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我是天文知识大王
17735000000019

第19章 X

星图

星图,是恒星观测的一种形象记录,它是天文学上用来认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种重要工具。

星图将天体的球面视位置投影于平面而绘成的图,表示它们的位置﹑亮度和形态。它是天文观测的基本工具之一。星图种类繁多,有的用来辨认星星,有的用来证认某天体(或天象),有的用来对比发生的变异等等。有的星图只绘出恒星,有的星图则绘出各种天体。按使用对象分,有的供天文工作者使用,有的供天文爱好者使用。近世出版的星图按出版形式分为图册和挂图。星图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星暴

星暴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恒星形成的活动。在距离地球1250万光年的矮星系NGC4449中,一场名副其实的恒星“焰火”正在上演。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公布的一张照片向我们展示了这场焰火秀的全景。

几十亿年来,NGC4449中的恒星一直在持续诞生,但是现在这个星系中的恒星形成效率比以往高出了许多。这种异常强烈的恒星形成活动被称为星暴。按照目前的恒星形成率,整个星系中的气体储备将在10亿年内耗尽。

星暴通常发生在星系的中心区域,但NGC4449的恒星形成活动分布得更为广泛——不论是在星系的核心还是外围,都能看到刚刚诞生不久的极年轻恒星的身影。科学家推测,这个星系的星暴活动可能是它与另一个小星系近距离相互作用引发的。NGC4449是猎犬座中一个星系团的成员。天文学家们认为,NGC4449中的恒星形成还受到了周边星系相互作用的影响。

星云

星云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我们有时将星系、各种星团及宇宙空间中各种类型的尘埃和气体都称为星云。星云是由宇宙中的尘埃及气体所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氢气。简单来说,可分为四类:发射星云、反射星云、暗黑星云及行星状星云。

星座

星座起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古代巴比伦人将天空分为许多区域,称为“星座”,不过那时星座的用处不多,被发现和命名的更少。黄道带上的12星座初开始就是用来计量时间的,而不像现在用来代表人的性格。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提出30个星座。那里有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波斯弯,所以又叫“两河流域”地区。

星系

恒星系或称星系,是宇宙中庞大的星星的“岛屿”,它也是宇宙中最大、最美丽的天体系统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在宇宙观测到了约一千亿个星系。它们中有的离我们较近,可以清楚地观测到它们的结构;有的非常遥远,目前所知最远的最系离我们有近两百亿光年。

原星系由于氢和氦的不断落入而逐渐增大。原星系的质量变得越大,它们吸引的气体也就越多。一个个云团各自的运动加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使得原星系开始缓慢自转。这些云团在引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坍缩,一些自转较快的云团形成了盘状;其余的大致成为椭球形。这些原始的星系在获得了足够的物质后,便在其中开始形成恒星。这时的宇宙面貌与今天便已经差不多了。星系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就像我们地球上海洋中的群岛一样镶嵌在宇宙空间浩瀚的气体云中,这样的星系团和星系际气体伸展成纤维状的结构,长度可以达到数亿光年。如此大尺度的星系的群集在广阔的空间呈现为球形。

宇宙中没有两个星系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个星系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但是由于星系都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范围内形成,因此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哈勃根据星系的形态把它们分成三大类: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椭圆星系分为七种类型,按星系椭圆的扁率从小到大分别用E0-E7表示,最大值7是任意确定的。该分类法只限于从地球上所见的星系外形,原因是很难确定椭圆星系在空间中的角度。旋涡星系分为两族,一族是中央有棒状结构的棒旋星系,用SB表示;另一种是无棒状结构的旋涡星系,用S表示。这两类星系又分别被细分为三个次型,分别用下标a、b、c表示星系核的大小和旋臂缠绕的松紧程度。不规则星系没有一定的形状,而且含有更多的尘埃和气体,用Irr表示。另有一类用S0表示的透镜型星系,表示介于椭圆星系和旋涡星系之间的过渡阶段的星系。

星空

巨大的天穹无声息地自东向西旋转着,西边的星辰渐渐没入地平线下,在东边的地平线上不断升起新的星座,而南方的星星则逐渐偏向西方。众所周知,星星的这种东升西落的周日视运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运动的反映,约每23小时56分星星沿周日平行圈运行一周,每小时运行15°。因此,从黄昏到第二天黎明前的整个夜晚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可见的全部星星。一般说来,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6等星,全天星数约6000颗,显然这个数目会因各人视力不同而相差很多。此外,一个地方所看到的星的数目又因地理纬度的差异不同。赤道地区的人们一夜之间可以看到全天的星,而两极地区的观测者甚至在长达半年之久的夜晚也只能看到半个天空里的星星,其他纬度地方(例如,地理纬度为φ)的观测者永远看不到恒隐圈中的星星(即赤纬δ小于或等于—(90度—φ)的星)。地理纬度越高的地方,看到的星数越少。不同纬度的观测者看到的星空也有所不同,越往南,看到南天的星越多。我国海南岛三亚市地理纬度接近18度,在那里可以看到赤纬-72°以北的所有星星;而首都北京(φ=40度),就只能看到赤纬大于-50°的星星。通用的星等系统之一是U(紫外)B(蓝)、V(黄)三色系统;B和V分别接近照相星等和目视星等。二者之差就是常用的色指数。太阳的V=-26.74等,绝对目视星等M=+4.83等,色指数B-V=0.63,U-B=0.12。由色指数可以确定色温度。

