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尘埃
宇宙尘埃指的是飘浮于宇宙间的岩石颗粒与金属颗粒。在广袤而空旷的宇宙之间,除去各种各样的恒星、大行星、彗星、小行星等等天体之外,并不是一片完全的真空。事实上,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宇宙尘埃,这些尘埃看似不起眼,却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从物质上进行分析,宇宙尘埃其实和组成地球的成分没有什么区别。但出于种种原因,这些尘埃并未能够聚合成一颗星体,而是呈微粒状悬浮于宇宙空间之中。在适当的引力作用下,这些尘埃很有可能较为密集的聚集在一起,呈云雾状,在天文望远镜的镜头中,往往显得绚烂多彩,因此人们将之形象地称之为“星云”。
宇宙喷灯
宇宙喷灯又称宇宙喷流。喷流是宇宙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大的喷流如星系喷流,是一种狭长的电离气体(等离子体)束流,从包含有10亿个太阳质量的星系中喷出,速度可高达20万公里/秒,延伸长度可达百万光年,相当于太阳到地球距离的100亿倍;由它带出而聚集在一个射电瓣中的能量相当于1000万颗恒星质量全部转化得到的能量,实在是用诸如“宏伟”、“壮观”等汉语词汇也难以表达其规模和气魄的万分之一!小的喷流如银河系内气体、尘埃之中的分子气体双极流,它发自质量与太阳同量级的新生原恒星和年轻星,速度为每秒几十公里到数百公里,长度与太阳到地球间的距离相当。至于喷流的形态,简直是精彩纷呈:直的、弯的、单侧的、双极的、对称的、反对称的,更有大喷流的始端又套着一个小许多的“袖珍”喷流的,令人“叹为观止”。关于喷流产生的原因,目前有多假说。
运距离目击
远距离目击与幽浮发生两百码以外的接触或目击。可再分为夜间光体、日间圆盘、以及雷达目视等叁种情况。
怨恨计划
这个计划在1948年12月承接了信号计划的工作。主要目的是收集与幽浮和外星船事件相关的,科学上的、科技上的、医学的、以及情报方面的资讯;并与外星生物做进一步的接触。这个计划收集到的资讯共汇编成16巨册,这些资讯也曾提供给美国太空计划作为参考。
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是指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第一宇宙速度)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的一种速度。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脱离地球引力后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行。若要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米/秒。那时将按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而相对太阳来说它将沿抛物线飞离太阳。
宇宙之弓
宗庙是一张钱卓拉X射线观测站,是离我们800光年远的船帆座脉冲星(一种旋转并发射脉冲辐射的中子星)。船帆座超新星遗骸中心的中子星,质量比太阳大,而密度却和原子核内的物质密度相同,它的直径不到20公里,每秒约自转10次,同时也在超新星爆炸后的残余云气中高速移动。它的电场和磁场,能够把粒子加速到很接近光速,从而产生了这张钱卓拉影像中的弧形X射线辐射。这副宇宙级的大弓箭延伸了将近0.2光年的范围,中央的箭状的喷流起源自中子星的磁极。弓状的亮弧,就是会发出紫外辐射的高能粒子环的一部分。从周围云气向后掠的程度来推断,这颗中子星正朝着照片的右上方移动,正好和X射线喷流的方向完全相同。船帆座脉冲星和它附近的超新星遗骸,是一万年前一颗大质量恒星爆炸的产物。船帆座脉冲星所产生的X射线环和喷流,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另一个著名的超新星遗骸-蟹状星云。
宇宙线大气效应
宇宙线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由于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宇宙线的强度随高度发生变化。在50公里以上,宇宙线强度几乎保持不变,这表明50公里以上的大气对宇宙线强度影响不大。这部分粒子包括初级宇宙线和它与大气相互作用反射出来的“反照粒子”。在50公里以下,地球大气对宇宙线的影响增强,产生出大量次级粒子。随着大气密度的增加,次级粒子越来越多,宇宙线强度很快增大,至19公里附近形成极大值。随后,由于大气对粒子的吸收,强度又随大气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影响地面宇宙线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大气压力和大气温度。当大气压力和大气温度变动时,大气密度和等压面的高度也相应变动,因而次级粒子产生层的高度和粒子的吸收情况也跟着变化,影响到达地面的粒子强度。要从地面宇宙线强度记录求出初级宇宙线强度的变化,必须对大气因素进行改正。
