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24

第24章 别向人炫耀小聪明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是小聪明的害处;炫耀自己,无形中就是贬低别人

天下广阔,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自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思维与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个人的素养和品质也同样存在差距。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有看似聪明过人的,也有貌如拙手笨足的;有人是小聪明,有人是大智慧。

我们说,大智若愚的人就是拥有大智慧的。他们不喜欢卖弄聪明,虽然心知肚明,但不愿意显山露水,炫耀自夸。那么,小聪明就是抖机灵。这样的人误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慧的人,唯恐他人慧眼不识英雄,所以常常急得上蹿下跳,极尽表演之能事,到处炫耀自己是何等聪明。

与大智慧是理性的相比,小聪明就是感性的,且此处的感性指的是感情用事,情绪化而缺少定力。小聪明是基于生活中的一些感性总结,凭借对某些现象片面、零星的感悟,就贸然地做出主观的判断,由此来断定事物的真伪,并不经探索就加以肯定。最后,经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是失败的。

小聪明的人,表面上给人以头脑灵活的印象,自己也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明明是掩耳盗铃,却以为众人皆醉唯他独醒。有时,小聪明的确能换来一时的痛快和满足,但终究会落得个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下场。

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杨修的经历和遭遇,就足以让人感叹:小聪明之人,最终让人怜之不足,鄙之有余。

杨氏家族为汉朝名门,祖先杨喜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封侯拜相,史书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如此显赫的家世,只有四世三公的袁氏世家方可媲美。

与风光无限的先祖相比,杨修的个人才华也毫不逊色。他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在当时颇有名气。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这些傲人的高位的确让杨修有自负的资本。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见,杨修才华出众,能力超群,深得曹操的信赖和器重,所以才会任以“总知外内”的主簿一职,而且“事皆称意”。

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状况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交好于他,而其中的“并争”交好,可以想见当时杨修地位之重要,引得人人都有意讨好他。另一方面也可证明,杨修当时是深得曹操倚重的府吏,且关系密切,经常参与曹操的政治军事活动。

望族之后,满腹才华,深受赏识和重用,如此种种,都助长了杨修自负自夸人格的发展和深化,而最终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曹操修建花园时,工匠们在动工前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不解其意,忙去请教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于是,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

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一问工匠,才知是得到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对杨修称赞有加,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又一次,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便问杨修是否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

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义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为辤(辤是辞的繁体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最后导致杀身之祸的导火索,还是“闻鸡肋而退兵”一事。曹操征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正赶上侍从把刚熬好的鸡汤端送给曹操,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帐,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

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将士们皆不解,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

曹操看到尚未颁布任何退兵命令,而全军上下早已一片班师回家之势,不免恼怒。一问方知又是杨修所导。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己,今见其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以扰乱军心罪,杀了杨修,年仅四十五岁。

杨修若是大智慧者,即使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心态了如指掌、洞悉见底,也应心知肚明,守口如瓶;同时,作为跟随曹操多年的贴身谋士,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应有充分而准确的了解。而杨修显然在这方面自以为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小事”而取其项上人头。可杨修没有考虑到的是,在显其才、炫其能的同时,就等于贬低了曹操,从而丢了自己的性命,真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诚然,有人喜欢小聪明的机灵乖巧,有人羡慕小聪明的八面玲珑,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小聪明。但是,小聪明不能一味地去炫耀,不仅因为这是一种肤浅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当小聪明的手段被识破、机灵被耍尽时,小聪明也就不是聪明了,也许只能是埋汰了别人,熔毁了自己。

真正大智者,在于与世无争、清心寡欲、坐怀不乱,这是一种恒久之景,就像阳光能够融化冰雪、照亮心窝一样。民间有句俗语:低头的麦穗才饱满。大智者,往往行为低调,正所谓大智若愚。所以,从长久的眼光去审视小聪明和大智慧,不难得出结论:收敛小聪明,沉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