星团

星团是由于物理上的原因聚集在一起并受引力作用束缚的一群恒星,其成员星的空间密度显著高于周围的星场。星团按形态和成员星的数量等特征分为两类: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

星团的命名,一般采用相应的星表中的号码。最常用的是梅西叶星表,简写为“M”。它只包括了较亮的星团。较完全的是“NGC”“星表”,有时还用”IC“星表”。这些星表中不仅仅包括星团,还有星云和星系。

星系群

星系一般不单独存在,有成团的倾向。星系在自成独立系统的同时,以一个成员星系的身份参加星系团的活动。超过100个星系的天体系统称作“星系团”,100个以下的称为“星系群”。

由于万有引力的影响,巨大的星系往往会聚集在一起,成群出现,构成星系群或星系团。而且,星系的这种“群居”习惯比恒星更甚。绝大部分星系(至少85%以上)都是出现在星系团中的。当然,这样的“部落”大小不一,包含的星系个数相差极为悬殊。小的只有十几个或几十个,也称为星系群,比如我们银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群。多的可以有几千个,甚至上万个成员星系,比如后发星系团。像这样的大“部落”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首领”——巨椭圆星系,它位于团中央,四周聚集着它的“亲信”——椭圆星系或透镜星系,而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则散布在更加外围的区域。通常,这些星系“部落”在空间分布上也会三五成群,形成“群落”,这就是所谓的超星系团了。

银河系便属于一个以它为中心的星系群,称本星系群,它包括仙女星系、麦哲伦星云和三角星系等约40个星系。星系团还可构成更高一级的成团结构--超星系团。本星系群即是以室女星系团为中心的包括50个左右星系团和星系群组成的本超星系团的一个成员。

星盘

“星盘”用于求时刻、求某时某星上中天、日出日落时刻等。下重盘为固定不动的银盘,即北恒星盘,上镌经纬线,中心为北极,沿盘边周圈镌刻十二时辰。上重盘为可旋转的银镀金镂空盘,小圆圈为黄道,其上镌刻十二宫。此星盘的黄道十二宫名称是用中国十二时名称对应西方黄道十二宫而镌刻的。镂空盘上刻星宿名及度分,中心安游标。

星象盘

星象盘就是一张标示了天体的天宫图,人们把它校正后可以从中看出在地球上某个特定时间地点出生的人的生命的一些大略的状况。人们常会混淆太阳星座与星象盘的定义。太阳星座,虽然有的时候能够体现出一些问题,但它毕竟不是天宫图,它只是简单的体现了太阳单独的影响。但是我们都知道不可能仅仅通过太阳星座把世界上数十亿人口划分成为十二种人格。在我们的课程中,星象盘即为出生命盘,所用的数据就是该命盘盘主的出生数据。特别的,出生命盘就是用一个人准确的出生时间推算出的星象盘。也被称为命盘。在我们的课程中,你将学到包括每个星座、落在特定位置行星落在特定位置所代表意义。一个完全的出生命盘包括了大约1700种各自独立的相关影响。当然,我们会把这些影响根据重要程度归类,你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了解其中的主次顺序。

根据出生命盘的定义,除了准确的时间和日期外还必须有出生地点的准确经纬度,这样才能校正出精确的出生命盘。只有得到正确的在出生时间当时出生地点的天宫图,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对命盘做出分析和论断。

如果认真的观察出生命盘,会发现命盘不仅反映了命主生命中的一些优势,同时也能够看出他的弱点。从命盘我们能够发现命主自己最希望能够在生活中的哪个领域获得成功,以及很多其他东西。

星际气体

星际气体包括气态的原子、分子、电子、离子等。星际气体的组成元素中主要是氢,其次是氦。他们的元素丰度和太阳与其他恒星上的丰度一致。恒星通常是在星际气体中诞生的。在宇宙中,当星际气体的密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由于其内部引力比气体压力增长得要快,这团气体云就开始缩小。这样的倾向一开始,其本身的引力便促使巨量物质的密度同时升高。质量大得惊人的星物质同时变得不稳定起来。这些巨量的星际气体与尘埃物质坍缩得越来越迅猛,部分气体形成了较小的云团,它们的密度也分别增大了。这些较小的云团后来便各自成为一颗恒星。这样的倾向一开始,其本身的引力便促使巨量物质的密度同时升高。质量大得惊人的星物质同时变得不稳定起来。这些巨量的星际气体与尘埃物质坍缩得越来越迅猛,部分气体形成了较小的云团,它们的密度也分别增大了。这些较小的云团后来便各自成为一颗恒星。

星际分子

星际分子是指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星际分子源分布在星际空间中物理条件不同的各个区域,如银心、电离氢区和中性氢区、星周物质、暗星云、超新星遗迹和红外星的附近等。有些分子(如一氧化碳)分布很广,可用来研究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的旋臂结构;但也有一些分子目前只在非常致密的星云中才能找到。位于电离氢区的著名的猎户座A星云是研究得最详细的分子源之一,从中发现多种分子。在银心方向的人马座A和人马座B2两星云是更丰富的分子源,从中几乎能找到所有已发现的星际分子。