此外,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的电离,会影响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及大气电导率,从而影响大气电场和电流,甚至也可能对天气过程产生影响。
鹰状星云
鹰状星云,也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深空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好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而得此名。蟹状星云和鹰状星云这两个天体的名字听起来很相似,都叫星云,还都是动物状的,很容易让人以为它们是同一类天体。然而事实上,鹰状星云与蟹状星云却是两种性质并不一样的星云。
鹰状星云在梅西耶星表中排名16,因此简称为M16。鹰状星云位于巨蛇座。每年夏季都是观察巨蛇座的有利时机。但如何才能从丰富多彩的夏夜星空中找到展翅翱翔的雄鹰呢?朝银河方向看去,那儿有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几个星座:天鹰座、天琴座、天蝎座等。银河的东岸有包括牛郎星的天鹰座,西岸是含有织女星的天琴座。顺着银河再往西南方向看,可以找到样子像蝎子一样的天蝎座。天琴座的南边是武仙座,而巨蛇座就位于武仙座和天蝎座之间那片没有典型亮星的区域内。
巨蛇座又分为巨蛇头和巨蛇尾两部分,巨蛇尾靠近银河,巨蛇头远离银河,中间隔着蛇夫座。雄鹰就翱翔在巨蛇尾的东南部边缘。鹰状星云距离我们大约6000光年,它的视面积与满月差不多大小。视星等6.5等,使用小型天文望远镜就能欣赏到它那极具魅力的美妙景象。
宇宙喷流
宇宙喷流是一个大质量椭圆星系中心的黑洞所产生的喷流,自NGC5532发射出的喷流长达将近百万光年远。中央的黑洞如何喷发出吸入物质原因仍不清楚,然而,在清空星系后,喷流将膨胀成巨大的无线电波泡泡,发出长达百万年的光芒﹔若一个经过的波前激发了它,这个无线电波泡泡在十亿年后甚至可以再度点亮。上图影像中,可见光以蓝色描绘出来,红色代表的则是无线电波段。无线电波图像的取得,来自于由无线电望远镜组成的特大天线数组(VLA)。
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是指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的一种速度。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脱离地球引力后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行。若要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米/秒。那时将按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而相对太阳来说它将沿抛物线飞离太阳。
宇宙射线
所谓宇宙射线,指的是来自于宇宙中的一种具有相当大能量的带电粒子流。1912年,德国科学家韦克多·汉斯带着电离室在乘气球升空测定空气电离度的实验中,发现电离室内的电流随海拔升高而变大,从而认定电流是来自地球以外的一种穿透性极强的射线所产生的,于是有人为之取名为“宇宙射线”。
宇宙航行
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主要目的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或其他行星的航行(环绕天体运行、从近旁飞过或在其上着陆)、行星际空间的航行和飞出太阳系的航行。航天的关键在于航天器应达到足够的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飞出太阳系的航行还要摆脱太阳引力。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3个特征速度。恒星际航行尚处于探索阶段(见星际航行)。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航天有时也泛指航天工程或航天技术。
宇宙科学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宇宙城的幻想
