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45

第45章 退让是成功的第一步

处处争先只会头破血流,能进能退才是成功者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有时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使心情不愉快。当你心情不愉快时,动辄出气固然可以缓解一时的心理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对自己并无益处,甚至还可能自毁前程。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在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时,不能仅凭自己的心血来潮或一时的意愿,一定要保持理智和冷静。但如果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懂得退让之道。

中国有句古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这句话虽然说得简单,但是包含了非常深奥的哲理。处处争先看似主动,其实非常被动。自己的意图是明显的,自己的行动更是明显的。别人对你做的事看得一清二楚,经常是争了半天什么也没得到。如果适时的退让一步,暂时不争了,那么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以退为进。成功往往就在这退让中向自己走来,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战国时的蔺相如就是一个能进又能退的成功者。

蔺相如是一个文官,他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而且还成功的将国宝和氏璧带回了赵国,因此,他官居相国之位,成为朝中的重臣。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屡次攻城略地,威名远播。他在战场上是常胜将军,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强大的秦国就是因为廉颇的存在,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

廉颇的功勋都是在战火中打出来的。在他看来,蔺相如只不过就是耍耍嘴皮子,可官职却位于自己之上。廉颇心怀不满,公然扬言有机会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此事以后不以为然,他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退让的态度。蔺相如为了在上朝时,不使廉颇觉得位列自己之下,总是称病不去。即使出门的时候,蔺相如乘车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便索性引车躲避,让廉颇的车先过。

蔺相如再三的退让,使他的门客都看不过去了,门客一齐劝他说:“我们因为仰慕您的品德,才来侍奉您。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他对您恶言相加,您却一味地躲避,这实在有背于您相国的身份,就连我们这些门客都感到耻辱!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很理解大家的心情,他竭力挽留他们说:“我并不是畏惧廉颇,秦王如此凶残狠毒的人,我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我所担心的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他惧怕我们这文武二人啊。如果我们相斗,必有一人受伤,我之所以回避他,完全是考虑赵国的安危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如梦方醒,原来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一直不与自己计较,廉颇深感惭愧。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廉颇赤裸上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廉颇自恃功高,喜欢处处争先,这和他带兵打仗的职业有关,并不能完全的怪他。相比之下,蔺相如的智慧确实高人一筹。他不仅在关键的时刻能“进”,为国家争得了尊严;在必要的时候,他还能“退”,给自己赢得了尊重,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平常的生活中,酸甜苦辣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到来了,我们要“能屈能伸,进退有度”。真正看得远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短长,有时候需要高歌猛进,有时候就要暂时退让,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张良是汉朝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当过韩国的相国。秦国灭了韩国以后,张良变卖了自己的所有家产,用来收买刺客,为韩国报仇。结果行刺失败,张良不得不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

张良由于国破家亡,整日抑郁难以舒展,于是经常到附近散散步。有一天,他闲逛漫步,走到一座桥上,迎面走来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张良谦虚有礼,侧身让老者先过,没想到老者走到张良跟前时,竟然将自己的鞋子丢到桥下。还喝令张良:“小子,去把我的鞋取上来。”

张良很是气愤,正想转头就走。又一想,看在老者年纪很大的分上,就做一次好事,便走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张良正要把鞋递给老者,老者却说:“既然捡上来了,就给我穿上吧。”张良听了更加气愤,可是转念一想,好人做到底吧,于是,他就跪着替老者将鞋穿好了。

老者穿上了鞋,笑了笑,抬腿就走了。可是还没走多远,他又拐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天后的早上,还在这里会面。”

张良心中感觉莫名其妙,但也没有多想,就满口答应了。5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没想到老者来的比他还早。见到张良,老者生气地指责他:“和长者相约,你怎么能迟到呢,5天后,早点过来。”

又过了5天,张良仍然前往赴约,这次他来的比上次早多了,可等他赶到桥上时,老者又站在桥上等他。老者生气地说:“你的架子好大啊,又迟到了,过5天再来。”

5天后张良半夜就出发了,终于赶在老者的前面到了桥上。老者来了以后显得很高兴,笑眯眯地说:“这次没有失约,这样才能够成大事。”说完,老者送给张良一本书,让他回去苦读十年。

这本书就是兵家奇书《太公兵法》。此后,张良苦读这部兵书,终于成为了一代杰出的军事家,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为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确实是个忍让的高手,该退的时候退的很到位。不仅捡了鞋,还三番五次的起早去赴约,可以说,他退了好几次了。正是因为他知轻重,懂进退,才练就了一身外软里硬的功夫,从而帮他成就了很多大事。

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让他退一步,他肯定不答应,因为他的患得患失。而那些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能够看出这退一步对自己的好处,所以会欣然后退,甚至一退再退。要成大事的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学会从退一步开始,然后再走向成功。

有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让步其实只是暂时的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切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古训,只一步之退,便可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