已发现的星际分子中,大部分是有机分子。还有一些是地球上没有的天然样品,甚至在实验室中也很难稳定存在的分子。天文观测还发现了不少星际分子的同位素分子。这是一种了解同位素丰度比的重要方法。多数分子不止看到一条谱线。有些星际分子的微波谱线在地球条件下也不易出现,这和天文光谱学的情形是相似的。十多年来星际分子的观测工作已得到丰富的数据。观际分子的主要工具是射电望远镜,绝大多数星际分子是靠分米至毫米波段的星际分子射电谱线发现的。也有少数分子只观测到它们的可见光和紫外、红外波段的谱线。空间天文学的发展突破了大气窗口的限制,我们能够观测到由于强烈的大气吸收而在地面无法观测到的红外、紫外等波段的谱线。通过谱线观测可以了解星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中的许多物理、化学特性,诸如星云的成分、形状、密度、温度、速度、运动状况和同位素丰度比等。

星系质光比

星系质量和光度的比值,通常以太阳质量和太阳光度为单位。通过对双重星系(见星系成团)的观测,可求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星系的质光比。计算质光比,必须知道星系的距离,而星系群的星系团距离的测定,往往与哈勃常数H密切相关。所以,要先明确H值的选取。当H=50公里/秒·百万秒差距,旋涡星系的质光比M/L≒2~15,椭圆星系的M/L≒50~100。这样,根据星系的光度资料,就能估计星系的质量。

星周物质

在恒星周围与恒星有演化联系、并显著受恒星引力约束的物质。星周物质同星际物质的区别在于,后者存在于星际空间,其物理和运动学状况是由星场多数恒星决定的。星周物质主要由气体和尘埃粒子组成。双星的两子星间的气流也叫作星周物质。有人从此引伸,把行星状星云也称作星周物质。

星周物质包围着有中心星,形成气体云、星周包层或气壳。其分布基本上呈球形,也有盘形或环形的结构。星周物质的存在,已有大量的观测证据。在许多类型的恒星光谱中,已观测到气壳的谱线特征。膨胀着的星周气体,造成某些原子谱线的多普勒紫移;星周尘埃粒子受到中心星的辐射加热,吸收可见区辐射,再以红外辐射发出,形成10微米和20微米波段的所谓“红外辐射过剩”;星周物质中的OH、和SiO分子通过受激发射,形成射电波段的微波辐射;有些星周气云中还有CN微波辐射。

星周物质或来源于原始的星际云,或起源于恒星演化过程中的物质抛射。在恒星形成早期阶段,不会是所有的星际云都收缩成恒星,由于动力学的不稳定性,必然会有大量的残余物质遗留在恒星周围。在一些年轻的恒星周围,已观测到大量的星周物质。如金牛座T型变星、猎户座T型变星等被认为是主星序前收缩阶段的年轻星(见赫M罗图),其周围的气壳物质,可能就是这种残留物。另一方面,恒星在演化过程中,会不断有质量抛射出来。如太阳就是以太阳风的方式,不断抛出质量。而恒星离开主星序后,以星风方式造成的质量损失则更为可观。如M型红巨星、超巨星中质量损失率每年约为10的负7~负8次方太阳质量;又如O、B型超巨星,质量损失率每年可达10的负5~负6次方太阳质量。此外,有许多长周期变星如蒭藁型变星,都是OH分子受激辐射源,它们的质量损失率约为每年10的负6次方太阳质量。

还有象爆发变星、新星和超新星的爆发活动,以及双星中的质量交流,都是星周物质的来源。因此,根据对星周物质的规模、物理状况的观测研究,可以更有效地探讨恒星的星前物质的损失机理以及恒星的演化等重要问题。

星系团和星系群

星系团是比星系更大、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星系在自成独立系统的同时,以一个成员星系的身份参加星系团的活动。一般把超过100个星系的天体系统称做星系团,100个以下的称为星系群。星系团和星系群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数量和规模上的差别而已,它们都是以相互的引力关系而聚集在一起的。

各星系团的大小相差不是很大,就直径来说最多相差一个数量级,一般为1600万光年上下,星系团内成员星系之间的距离,大体上是百万光年或稍多些。已观测到的星系团总数在1万个以上,离得最远的超过70亿光年。银河系与数十个星系成团,这就是本星系群。

星图星表

我国古代取得了大量天体测量成果,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星图、星表。

星图是天文学家观测星辰的形象记录,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天文学家在天体测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它又是天文工作者认星和测星的重要工具,其作用犹如地理学中的地图。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就开始绘制星图。现存最早的描绘在纸上的星图是唐代的敦煌星图。唐敦煌星图最早发现于敦煌藏经洞,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走,至今仍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它绘于公元940年,图上共有1350颗星,它的特点是赤道区域采用圆柱形投影,极区采用球面投影,与现代星图的绘制方法相同,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采用圆、横两种画法的星图。

星系巨墙

星系巨墙是宇宙中最大的已知架构,是一种星系链。在星系巨墙处,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汇聚成一条延伸十亿多光年的线。最近的巨墙离地球3亿光年远。巨墙之间平均距离4亿光年,其间没有星系,称“空洞”(void)。宇宙可能就是由一系列星系巨墙构成的。