在宇宙间建造永久性居住地已经成为21世纪最诱人的科学主题。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也曾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宇宙岛”设想,第一种宇宙岛是直径为500米的中空球体,它每分钟自转2次,可容纳10000人居住;第二种为直径1790米,形状像自行车轮,“轮胎”外截面直径为30米,也可容纳10000人;第三种是直径615千米,长32千米,容纳量估计为100万人以上。
宇宙初期黑洞和星系
利用巨型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遥远的恒星工厂。在那里,每10小时就有诞生。这个恒星托儿所围绕在一个超大黑洞周围。该黑洞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发现为一个相对较新的观点提供了证据,即黑洞和星系是在宇宙诞生初期共同成长起来的。
根据这一描述,黑洞的最初形成应伴随着大量恒星的诞生,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点很难证实。许多距离我们很远的类星体——发光的各个星系,原来被认为是由大的中央黑洞来提供能量——如今则认为其中含有暖尘埃。这些暖尘埃在红外线波长时发光。但目前尚不清楚的是,这种尘埃的加热靠的是物质吸入黑洞时产生的能量,还是新生恒星的辐射。
月神
月神位于月球背面的外星人基地。据说曾被阿波罗计划的太空人拍下照片,也有太空人看到外星人的巨大采矿机器,以及十分巨大的外星船。另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月神是外星人地下基地的代码名称,外星人地下基地是由外星人掌控,并由外星人及叁角洲部队维持周边的军事管制。外星人地下基地可能位于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及51区。
月壤
月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直径小于1毫米,具有黏性的细小粒子,在月球各处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由于太阳紫外线辐照的影响,月壤细粒会周期性的升起,在着陆器的推进器点火和月球车行走时,月壤细粒也会大量扬起,这些运动的月壤称为月球尘。在地球上,尘土是最普通的东西。月壤和月球尘却不同凡响,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秘密。
月球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的寿命还有1两亿年长。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太阳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掩星
月球在围绕地球运行期间,经常会掩蔽背景的恒星。由于月球没有大气,恒星的视面积又非常微小,因此,被掩恒星会近乎一瞬间的消失或重现于月面边缘。大多数观测者都会选择在月球暗面边缘发生的掩星现象来观测,因为月球的光芒不会影响观测与计时。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黄道,任何黄经小于6.5°的恒星皆有机会被掩,这些恒星中有4颗属于1等星,包括轩辕十四、角宿一、心宿二及毕宿五。由于岁差,北河三亦曾属于有机会被掩的恒星之一,但现时月球不再通过该星。
在掩带边缘(称为南限或北限)数千米的地区,当月球不规则的边缘掠过恒星的时候,观测者会看见恒星数度消失及重现,称为掠掩。由于观测掠掩能间接得出月面边缘的准确地形,因此比一般月掩星更具科学价值,现象本身亦更具可观性。
天文学家(更多是业余天文爱好者)会对月掩星现象准确计时,精度达至几分之一秒的观测较有科学价值,尤其是可以用来增加月球地形的测量精度。对月掩星作光度测量更可以发现一些难以用望远镜分解的密近双星。此外,由于早期射电望远镜的空间分辨率不足,天文学家亦需要仰赖月掩射电源来求出射电源的准确位置。
从地球观看,一年总会发生好几次月掩行星的现象。由于行星具有一定的视面积,因此掩带旁边的地区可见行星一部分被月球缓缓遮蔽。
月球基地计划
90年代初,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负责人温德尔·门德尔向白宫重提建设月球基地。科学家认为建立一个月球基地对支持在太空进一步大规模的开发是极重要的。在巴西的圣卡塔林岛,美国科学家正在为开辟月球基地,进行类如“生物圈2号”的全封闭模拟实验。门德尔计划的第一阶段从1997年开始,先发射人造卫星,为基地选择最佳地点作勘测。第二阶段从2005年开始,为施工阶段,将向月球运送起重挖掘等基建机械,并用微波对地基进行硬化处理。第三阶段为构件组装,采用21根直径6米,长18米的巨型管道,组成S个等边六角形,六角形中用高压充气建立18米高的巨大圆舱,人员设备皆可容纳在管道或圆舱中。第四阶段开采利用月岩中氧、铝、铁、钛、硅等资源,制取生活用氧,及扩建月球基地所需的金属、玻璃等原材料。科学应用国际公司根据门德尔计划第四阶段作了相应的研究,其结果是令人乐观的:一座重量为1吨的小型试验型化工厂,在1年中可把10吨以上的月岩加工成氧、金属和玻璃。
