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今成大事者的共同特点
愚者就像移山的愚公,做的事看上去傻傻的,其实每一件都有他自己的道理,里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玄机。而这些道理和玄机是普通人一时很难理解的。所以说这些人的智慧叫大智慧。
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聪明的人,往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显得有点愚钝。在“愚笨”的背后,其实隐含的是一种策略,表面的愚可以让别人放松对自己的警惕,里面的智慧才能够有机会完成大事。
“大智若愚”的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一大结晶。很多人表面上就像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但是实际上却像诸葛孔明一样聪明,明代有一位叫况钟的,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况钟最初只是一个小吏,身份十分低微。他一直追随在尚书吕震左右。吕震十分欣赏况钟,因为他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因此吕震推荐他当主管,逐渐升为礼部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况钟初到苏州的时候,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所措,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小吏说不行就不批准,一切听从下属的安排。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许多官吏看到来了一个昏头昏脑的上级,高兴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认为况钟是个大笨蛋,自己可以胡作非为了,于是他们就开始放心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突然有一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常的愚笨之态,双目炯炯有神,而且一脸的正气,他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有些事明明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有些事明明不可行,他则怂恿我去做,以为我是个糊涂虫,竟敢如此的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
况钟当即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然后扔到街上。况钟的这番举动让其余下属胆战心惊,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比谁都清楚,明亮的很呐。从那时起,府里的小吏都一改往日拖拉、懒散之风,积极地工作,从此苏州得到大治,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况钟的“愚”装得够像,骗过了手下所有的官吏。他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他聪明,他让每个人都敢去骗他,这样他才有机会了解其他人,摸清真实的情况。等到他摸清了府里情况以后,待到时机成熟,他的“智”就喷薄而出,一刀制敌,干净利落。
在我国的唐朝,还有一位“大智若愚”的高手。和况钟的手段比起来,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李忱。
李忱从小就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有些弱智。后来李忱慢慢长大了,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变得更为沉默寡言,无论遇到了好事还是坏事,李忱都无动于衷。
就是这样一个没囊没气,不知喜怒哀乐的人,谁见了都不相信他有能力成为一朝天子,他和皇帝的长相实在相距甚远。正是这三十多年的装愚卖傻,让李忱在权力倾轧的刀光剑影中得以保存自己,以至于最后走上了权力的顶峰。
李忱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他三十岁以后。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食用了有毒的仙丹突然驾崩了。由于先帝在世的时候没有确定继位人选,那些权臣为了继续独揽朝政、享受荣华富贵,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做皇帝。
并不起眼的李忱被人们想了起来,他被迎回长安黄袍加身,成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就在李忱登基的那一天,大明宫里的所有人都惊呆了。曾经的低能儿一下子消失了,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简直就是一个聪明睿智的君主。那些玩弄权术的大臣被气宇不凡的李忱震惊了,就连推举李忱做皇帝的人都感到十分后悔。
唐宣宗李枕为了改变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的现状,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随后开始勤俭治国,他体贴百姓,减少赋税,并且注重选拔人才。李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有效的,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暮气沉沉的晚唐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由于李枕执政时期的盛世景象,后人称他为“小太宗”,意思是他这个皇帝颇有唐太宗当年的风范。唐宣宗也确实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李枕的戏一演就是三十年。他用超乎常人的耐心,把愚蠢演得是炉火纯青了。他把愚不可及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保全自己的同时,用内智成就了一番伟业,真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天才。
做大事必定不是用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完成的,中间的复杂与曲折有时候无法预料。想要避开那些不必要的危险与打击,让人们忽略自己可能是最好的办法。这时候的“愚”不仅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办法,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励精图治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确实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如果过分认真,那么必将一事无成。在待人处世中,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过于聪明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