行星大气

包裹着行星体的中性气体和电离气体的总称。依附在行星体周围的大气之所以没有逃离,是由于受行星的引力和磁场所束缚。对行星大气的研究,也包括对行星的卫星大气的研究。太阳系中的各行星,由于其大小和与太阳的距离不同,因此各行星的大气状态也不同。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结构、物理状态等,有助于探索研究地球大气演化。

在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前,主要在地面用间接探测方法考察行星大气成分、推算有效辐射温度和反照率等参量。因此,对行星大气的研究受到极大限制。自1961年前苏联发射金星号自动行星站,到1977年美国发射旅行者行星探测器,分别对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及其卫星、土星及其卫星大气进行探测,主要的探测方法是,高分辨率成像、红外遥感、紫外遥感、射电掩星和光偏振测量。有的探测器还穿越行星大气层进行实地探测。获得有关行星大气的大量资料,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行星大气的了解,促进了对行星大气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研究行星大气的新学科──行星大气物理学。

行星掩星

行星有时亦会掩蔽恒星,1959年,金星曾遮掩轩辕十四,而海王星的光环亦是透过掩星于1977年被发现。1989年7月2日至3日,土星遮掩人马座28——一颗5等星。另外,行星之间也可互相掩蔽,但是发生的机会极微。上一次出现于1818年1月3日,下一次则于2065年11月22日,两次皆是金星在木星前面掠过。但由于当时金星的视面积比木星小,故应称为金星凌木星。

木星和土星在公转一周期间,其赤道平面总会有两次机会与地球轨道面平行,这时候从地球便可看到它们的卫星互相掩蔽的现象。空间探测器在行星附近航行时亦会与其卫星连成直线,产生人为的卫星掩蔽现象。

行星连珠

最近一次“行星连珠”发生在2000年5月20日,当然这是个渐近的过程,从5月5日就开始了。到5月20日这天,除天王星和海王星外,太阳系的其余七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将排列在一定的方向上,但不是如望文生义那样,像糖葫芦串成一条线,而是分散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太阳系内九大行星实际上对黄道面(包括太阳在内的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各自略有倾斜,也就是说,就算“行星连珠”这九大行星也不会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散落参差,所谓“行星连珠”只存在于人们心目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星连珠”与其说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如说是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

行星状星云

行星状星云是指外形呈圆盘状或环状的并且带有暗弱延伸视面的星云,属于发射星云的一种。在望远镜中看去,它具有像天王星和海王星那样略带绿色而有明晰边缘的圆面。

行星状星云的寿命平均约为30,000年左右。这类星云出现,象征着恒星已到晚年。在银河系存在期间大约10100亿年,将近有10~100亿个恒星,经历过行星状星云阶段。因此,这种天体很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天体。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很可能都要经过行星状星云而后才“死亡”。根据太阳附近的分布密度(约每千立方秒差距三十到五十个)估计,整个银河系中应该有4~5万个,现在观测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行星状星云呈圆形、扁圆形或环形,有些与大行星很相像,因而得名。这类星云与弥漫星云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它们是如太阳差不多质量的恒星演化到晚期,核反应停止后,走向死亡时的产物。这类星云的体积在膨胀之中,最后趋于消散。在行星状星云的中央,都有一颗高温恒星,称为行星状星云的中央星。这是正在演化成白矮星的恒星。

行星状星云的质量在1/10到一个太阳质量之间,星云中的密度在每立方厘米100~10000个原子(离子)之间。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星都是温度很高的(≥30000K),星云吸收它发出的强紫外辐射通过级联跃迁过程转化为可见光。行星状星云象征着一颗恒星到了晚年,估计行星状星云的寿命平均为3万年左右,星云气体逐渐扩散消失于星际空间,仅留下一个中央白矮星。

象限仪

“象限仪”沿正方形盘面刻四象限,其中两条直边斜线刻画度分,在弧形的仪面上镌刻象限90°,游标上也刻90°。

各种仪器的空白部位饰蔓草纹,时刻度分盘上蔓草纹方框内镌“此仪器宜北极出地高四十度”,简平仪底盘上镌“此简平仪依北极出地高四十度”。合璧仪内附算筹、测度线、铅笔、黑板、象牙纸、星宿度说明册等物。时刻度分盘上镌刻:“大清康熙癸酉岁清和月御制”铭文。

象鼻星云

象鼻星云是由气体与尘埃云所组成的恒星形成区,看起来就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星云中也有些像人形的部分。然而,这里唯一真正的怪兽,只是一颗因为距离地球太远而不致伤害我们的年轻亮星。从这颗恒星发出的高能量光线正逐渐侵蚀图片上方黑暗的彗星状云球的尘埃部分,同时,发自于此恒星的喷流与粒子风也将周围的气体尘埃往外面推。将近3000光年外的黯淡,IC1396复杂体涵盖住比这里所显示还大的天空,涵盖宽度超过10个满月。

新太空计划

新太空计划出要在2018年把4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建立太空基地,并最终通过这块跳板让美国人的脚步踏上火星。

在NASA描绘的这幅登月图中,4名宇航员将会作为“先头部队”重返月球,在那里建造一个拥有居住、发电、通讯等多重功能的太空基地。宇航员首先要在月球上找到合适的能源和水源补给,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建造基地。

科学家们正考虑“基地”的选址,很可能是月球的南极地带。研究人员认为,月球南极区附近的含氢量相对较大,这为能源需求提供了条件,而且该地区还可能存有一些固态水。其他可能的定居地还包括月球的北极地区,以及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时的地点——宁静海。