门德尔的整个计划需耗资上千亿美元,人类必须不间断地努力100年才能完成。
月球造氧机
美国NASA专家已经发明出一种可以从月球泥土中提取出氧气的“造氧机器”,该机器对100克类似月球泥土的物质进行了测试,结果将该物质的1/5都转换成了氧气。NASA计划于2011年将这种“月球造氧机”送上月球,一旦该机器在月球上通过测试,那么将为建立永久月球基地扫清最大的障碍。
据报道,这种“月球造氧机”可以从月球土壤中提取出氧气,它是一个类似透镜的结构,可以聚焦太阳光,使地面温度加热到2500摄氏度。在NASA最近的测试中,一个12英尺宽的圆碟将太阳光聚焦到了100克类似月球泥土的物质上,结果几小时后,该物质的1/5就被转换成了氧气。测试时,这一泥土物质被保存在真空环境中,从而可以帮助提取出氧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宇宙移民岛研究会曾设计了一座斯坦福宇宙城。它是一个直径为1890米的球体,中央有一个直径为1S0米的圆筒区供人居住,此外设置有水田、鱼池、麦地、菜园、畜牧场、谷物仓、肉类加工场、各种工业设施和垃圾处理站。这种宇宙岛要有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但其外形又同金属制的相似。设想者们希望利用月球上的岩石和矿物来建造岛体。而构成生态系统的水、氮、碳等物质,则可以从陨石中提取。
银河系旋涡体
地球和太阳所在的恒星系统,是一个普通的星系,因其投影在天球上的乳白亮带──银河而得名。银河系是一个透镜形的系统,直径约为25千秒差距,厚约为1~2千秒差距。它的主体称为银盘。高光度星、银河星团和银河星云组成旋涡结构迭加在银盘上。银河系中心为一大质量核球,长轴长4~5千秒差距,厚4千秒差距。银河系为直径约30千秒差距的银晕笼罩。银晕中最亮的成员是球状星团。太阳在银道面以北约8秒差距处距银心约10千秒差距,以每秒250公里速度绕银心运转,2.5亿年转一周。银河系是一个Sb或Sc型旋涡星系,拥有一、二千亿颗恒星,为本星系群中除仙女星系外最大的巨星系。
银河宇宙线
银河宇宙线指来自银河系的高能粒子,这些粒子在进入地球磁场控制的区域之前称为初始宇宙线。通常初始宇宙线的强度变化很小,只在太阳活动非常剧烈的时候,太阳风暴经过的区域银河宇宙线的强度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从长时间看,银河宇宙线强度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有5年左右和11年左右的周期。在太阳活动高年,银河宇宙线的强度最低,在太阳活动低年,银河宇宙线的强度最高,即太阳活动的周期与银河宇宙线强度的周期几乎是反相的。
银河系旋臂
银河系是旋涡星系,有两条或更多条旋臂。在研究银河系旋臂时,光学方法受到很大限制。关于银河系旋臂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射电观测。在太阳附近,射电观测探测到S段旋臂,即英仙臂、猎户臂和人马臂。太阳靠近猎户臂的内侧。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探测银河系一氧化碳分子的分布,又发现了第4条旋臂,它跨越狐狸座和天鹅座。它是一条离银心4千秒差距的旋臂,称为S千秒差距臂,正以约50千米/秒的速度向外膨胀。已得知,旋臂是气体、尘埃和年轻恒星集中的地方。旋臂内主要是极端星族Ⅰ天体,如/型和B型星、金牛座4型变星、经典造父变星、疏散星团、超巨星、星协等。旋臂内还有大量的中性氢、电离氢、分子云和尘埃。在我们的银河系内,有着四条长长的“手臂”,它们是各种星体诞生与成长的摇篮。想要了解银河系的全貌,我们就必须“抓住”这些“手臂”,因为它们能画出一张精确的银河结构图。
银河系的中心
银河系的中心也就是银河系的自转轴与银道面的交点,而银河等的核球和银核是在人马星座方向。用赤经、赤纬来表示的话,它2000年时在赤经17度45.6分,赤纬M29°00′,这一“点”就在人马星座伽马星西北不远,靠近蛇夫和天蝎两星座边界附近。
射电望远镜发现,银心处有一个很强的射电源,它被命名为人马座A。这个射电源的中心特别小,最大不大于木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有人认为,如果银河系中心核的半径不大于0.1秒差距,即不大于0.3光年的话,就意味着这里很可能是一个大质量的致密天体的中心,很可能是一个黑洞。如果中心核的半径为0.6秒差距,即约2光年的话,那么,不是黑洞的话,也该是一个质量很大的物质团,其中包含着相当于200万个太阳质量的物质。根据1987~1988年天文卫星的观测结果,日本科学家认为,银心曾爆发过一个大质量的天体,或者大量超新星。
