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驭海史话
17732500000044

第44章 鱼汛谚语创丰收

靠海吃海的渔民经年累月积累了许多下海捕鱼的知识,像舟山地区流传的“岸上桃花开,南洋旺风动”、“夜里田板(青蛙)叫,日里洋地闹”、“清明叫,谷雨跳”等谚语,说明渔民只有把握好鱼汛才能保证捕鱼丰收。山东长岛的渔谚“赶鱼郎,黑又光,带着我们找渔场”、“谷雨前后东南风,鱼虾靠近海边行”、“二月清明鱼似草,三月清明鱼似宝”、“七月西风刮秋雨,海里刀鱼往东走”说明了某些鱼类的特性和捕鱼技巧。例如,有一种受人偏爱的海螺,螺肉有辣味,这种海螺在麦收季节喜欢齐集平板的礁石上,于是山东龙口便有谚语曰:“麦子上场,腊肉上床”,山东荣成则说“八月十三,瓦屋楼子上山”,这瓦屋楼子就是海螺,意思也是海螺会爬上礁石,十分有趣。

山东沿海有哪些渔谚

1.长岛一带有如下渔谚:

初五、二十正晌满;初八、二十三,涨一宿,靠一天;

十二三,正晌干(最低潮),满个潮,黑了天;十五六,吃了晌(午饭)以后(最低潮);十七八,两头抓(早晚低潮时都可以赶海);十八九,两头不得手(早晚不宜赶海);二十四五黄昏满,吃了早晌把潮赶。月亮晌,潮不涨,海鸥叫,潮来到。

2.即墨渔民的鱼汛谚语:

初三潮,十八水,二十三四跌到底。初八、二十三,两头晌崩干。

3.昌邑一带有:

初一、十五两头水,漾到晌天落到黑;

初八、二十三,两水一样尖。

4.烟台地区,恰逢东北风则不宜赶海,正如谚语云:

东北风,十个篓子儿九个空。

气象谚语保平安

渔民海上作业经常会遭遇乌云密布、大风大浪的天气,不期而至的台风甚至可能造成船毁人亡。勤劳聪明的渔民凭着多年的抗灾斗争经验,慢慢摸索海岛气候变化规律,一些通俗易懂的观天测海的气象谚语便产生了。如长岛渔谚“清明到,有风暴。清明暴,别胡闹”,意思是说清明前后多风,大家出海要警惕。胶东半岛流传的“青魂叫,雅虎听,不是下雨就刮风”说明从水鸟的叫声可以判断是否刮风。在山东蓬莱,农历每月初三和十八前后必有大潮,所以有渔谚“初三水,十八汛”一说。还有一些气象谚语已经含有科学成分。如山东半岛的俗语“雾天行船靠捞水,夜间行船看紫微”,是说渔民遇到大雾天方位不明时,可以用一条长线,系着一个铅砣,放入水中测深浅。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还可以从砣子上沾着的海底泥土判断海域,而夜里行船的方向辨别便要看天上的紫微星。

还有“靠脚行船舵拉紧,顺风随下风”,意为船如果在航行中跑下风,就要收紧篷缭,顺风顺水航行时,大篷所在的船舷为“下风”,船员要在这里调整船篷。

这些气象谚语都是靠渔民日积月累并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虽然饱含了先人与大自然斗争的辛酸,却为后辈减少了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自然人文谚语见真情

除了气象谚语和鱼汛谚语,与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相关的谚语也停泊在码头的渔船让沿海居民长记于心。它们不仅反映了沿海渔民热爱海洋、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愫,也传达了渔民对生活的赞美之情。例如,温州地区流行的“十网打去九网空,一网打牢做富翁”,意思是说渔民捕鱼要看准,有时一网打下去就能获得大丰收。

宁波地区盛传的“春风一刻,千金不换”的谚语歌颂了春光明媚对出海捕捞的好处。舟山地区人们常说的“山无百日穷,有水就有鱼”、“以海为田,常吃新鲜”等谚语,无不表达了渔民对海的依赖尊敬之情。