除了能将宇航员送往月球的助推器,NASA还在研究新型的月球漫游车,可以方便宇航员在月球上寻找地点、自由活动。如果一切顺利,NASA还将从2018年开始开展“常规”登月计划,每年至少到月球上“做客”两次。

这份计划当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经费过高。如果这项计划一直继续下去,到2025年它将耗去美国217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这个登月计划,被设计为美国宇航员探索火星的一个“太空跳板”。布什早在2004年就提出“建立月球基地”的畅想,希望该计划成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以及探测整个太阳系任务的前进大本营。而在近日被披露的NASA计划中,科学家们也提出了相同计划,即通过距离火星3500万英里的月球,向火星派出一支由6位宇航员组成的探测队,整个登陆火星计划大约为500天左右。

相撞星系

沿着北斗七星的斗柄,向远离斗杓的方向移动,一直到斗柄最外面的亮星才停下来,然后再把望远镜向西南方略微移动,你就有机会看到一对很出色的互撞星系,它们是著名梅西叶目录中编号第51的天体。星系对中的大星系具有很明确的旋臂结构,这个最早发现的“螺旋星云”另一个常见的编号是NGC5194,它的旋涡臂和尘埃带,很明显地拂过它卫星星系NGC5195(左方)的前方。这个星系对距离我们约有3700万光年远,位在小型的猎犬座内。在双筒望远镜的视野里,M51是个迷蒙的斑点,而这张清晰的彩色影像是用14时望远镜配上一部数字相机所拍摄的,总曝光时间为3小时42分。

心宿二

天蝎座α星,中国古代又称大火,属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用来确定季节。全天第十五亮星,是颗目视双星,主星视星等1.2等,M1I型红超巨星,光度为太阳的6000倍,伴星是颗蓝色矮星,亮度为5.4等两星角距为3。复合星等0.96等,绝对星等-4.7等。距离440光年。

心宿二的主星其实是个半规则变星,亮度变化于0.9~1.8等之间,变光周期48年。表面温度3600开,半径为太阳的600倍,表面积是太阳的36万倍,质量却只有太阳的25倍。

心宿二英文名Antares是两个词Anti和Ares拼合而成。Ares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与火星的名字,整个词的意思是“火星的敌手”。因为心宿二的亮度和颜色很象火星,而且两星的运行轨道都在黄道,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时,两个红星闪耀天空,于是心宿二由此得名。古代波斯将心宿二,毕宿五,轩辕十四,北落师门合称四大王星。

信号计划

在1947年12月由美国空军开始进行的一项计划。负责收集幽浮与外星人的相关资讯及情报,并且评估外星人是否对于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这个计划是由美国空军(USAF)及中情局(CIA)所合作掌控。有一种说法是这个计划承接了蓝皮书计划的工作。

雪鸟计划

雪鸟计划是负责执行红光计划的掩饰行动,也是在1954年开始进行。这个计划是利用传统科技去制造一些状似飞碟的飞行器,将制造的成果向媒体公开,并在媒体前试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混淆视听,掩饰红光计划的外星船试飞,避免红光计划的内幕被揭露出来。这种制造假情报的行动得到非常成功的效果,因此这个计划并不进行例行任务,是需要的时候才执行的。

现实宇宙

“现实宇宙”的核心是把宇宙定为由物质结团构成的大小方向无限延伸的无中心、无边界、有层次的空间。同时把意识定义为由这个空间中的某一物质结团层次上产生的、亦有层次的能感知物质的一种物质的运动形态。

人类可感范围的上下极限是以原子和星系为界的,我们不难发现,原子周围有电子环绕,这与星系周围有行星环绕非常相似。设想应该是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状况一模一样的世界,也就是说有多少个界,就有多少个相同的我存在。只是存在的时间的概念不一样,就像是地球和火星的时间不一样。现在我假设有一个界与界之间存在这一个公认的时间差,我们把这个时间差概念叫做介时。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在被我们包含的那个界中,在一个介时之前已经有同样的我们做过了,并且在包含我的外界,一个介时之后还会有相同的我们去做。每件事情也这样无线的循环下去,因为有无数的界无数的环,没有开始没有中止!

设想界是黑洞,甚至比黑洞更小的东西,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因为“物极必反”在现实中宇宙在无限的扩大,而黑洞或者说奇点是在无限的缩小,而它们扩大和缩小的程度是成相同比例的,应该说是同速的。当两者达到均衡的时候就是下一次的大爆炸。这样的解释可以复合守恒定理了。

先驱者10号

先驱者10号飞行器于1972年3月3日由美国发射升空。它是第一个成功穿越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的飞行器,并于1973年首次探测了木星,发现了木星磁层伸展出的巨大磁尾,发回了第一批近距离拍摄到的木星及木星大红斑的照片。1979年,它成为第一个研究土星的探测器。10号在成功飞掠木星、土星后继续朝深空飞去,并于1982年飞越太阳系的边际,按惯性驶向毕宿五恒星。毕宿五距离地球68光年,要到达毕宿五恒星这个目标,大约还需要200万年时间。到目前为止,先驱者10号正位于距地球100多亿公里的太空。它相对于太阳的飞行时速为44064公里,尽管它的功能正在不断恶化,但仍运转正常,核发电机继续为它的电池充电(那里已无阳光),仍不时地向地球发送较弱的信号。但由于财政预算的减少,先已无法对它进行常规的跟踪,先驱者计划也于1997年3月31日正式终止。

