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驭海史话
17732500000045

第45章 民间表演艺术

热情奔放的西方人,喜欢毫无顾忌地投身于狂欢中,大家浓妆艳抹,手舞足蹈,纵情欢乐。而含蓄低调的中国人则喜好以另一种方式宣泄自己的喜悦欢乐。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他们常常借酬神赛会、庙会举行狂欢。逢此时节,各种戏法曲艺纷纷登场,民间音乐舞蹈大放异彩,这些虽不能带来笙簧喧哗、旗幡蔽日的轰动热烈,倒也不失淳朴闲致的海之韵味。

早在原始社会,海边的表演以娱神为目的。人们面对神秘不可知的自然环境、浩瀚无边的大海无能为力,只能举办一些活动来壮胆,求神保佑,例如,酬神赛会上的纸龙灯;鬼节时,空中、海上放的天灯和水灯都是为祭祀神灵而用。不过,这些以娱神为目的的活动,如今已慢慢退去封建迷信色彩,娱乐性和趣味性日益显著,已成为娱乐大众的生活调味品。

曲曲唱说海之歌

海边音乐是沿海居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生活乐趣的乐章。

在闽东、闽中的沿海各县,当地渔民常常传唱几首老少皆宜的歌曲,内容多为反映海上捕鱼生活。

如福鼎的《海上归来鱼满舱》:“哎!

朵朵白帆映霞光,海上归来鱼满舱。

男女老少齐欢呼,明日风帆又远航。”这首歌节奏悠长、音调宽广,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庆丰收的喜悦之情。

又如,《拔帆起碇》:“中帆拔起咧咧噢,起碇吹螺就开流啰,各个渔民齐齐到噢,船到渔场就要敲啰。”这首歌节奏整齐,唱词中夹杂着地方方言,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舟山锣鼓享盛名

舟山锣鼓闻名遐迩,甚至是享有国际盛名的海岛民间传统器乐曲。

它最初流行于浙江舟山地区,表现了舟山渔民豪爽、粗犷开朗的性格和勇斗风浪的精神。从乐曲的雏形到今天的日益精臻,舟山锣鼓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古时候,船上没有汽笛,为了避免在航行中与其他船只碰撞,人们就用锣鼓传递信号。长途远行,为了排解海上生活的寂寞,船员和旅客还会用锣鼓助兴消遣。倘若遇到风暴,锣鼓还可以壮胆避邪。长此以往,民间就形成了一批专业锣鼓班子,每逢迎神赛会、婚丧嫁娶、乔迁新居,人们纷纷邀请锣鼓班子来助兴庆贺。

20世纪50年代后,民间老艺人们在原有的锣鼓点子和民间乐曲基础上,逐步整理组成了十面锣七面鼓配套的排鼓和排锣,又配以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还用七只木鱼伴奏。最终形成了完善而又有渔岛特色的吹打乐曲。舟山锣鼓是舟山渔民在自己海上作业生活基础上创造的乐曲,它历经时间的洗礼,又被艺人完善,以其欢乐明快、节奏鲜明的特色,成为海岛音乐艺术中不朽的代表。

舞姿舞韵现特色

中国的民间舞蹈,北方多以动作夸张、节奏欢快热烈为特色,南方却以舞步轻盈、表演细腻为精髓。

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其舞蹈融合南北之精华,彰显自我之本色。这些舞蹈有流行于福州地区的“龙灯舞”,夸张而又忸怩的祭祀舞,表现龙斗水的“板船龙舞”,还有反映济公斗火神的舟山“跳蚤舞”,更有温原生态的舟山锣鼓表演州洞头岛的“贝壳舞”等。这些舞蹈绚丽多彩,风格各异,具有浓厚的海岛民间色彩和渔乡乡土气息。

温岭、玉环一带的祭祀舞——

大奏鼓

每年春汛来临之时,在温岭、玉环一带的海滩上,一群群装扮成山鬼和海妖的渔民踩着急促的鼓点,大幅度地挥动着胳膊,一面做出种种忸怩的表情,一面跳起夸张的舞蹈。在高亢激越的唢呐声中,一位身穿大红坎肩、腰系嫩绿绸带的“海神”出场了。他左手高举木鼓,右手拿着木槌,伴随着鼓声,时而转身大跳,时而左右奔走。海神身边有6~8名男扮女装的山鬼海妖,他们上穿镶有橘红色图案的大褂子,下着灯笼裤,头戴彩球,耳着耳环。

每个人手中都拿有木鼓铜钟等乐器,一会儿扭跳着做鬼脸,一会儿双人对舞,不停地晃动全身。这些山鬼海妖围着海神,踏着短促有力的节拍,动作干脆有力、铿然有声。一时间,脚步声、鼓乐声声声交融,海滩上一派豪迈壮观的景象。这就是极具海岛特色的大奏鼓。

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温岭、玉环一带的大奏鼓是一种祭祀海神的舞蹈。传说那古朴的木鼓和山鬼海妖的扮相源于闽南泉州移民的迎神跳鼓习俗。后来,温岭、玉环一带渔民融合了两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将其发展成为今天有名的大奏鼓。

从此,渔民为了祈求远航平安,就跳起大奏鼓来祭祀海神。

幻彩缤纷俏灯彩

灯彩是一种制作精巧的花灯,用竹木、纸品、金属、绸缎、菠萝、贝壳等材料制作而成,是一类造型独特的艺术,包括宫灯、纱灯、走马灯、壁灯、提灯等;它是一种融合了彩扎、编结、刺绣、剪纸、书画等的综合技艺。

舟山、洞天的水灯

水灯,顾名思义,是能放在水面漂浮的灯彩,而天灯则是可以随风飘动的花灯。这一上一下、一空一陆的灯彩均是东海舟山、洞头各幻彩缤纷彩灯岛渔民喜爱的民间工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俗称的“鬼节”。渔民们祭祀完神灵后,便在空中放天灯、海上漂水灯来敬送鬼神,祈求保佑海上捕捞平安。水灯的制作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舟山的人们喜好用稻草扎成浮盘,上面点燃各色灯光;洞头渔民则偏向用竹篾扎成扁圆形的浮盘,周围用白纸糊上,上面开口,下面固定在木板上,中间插上蜡烛。

什么是天灯

天灯亦是民间俗称的“孔明灯”。传说,三国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在一次战争中使用天灯取得胜利,因此而得名。它高1米左右,顶呈长方形。整个灯用铁丝圈成,周围糊上白纸,底部留有点火的孔。放飞时,点燃芯火,灯内空气受热上升,在空中随风飘动,像流星般美丽。如今,水灯、天灯早已不是沿海居民独享的民间活动了,它已逐渐流行到大江南北。江南一带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在“七夕”放水灯、天灯,这种灯彩在潜移默化中也成为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