日常谚语说世情

海岛谚语还以简短的形式诉说了民俗世情。例如,“大船救人先甩绳,小船救人用船腚”、“大船见山如见虎,小船见山如见母”就是以丰富深邃的内涵来反映客观规律的渔谚。舟山渔谚“潮水太急难抛锚,火气太大难和好”、“东风西流水,伙计蹬蹬腿儿”则描述了渔民们顶风破浪,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抵抗灾难的情景。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渔家生活艰辛的谚语,如“前有风暴,后有海盗”、“海里的乌鲨,山里的老虎——一样狠”。

这些反映生活方方面面的日常谚语,蕴涵着广大渔民质朴的人生观,相对比鱼汛谚、气象谚更具独特的艺术风采。

渔歌渔谣唱响

生活之宏歌

世代流传的渔歌渔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可用于沟通交际、协调劳动,又可以释放情感,使力量大增。

渔家劳动歌:无号不齐

扬帆远航捕鱼,海上作业艰辛又苦闷,大家唯有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艰苦的工作。动人心魄的渔民号子便是激励斗志的进行曲。

渔民的劳动多种多样,劳动号子的种类也多。仅在山东沿海一带搜集的渔民号子就有100多首。例如,蓬莱渔民自古相传的“登州号子”就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它主要由一系列劳动号子组成:溜网号是渔民在海滩上整织晾晒渔网时哼唱的号子,它调式平稳缓慢;当渔民整理好网具即将上船时,领号人便即兴引吭高歌上网号,上网号的调式沉重;众人合力拉锚唱的号子就是拉锚号,因为号子随锚的大小和水流的缓急有所变化,因而大锚号沉重平稳,小锚号轻松愉快;摇橹号是渔民们出海时随摇橹推拉唱起的号子,虽短小,但一唱一和之间,平静安详;撑篷号是一首大型号子,开始的号调轻松畅快,无须用力,随着船篷的升高,号子转为深沉缓慢;进入渔场,若是发现了鱼群,全船船员立刻精神亢奋,紧摇橹,猛划船,唱起调式急促强烈而又紧张有力的紧撸号;起网时,伙计们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儿,一边拖网一边唱起调式明快的上网小号;捞鱼号子是用抄网往舱里装鱼时唱的号子,虽然简单重复,但是说唱结合,生动朴实,十分中听。

渔民生活歌:酸甜苦辣尽其中悠扬动听的渔民生活歌大多是渔民生活的真实再现,反映了渔民内心的喜怒哀乐,揭示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如山东长岛一带渔民,他们出海要熟悉经常活动的渔场和返航经过的地点,于是渔民便把地名编成歌谣:

羊角沟,靠掖县,

虎头崖,太平湾,

长岛有个大黑山,

砣叽岛,趴狗山,

小牧岛,鳖盖山,

隍城岛,锯牙山,

南城有个上凤山,

八湾篮子靠龙山,

海猫砣子老铁山,

大连有个大连湾,

安东有个大花船,

上还出个硬木杆。

除了《渔民苦难忍》、《一年辛苦空欢喜》等一些渔歌揭示了旧社会渔民遭受渔霸海匪的欺负外,大多数渔歌都积极向上、热烈欢快,如东海一带的《渔家乐》、《四季渔歌》,多为反映渔民新生活的内容。

鱼为什么没有腿

碧波荡漾的大海中有数不尽的各色各样的鱼,世代居住在海边的渔民无法解释这些海洋生物的由来,便幻想出海洋鱼类的起源神话。传说远古时期,鱼也长着四条腿在陆地走动。由于盘古开天辟地时没有将天和地的距离分开很远,生物们都感到压抑难受。下凡巡视的女娲娘娘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着急。想了七天七夜的女娲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找一种走兽献出腿来化作天柱,把天顶高。但动物们都考虑到自己的安危,不愿意献出腿,唯有鱼自告奋勇地对女娲说:“只要大家快快乐乐地生活,我愿意献出我的腿。”于是,女娲砍下了鱼的四条腿,吹一口气变成了四根又粗又长的天柱,把天高高地顶起。为了感谢鱼的舍己为人,女娲将鱼的伤口打了几个结,最后变成了鱼鳍。从此,鱼靠着尾巴和鳍自由地在海里游来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