先驱者身上携带着表明地球文明外貌、位置的金属板,以及其他表示友好的图片、声音、音乐等。当它离开太阳系时,将把这幅69英寸的金属板弹出飞行器主框架。希望有一天能被外星文明发现。

先驱者10号是人类建造的第一个成功飞越太阳系的飞行器,尽管经历了许多可怕的险情:先锋号任务其中之一是用来测试通过小行星带与木星巨磁场的生存率的。事实看来,小行星带实在是小菜一碟,但它们却差点被木星磁场中的离子炸裂。这个情报使得后来的旅行者计划的形势十分严峻。它将成为人类建造的,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工程都会持久的一座丰碑。

显微镜座

南天星座之一。中心位置:赤经20时50分,赤纬-36°。在摩羯座之南,天鹤座和人马座之间,西南方向和望远镜座相接。座内无亮于4等的星,有5等星14颗。显微镜座的面积是210平方度纬度变化位于+45°和90°之间可全见,最佳观测月份在8月份。

仙女星座系

仙女座星系,位于仙女星座的一个巨型旋涡星系,视星等为3.5等,肉眼可见。是我们银河系的近邻。状如暗弱的椭圆小光斑。很早以前天文学家就发现了它,梅西叶在1764年8月3日为它编号。

仙女座星系是距离我们银河系最近的大星系。一般认为银河系的外观与仙女座大星系十分很像,两者共同主宰着本星系群。仙女座大星系弥漫的光线是由数千亿颗恒星成员共同贡献而成的。几颗围绕在仙女座大星系影像旁的亮星,其实是我们银河系里的星星,比起背景物体要近得多了。仙女座大星系又名为m31,因为它是著名的梅西耶星团星云表中的第31号弥漫天体。m31的距离相当远,从它那儿发出的光需要200万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

仙女座星云

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的天文学家们称发现了隐藏在仙女座巨型螺旋形星云中的新星系。据研究人员表示,这个被命名为仙女座-8的新星系如今终于在科学界重见天日。科学家们还观测到,这一新星系中的部分星体还有着其特殊的运动速度。

天文学家们每年都发现一至二个与我们相邻的星系。但是本次在我们已知的星系中发现新星系还真令天文学家们出乎预料(我们已知的星系包括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大、小麦哲伦云和仙女座星云)。

小马座

小马座是赤道带星座之一。位于飞马座的西南,海豚座之东。是所有星座中最小的一个,六等以上的星仅有十个。是秋季天空中很不明眼的星座,看起来很像一个细长的三角形。

小马座在飞马座鼻子的西边,海豚座的东边。关于小马座的由来有许多传闻,其中之一是当海王和雅典娜(罗马称Minerva)在一次较技时,海王将他象征海权的三叉戟击向地球时创造了小马;另一传说是飞马的弟弟,Celeris,众神之一河曼斯(Hermes)送给加司德的;也有人说是海拉送给博力士的Cyllarus。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它们的“个头”比大行星的卫星还小得多,一般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小行星带。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小、质量小,最大的小行星直径还未超过800公里。它们和大行星一样,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偶然地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后,至今已发现了上万颗小行星,而正式注册、取得太阳家族“公民权”的小行星到1994年底已达5300多颗。

小行星虽然很小,但是它们在以往的天文学研究中却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利用小行星还可以测定行星的质量。当某颗小行星接近大行星时,大行星对它的摄动作用必然影响其轨道,从它轨道的微小变化中可以算出行星的实际质量。1870年,天文学家利用29号爱姆菲特列塔接近木星时所测得的木星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1047,今天天文学家仍在采用这个数。水星、金星、土星、火星等行星的质量均是用小行星测定的,测出的值有相当高的准确度。

小行星20780

小行星20780,是一颗位于小行星带的天体,于2000年由LINEAR小组发现,至2005年11月,为表扬香港中学生陈易希在发明上的成就,决定将之命名为陈易希星(Chanyikhei)。

小行星89959

小行星89959(2002NT7)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小行星89959是由美国麻省理工的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LINEAR)于2002年7月发现的,该小组最初说此物体有机会于2019年2月与地球碰撞,构成危险。后来经过更仔细的观察,于一个月后排除此说法,但对地球的威胁依然存在。

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此地带存在着50万颗小行星。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小行星,它们的体积都很小。最早发现的“谷神星”(Ceres1)、“智神星”(Pallas2)、“婚神星”(Juno3)和“灶神星”(Vesta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颗,被称为“四大金刚”。“四大金刚”中最大的谷神星直径约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径约为200多千米;除去“四大金刚”外,其余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据估计,最小的小行星直径还不足1千米。虽然它们的体积比卫星还小得多,但是在太阳系这个家庭中,却要和九大行星论资排辈。

大多数小行星是一些形状很不规则、表面粗糙、结构较松的石块,表层有含水矿物。

弦月状星云

太空气茧的弦月状星云,是由中心处最亮的星所造成的。目前居于主导的祖先学说,假设弦月状星云是从25万年前开始的。

大约每一万年会抛散出相当于一个太阳质量的物质。这些恒星风会撞击上一个演化状态在恒星周围所留下来的气体,压缩他们成为一系列的复杂气壳,并使他们发亮。又称为NGC6888的弦月状星云,他位于天鹅座方向的4700光年的远处。