银河系的范围
银河系的主体是银盘以及银盘中间的核球和银核。银盘周围是银晕和银冕两大包层,从银盘往外还有4条旋臂。银盘的直径大体是8万光年,边缘薄,中间厚,厚度从边缘处的3000光年到核球部分的6500光年或更大些。包围着银盘的是形状近于扁平球形的银晕。银晕的直径大体上不超过16万光年,这里稀疏地散布着老龄恒星。银晕外面是银冕,这是一个非常稀薄的包层。它从银心往外延伸至少有20万光年,或者达到30万光年,也有人认为银冕的直径在65万光年左右。银河系总质量的一半以上都在银冕之中。关于银河系的大小等问题,新的数据还在不断出现。
引力收缩
按照一般的看法,太阳系、恒星、星系等都是由原始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逐渐凝缩而成的。在原始气体弥漫物质中存在着密度的随机涨落,那些密度比周围高的区域,如果有足够大的尺度,在自身引力作用下的收缩趋势便会超过分子热运动(即压力)的弥散趋势而开始收缩,使密度进一步增大,终于形成一个密度远高于周围气体的区域,这种情况称为引力收缩。对于导致引力收缩所需要的尺度,可以作出定量的估算(见金斯不稳定性)。一般认为,在原始星云中,往往是先收缩成大云块,然后,由于大云块在收缩过程中密度增大,在内部触发第二次收缩,使大云块本身碎裂成为若干小云块。后者即为恒星的前身──星胚,星胚再逐渐演化成为恒星。
引力不稳定性
引力不稳定性又称Jeans不稳定性,是宇宙中产生结构的原因。宇宙早期,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分布是高度均匀的,在长程力引力的作用下,微小的密度涨落逐渐被放大。导致密度大的地方的密度越来大,密度小的地方的密度越来越小。最终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各样的结构(空洞,超团,星系团,星系)。
引力场理论
引力场是暗能量和星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引力场中某一点的引力与暗能量的虚拟质量和星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该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它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意量
意量是与质量、能量平行的存在形式,是宇宙连续统的一个逻辑结果。根据宇宙连续统的要求,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能相互转化,但对能量体系进行量子化时,发现存在一种最大的能量量子,这种能量量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得不到体现,是一种超时空的存在形式,但却具有与外界联结的能力,这种存在形式就是意量。思维是以意识为质,以意量形式表现的客体。
异次元
“异次元”这个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说和电视作品中,成了时空隧道的代名词。但是术语里只有“高维空间”与这个词意义相近。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三维的空间,有人提出,真实的世界可能并不只有三维,可能是四维,甚至更多维空间,如果是四维空间,那么就可以把时间加进去,这样就可以解释一些在时间中旅行的事件。但是这种构想目前只停留在想象阶段,没有人可以证实它。数学家们就是根据这个构想,构造了多维空间模型,并从理论上加以研究。这可能就是你说的异次元隧道所达到的异次元空间。在异次元空间里,人不仅可以在空间里变化自己的位置,还可以在时间里变化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到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年代。这也是一种宇宙空间的理论,一般我们认为我们的世界是3维空间,而爱因斯坦把时间加进去就有了4维的时空。异次元空间的理论就是认为有某一些地方是不在我们的4维的时空内但又和我们的4维的时空并存的另外的时空,从我们的时空中是找不到它们的存在,这种地方就是异次元空间。这种想法就把宇宙的4维的时空再扩展到5维甚至更多维。
印第安座
南天拱极星座之一。北邻显微镜座,南抵南极座,望远镜座与天鹤座之间。1603年德国业余天文学家巴耶所划定。当时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从新大陆来的土著居民,巴耶就设置了这个象征印第安人形象的星座。虽然在这一部分星空里,看不出一个印第安人的具体形象,可是这一位星空中的印第安人脚踏南极座,西面和北面有遥望宏大宇宙世界的天文望远镜和俯视微小世界的显微镜为邻,身旁还有他家乡的杜鹃鸟(杜鹃座),水边的天鹤和林中的孔雀(孔雀座)、极乐鸟天燕(天燕座)、永生鸟凤凰(凤凰座)等5只飞鸟簇拥着他翱翔,所以他在星空中所占的位置还是相当不错的。
