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23

第23章 避免无谓的争论

无谓争论——费口舌,伤和气,永远不会有结果

谈到争论,先来看一则“有理也受罚”的故事:

古时有两个人发生了争论:甲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七,乙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八。两人争论了一天一夜,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只好去找县太爷理论。

结果是,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八的乙挨了二十大板。

乙感到非常委屈,颇为不服,责怨县太爷处事不公。县太爷却说:“你竟和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七的人争论,本身就很愚蠢,难道不该受罚吗?”

这话的确耐人寻味。有理也不一定非要争辩,即使有理,若是纠缠于一些无谓的争论,也实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然而古人早有言:“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人的想法。与人交往,意见不和是正常的事情,出现争执也是正常现象。当与他人产生分歧时,不要纠缠着与人持续地争论。试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许会发现另一片天地。尝试理解他人,但不一定要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这只是让对方感觉到你在设身处地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理解问题,这样会让对方减少对你的敌意,以寻求友好的解决办法。

避免无谓的争论,是一个人具有大智慧的体现。如果你辩论、争强,或许有时获胜;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林肯就曾对一位和同事发生争论的青年军官说:“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辩中耗费时间。争辩的结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其后果是难以让人承担得起的。”

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桩小事就给卡耐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明白:“得到争辩最大利益的方法就是——避免争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戴尔·卡耐基被邀请去参加为推崇一位被英皇授予爵位的英雄而举行的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声名显赫的先生讲了一段幽默的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大意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位健谈的先生随后补充道,他所征引的那句话出自《圣经》。

“他错了,我知道”,卡耐基回忆说,“我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优越感,我很多事,讨嫌地纠正了他。他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就是出自《圣经》。

“那位先生坐在右边,我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在我左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我俩都同意向他请教。”卡耐基继续说,“葛孟听了,在桌下踢了我一下,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保留他的颜面?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也并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说这句话的人虽已过世,但却让卡耐基受到长久的教训。与他人争论输了,那你是失败的;即使与他人争论赢了,那你也是失败的。因为你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别人即使口头上表示认同,但心里也不会对你有多少好感。

无谓的争论往往容易让人失去良好的自控能力。在不断升级的话语中,态度渐趋蛮横,话语逐渐伤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去挑战对方的心理防线。从而导致双方都不冷静,不自制,以致让冲动之火烧毁了理智的缰绳。英国有句谚语:“无谓的争论就像家鸽,它们飞出去后还会飞回来。如果你我明天要造成一种历经数十年直到死亡才消失的反感,只要轻轻吐出一句恶毒的评语就够了。”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与人发生分歧时,倘若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在互相表明自己想法时,每个人都要重视对方,尤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只有沟通态度端正了,彼此间才愿意真诚倾听对方的意见,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讨论但不要争论。即使不赞同,也不忿恨,这是一个人内心成熟的标志。释迦牟尼曾说:“恨不能止恨,爱却可以”。分歧永远不能用争论来解决,它需要技巧来协调,宽容与理解来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