在经过百万年之后,沃夫-瑞叶星WR136可能会经历一次超新星爆炸的洗礼。

旋涡星云

旋涡星云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状星云,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为700光年。它之所以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外形上与“Deadhead”T恤的骷髅图案有类似之处,而是因为一部电视剧集,《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问世让这个旋涡星云成为一个电视明星。

美国宇航局2月12日公布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图片显示,来自彗星的尘埃将遥远的“旋涡星云”之“眼”包围起来。距地球700光年的星云是一颗接近死亡的类似地球星的彩色残留物。类似地球星正释放出外层物质以成为一颗白矮星。

旋转黑洞

旋转黑洞又称克尔黑洞,它有两个视界和两个无限红移面,而且这四个面并不重合。视界才是黑洞的边界,是指任何物质(经典物理范围内)都无法逃脱的边界。无限红移面是指光在这个面上发生无限红移,即光从一个边界射出后发生引力红移,红移后的频率为零。这一边界就是无限红移面。先前没有提到是因为施瓦西黑洞和带电黑洞的视界和无限红移面是重合的,但是克尔黑洞并不重合,两个无限红移面分别在内视界内部和外视界外部,它们与视界所围成的空间分别叫做内能层和外能层。由于视界才是黑洞的边界,因此外能层不属于克尔黑洞,只能算作黑洞的附属部分。它们很像一个鸡蛋,克尔黑洞是蛋黄,外能层是外面包围的一圈蛋清。在一定条件下,外能层中的物质可能穿出无限红移面进入外部世界。彭若斯证明在特定条件下,能量较低的粒子穿入能层后,可能从能层中获得能量,穿出时有较高的能量,这就是彭若斯过程。通过此过程反复操作可以提取黑洞的能量,使能层变薄,这些能量是黑洞的转动动能。能层变薄,黑洞转动动能减少,当能层消失后,克尔黑洞退化为不旋转的施瓦西黑洞,因此不能再继续以这种方式提取能量了。克尔黑洞中的中心奇异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奇环,就是由奇点围成的一条圆圈线。

漩涡星系

太阳系所处的银河系是一个漩涡星系,主要由质量和年龄不尽相同的数以千亿计的恒星和星际介质(气体和尘埃)所组成。它们大都密集地分布在银河系对称平面附近,形成银盘,其余部分则散布在银盘上下近于球状的银晕里。恒星和星际介质在银盘内也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更为密集地分布在由银河中心伸出的几个螺旋形旋臂内,成条带状。一般分布在旋臂内的恒星,年轻而富金属,并多与电离氢云之类的星际介质成协。而点缀在银晕里的恒星则是年老而贫金属的。其中最老的恒星年龄达150亿年,有的恒星早已衰老并通过超新星爆发将内部所合成的含有重元素的碎块连同灰烬一起降落到银盘上。

西格玛计划

负责建立与外星人的通讯管道。这个计划是在1954年由信号计划衍生而来的,但也有一说是由水瓶座计划衍生而来的。在1959年美国政府得到了初步的成功,后来在1964年4月25日有一位美国空军情报军官与外星人在新墨西哥州霍洛曼(Holloman)空军基地会面,那次会面持续了3个小时,那位军官尝试了几种沟通的方法,并与外星交换了一些基本的资讯。这个计划在1976年成为独立的计划,并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地方,至今仍持续进行与外星人的通讯业务。

西藏羊八井观测站

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于1984年选址,1989年起建,1990年初步建成。观测站立足于地面,根据对宇宙射线及其在大气层中产生的广延大气簇射(EAS)的观测,研究宇宙线、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宇观和微观课题。

当前试验集中于γ天文特别是当前尚无有效实验手段的100GeV能区,宇宙线反质子丰度测量,超高能宇宙线“膝区物理”,及太阳活动与和日地环境变化间的关联等方面。主要的观测设备是基于对AS荷电粒子进行多点相关取样的传统的粒子探测阵列(ASArray)或将取样发展到全覆盖的地毯阵列,及监测宇宙线强度变化和太阳粒子事件的中子监测器。这样的探测阵列所具有的宽视场和全天候、常年持续工作的特点,是实现全天候扫描和连续灵敏的必要条件。具有这样特点的探测设备又对于寻找未知的发射源、深入研究已知源,特别是捕捉瞬态突发事件(如太阳质子事件,宇宙γ暴),是十分需要而又是指向跟踪的望远镜所难于做到的。

在海拔高度小于4000m的大气,将严重衰减甚至吸收干净能量在100TeV以下的宇宙射线。羊八井的高海拔(4300m)及其采取的不断加密探测阵列直到完全覆盖地面的手段,是它能把探测阈能降到TeV甚至100GeV能区并在超高能区实现精确测定的物质基础。

系川小行星

2005年9月12日,2003年发射的“隼”经过近3亿公里的跋涉,抵达距小行星“系川”20公里位置。9月底接近到7公里,对这颗1998年发现、以日本火箭科学之父系川秀雄命名的小行星进行详细测量。

