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28

第28章 有理不在嗓门大

没人喜欢大嗓门,因此我们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嗓门服人

生活中,有一些人信奉理直气壮的古训。一旦小有冲突,便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或剑拔弩张、寸步不让,或气壮如牛,吼声震天,仿佛最终争的不再是“理”,而是嗓门。

“理”,是每个人所自我标榜的。生活中之所以会争吵起来,就是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若任何一方感到理亏或是“礼”让,相信冲突自然而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实际上,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理不在声高。人们往往会有一种下意识的错觉,认为声音越大、气势越强、语气越坚定,就越说明自己是有理的。但心理学家认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比之有声语言要深刻得多。曾有国外的心理学家还就此列出了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7%语调+38%语气+55%表情。

这个公式主要强调了无声语言在人际传播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真正会说话的人,不仅会用嘴说,还要懂得如何用“无声语言”来说,比如说表情、肢体和表达方式。

毕淑敏就曾经讲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来说明与人交谈、讨论甚至争辩中,“声低”的力量。

一位老师问学生:“用酒精消毒,什么浓度为好?”

学生们几乎连想都没想,齐声回答说:“当然是越高越好!”

老师说:“错。”

看着学生们一个个一脸狐疑,老师继续解释说:“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浸不进去了,造成细菌在壁垒后面依旧存活。”学生们认真地听着这个新奇的理论,若有所思。

老师进而强调:“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相对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原来,“润物细无声”的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柔和也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柔和更不是退让,而是一种水滴穿石的坚韧。

相反,粗鲁的争辩方式往往会使对方对你的意见、想法更加反感,无法使人心悦诚服。充实的论据才是力求理解的保证。言之有理,对方自然会接受客观存在的道理,这比调高八度、大喊口号要有效得多。

众所周知的是,想要说服别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真正懂得说服别人的人,却从来不是靠声高来实现的。首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这无形中就是向其传递了尊重对方的信号。然后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这里的“充分”绝不是指声音的充分,而是“道理”的充分。有理更要有“礼”,用得体的语气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但往往,立场不同、利益相争,尤其是在争辩的时候,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有理不在声高。

1930年2月,左翼作家冯乃超在《拓荒者》中骂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

但梁却简单而洒脱地回应说:“我不生气。”

无疑,这是一个熟谙“论争心理学”的人。且看一段梁实秋《骂人的艺术》中的挥洒:

“骂人最忌浮躁。一语不合,面红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骂座、泼妇骂街之术,不足以骂人。善骂者必须态度镇静,行若无事。普通一般骂人,谁的声音高便算谁占理,谁来得势猛便算谁骂赢,唯真善骂人者,乃能避其而击其懈。你等他骂得疲倦的时候,你只消轻轻地回敬他一句,让他再狂吼一阵。在他暴躁不堪的时候,你不妨对他冷笑几声,包管你不费力气,把他气得死去活来,骂得他针针见血。”

当然,这不是教人骂人,但我们可以从这段表述中看出,学会揣测人的心理、能掌控好情绪的人,才能更好她把握未来。

“声高的时候”,往往表示我们已经愤怒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愤怒是一种情绪的波动,小到烦躁不安,大到火冒三丈,还伴随着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虽然愤怒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完全正常、健康的情绪,但仍应正视的是,如果无法控制愤怒,声高骇人,可能会引发出一些不堪想象的后果。

所以“有理不在声高”,懂得对形式的把握,对一再纠缠的人用事实说话,而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误会,只要拿捏好说话语气的分寸,就能被对方充分理解和接受,自然也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争辩”不是“争吵”,争吵以声压人,争辩以理服人。即使不得已与人争辩时,也应以“礼”相争,以“理”相辩,少一些野蛮,多一些理智。且,有理的事实早晚会澄清,“不在声高”正反映了克制与沉着的精神,凝聚着谦和与忍让的美德,这些也正是我们作为一名现代文明人所应必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