尤里西斯号
尤里西斯号是一艘为了研究太阳极区而设计的探测器,因为在地球上看不到这些地方。探测器以罗马神话中的英雄“尤里西斯”命名。尤里西斯号是欧洲空间局与美国合作的太阳极区和恒星际环境探测器。
1990年10月6日,尤里西斯号探测器从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舱内推出,之后,尤里西斯号探测器用它自身的三级火箭加速,向着绕地轨道飞走,背向太阳而去。这是人类第一次从三维立体角度探测太阳的南北极。
英仙座
英仙座是著名的北天星座之一,每年11月7日子夜英仙座的中心经过上中天。在地球南纬31°以北居住的人们可看到完整的英仙座。英仙座位于仙后座、仙女座的东面。每年秋天的夜晚,观察者可在北天找到易见的仙后座,或者找到位于飞马星座大四方形东北方的仙女座,然后沿着银河巡视,很容易找到由几颗二到三等的星排列成一个弯弓形或“人”字形的英仙座。英仙座的拉丁语名称为Perseus,缩写为Per。
人类的航天活动,并不是一味地要逃离地球。特别是当前的应用航天器,需要绕地球飞行,即让航天器作圆周运动。众所周知,必须始终有一个力作用在航天器上。其大小等于该航天器运行线速度的平方乘以其质量再除以公转半径,即F=mv2/R在这里,正好可以利用地球的引力。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正好与物体作曲线运动的离心力方向相反。
宇宙速度是物体从地球出发,在天体的重力场中运动,四个较有代表性的初始速度的统称。航天器按其任务的不同,需要达到这四个宇宙速度的其中一个。
夜半球
由于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其本身的密度又很大,不透明,所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时,只能有半个地球被照亮称昼半球,而另外半球未被照亮称夜半球。
假定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同一经线圈(共划分360个纬度)上,且都只跨180°纬度(实际上,由于太阳有16′的视半径,再加上地平光线有34′的折光差,使得昼半球任何时候都大于夜半球,但因差别不大,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两个半球各跨180个纬度),那么,离开太阳直射点90个纬度的两条纬线(与晨昏线相切)上太阳高度都是0°,其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是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即由此纬度到极点的各纬线圈全处在夜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均小于等于0°,出现极夜),而与直射点所在经线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上则为子夜时的太阳高度(即由此纬度到极点的各纬线圈全处于昼半球——子夜时太阳高度都等于大于0°,出现极昼)。
夜间光体
夜间光体指夜间出现在空中的发光体,其出现和移动情形无法用传统的光源来解释。常见发出红光、橘光、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野鸭星团
野鸭星团这是“恒星最多、最致密的银河(疏散)星团之一”,初步估计M11中包含了2900颗恒星,其中亮于14等的约有500颗。位于M11中心的观测者将会看到几百颗1等的恒星!恒星如果之多,如此之密,因此它被Trumpler归类为II,2,r型(一些最新的数据将其归类为I,2,r型)。
圆拱星团
圆拱星团是我们银河系现知最致密的星团,星团内100多颗大质量亮星挤在不到一光年的空间内。圆拱星团位在人马座内,距离地球大约有25万光年,不过离可能藏在银河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只有100光年。这张由无线电波段影像、红外光影像和X射线波段影像所组合而成的图片,呈现了这个星团奇异的周围环境。染成红色的无线电影像,展现了圆拱星团附近的银河核心区,特有的圆拱状细丝结构。嵌图框内的天体,是在红外线波段所看到的恒星之特写。星团附近的蓝色弥漫辉光,是X射线波段所拍摄的假色影像,这团云气的温度高达六千万度,天文学家首次在星团内看到这种高温的X射线辉光。天文学家认为圆拱星团附近的景观,可能和遥远星系中激烈恒星诞生区有点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