“系川”长630米,状如土豆,从目前获得的照片上发现:“系川”的表面崎岖不平,主要是块状物而不是风化层,密度也比预期的小,可能是由被重力结合在一起的小石块构成。

这颗小行星的部份表面很平滑的原因,可能是和这颗小行星是由松散石块所聚成而不一是一整块巨石有关。日本的游隼号宇宙飞船正在探访这颗不寻常的小行星,发现它具有不寻常的结构和神秘的陨石坑短缺现象。游隼号已经收休集了它的土壤样本并预计回送到地球进行分析。不幸的是,游隼号宇宙飞船出现了通讯困难,所以它返回地球的时程被延到2007年。计算机仿真显示这颗500公尺宽的系川小行星,可能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之间冲撞地球。

发射星云

发射星云是受到附近炽热光量的恒星激发而发光的,这些恒星所发出的紫外线会电离星云内的氢气,令到它们发光。在天空中有很多为人熟悉的发射星云,如M42猎户座大星云,其目视星等为4等,肉眼可见。它距离我们1600光年,而直径为30光年。利用小口径望远镜已能轻易观测得到气状的情况以及位于其中心部分的四合星(利用大口径望远镜可看到六颗),这四合星是在猎户座大星云中心形成的。

反射星云

反射星云与呈红色的发射星云不同,反射星云是靠反射附近恒星的光线而发光的,呈蓝色。反射星云的光度较暗弱,较容易观测到的例子是围绕着金牛座M45七姊妹星团的反射星云,在透明度高及无月的晚上,利用望远镜便可看到整个星团是被淡蓝色的星云包裹著的。

新星

在过去看不到恒星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颗恒星,取名为“新星”。其实它并不是新诞生的恒星,而是即将死亡的恒星。当恒星演化到最后阶段时就要爆发,爆发前十分昏暗,一般很难看见。而在爆发的一段时间内它会特别明亮,亮度增加可达10万倍以上。

蟹状星云

蟹状因为这个星云的形状有点像螃蟹被取名为蟹状星云。这个星云是在1731年被英国的一位天文爱好者比维斯发现的。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在现在蟹状星云的那个位置上,曾经有过超新星爆发,那就是1054年7月出现的、特亮的金牛座“天关客星”。它爆发过程中抛射出来的气体云,就应该是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1921年,美国科学家把两批相隔12年的蟹状星云照片进行了仔细和反复的比较之后,确认星云的椭圆形外壳仍在高速膨胀,速度达到每秒1300千米。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以其令人信服的论证,确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

蝎虎座BL型天体

特殊星系的一类简称蝎虎天体。因蝎虎座BL而得名。蝎虎座BL型天体。其主要特点是:发出强烈的射电、红外和X射线;有猛烈的光度,时标为几小时到几月;连续谱高涨,光谱中没有谱线,或谱线很弱;各波段的辐射都是非热辐射,偏振度很大且有快速变化。对一些有谱线的蝎虎座BL型天体的观测表明,它们都有较大的红移。蝎虎座BL型天体的这些特性说明,它们是银河系以外的天体,是遥远的河外星系。一般认为这种星系是由于星系中心黑洞吞噬恒星和星际物质,并向两个方向发出喷流造成的。

下中天

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当经过北天极、天顶、南天极所在的那一半子午圈时,天体到达最高位置,称为上中天;当经过北天极、天底、南天极所在的那一半子午圈时,天体到达最低位置,称为下中天。恒星过上中天,其时角为零,这一瞬间的地方恒星时等于其赤经,而且这时地方纬度与恒星的天顶距和赤纬有最简单的关系。所以经典的时间和纬度测量大多观测过上中天的恒星。

人死后要去的地上和天上的中间。进入中天的灵魂要转7个空间,每个空间要停留7天,洗掉罪恶的味道后与人间彻底整理关系。当最后7天整理在人间所有的留恋后,第49天到来的日子里有的人为了幻生去了天上,有的人扔掉所有的人间回忆成为了天人留在中天,还有的人在中天里成为了游荡的冤魂。冤鬼变成恶鬼后打乱了幻生的秩序,这时驱魔师命运般的进入了象征死亡的中天世界。

耀星

耀星是指几秒到几十秒内亮度突然增亮,经过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慢慢复原的一类特殊的变星。它们的亮度在平时基本上不变,亮度增大时有的可增加到百倍以上。但这样的亮度只能维持十几到几十分钟,看起来好像是一次闪耀,所以取名耀星。耀星的光变速度甚至超过了超新星。

1924年发现船底座DH星有这样的现象。1924年发现鲸鱼座UV星亮度在三分钟内增强11倍。观测最多的是太阳附近的耀星。半人马座比邻星就是一颗耀星。星团星协中也发现了耀星,昴星团最多,460多颗;猎户座大星云区次之,300多颗。绝大多数的耀星是极小又冷的红矮星,光度很低,耀亮的时间又短,因此,只有离太阳较近的耀星才能被我们认出来。不过,耀星的实际数目很多。如果用一架大型望远镜观测,平均每90分钟就可见到一次耀亮,据估计,银河系的恒星中,约80%~90%可归入耀亮的范畴。耀星表面存在局部活动区,耀亮就发生在这些区域,并且在同一区域可发生多次,这一点与太阳耀斑活动相似,但耀亮时辐射能量要比太阳耀斑的能量大100~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