他们就是我们的了……我已经无法期望你能改变形势,若要期望你能的话,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期望。你的良机已失去了,因此我感到无限的悲痛。”

接下来,我们猜猜格兰特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有什么反应?

格兰特一直没有看到这封信。林肯没有把它发出去。这封信是在林肯死后,在他的文件中被找到的。

也许,写完这封信之后,林肯冷静下来、望向窗外时会想:“等一下,也许我不应该如此匆忙。我坐在这静静的白宫里,命令格兰特去出击,是举手之劳的事;但假如我当时是在盖茨堡,假如我在上星期,也跟格兰特一样,见到了尸横遍野,假如我听到伤兵的悲号哀吟,也许我也不会如此着急地去进攻了。也许我的性格和格兰特一样地柔弱,我的做法可能就会跟他相同了。无论如何,现在木已成舟。如果我发出这封信,固然发泄了我的不快,但却会使格兰特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这将会使他责备我,将会造成恶感,并且破坏了他身为指挥官的效力,甚至或许还会迫使他辞职不干。”

因此,就像上面说的,林肯把这封信放在一旁,因为他从痛苦的经验中学到,任何盛气凌人的批评和斥责,几乎总是无济于事。

另一方面,心平气和是一种沉得住气的涵养,盛气凌人则是一副缺乏自知之明的浅薄。因为,要做到平和待人,一是要尊重别人,二是要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要求维护自身的尊严,不受侮辱,不被歧视。在和别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以礼相待。不可以势利的态度,谄上而慢下、媚富而傲贫。另外,还要有自知之明,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个人的知识、能力总是有限的,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有地位的不要以地位骄人,有才学的不可以才学恃人,有财富的不能以财富傲人。如果有这样的胸襟,自然能以谦和平等的态度待人,不致给人以骄狂傲慢的俗态。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抱朴子·斥骄》)谦逊待人,愿意和他亲近交往的人自然就多;如果骄傲自大、盛气凌人,原来和他亲近的人也会离他而去。

自古以来,多少名臣名将治国济世堪称奇才高手,而治家却少方无能。然而被清代称为“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治家教子都被公认为中华第一能人。他教育子女要勤勉劳苦,力戒奢侈。更重要的,是要谨严做事,以礼待人。

虽然当时曾国藩功名显赫,但却从来不敢嚣张跋扈。据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回忆说:小时候就被反复告诫曾祖父的教训——“门第越高,越应谦虚待人,谨慎处事,切不可盛气凌人,仗势胡为。”曾国藩反复告诫家人:“切不可有官家风味。”他规定,“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对四邻,“以和相处,不可轻慢,酒饭宜松,礼貌宜恭”,不可“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对雇工和佣人“要尊重,不可颐指气使。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不能当面给人难堪,使人下不了台”;对地方官员,“不可无理怠慢,更不准随意增添麻烦”。

才识、修养愈高的人,在态度上反而愈谦卑,希望能博取众家之长,使自己更加精益求精。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批评的雅量。在与人交谈中,心平气和的风范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反之,伴有嘲讽、挖苦或大声斥责的盛气凌人,不但不讨好,还会增加对方的对立情绪,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盛气凌人只是一种极其肤浅的表现,这样的人往往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表达出来,并强迫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自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使其把内心的浮躁和沉不住气的短识全部暴露出来。从来不曾见过一粒成熟的谷穗是趾高气昂的样子,同样,一个真正涵养深、底子厚的人也会以低身弯腰的姿态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