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农耕文明“天人合一”
的实践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水平最高的农耕文明古国。农耕文明生产力仍很低下,靠天吃饭。我国农业生产主要倚仗季风定期带来雨水以及有限的水利灌溉系统,几千年来繁衍着1/4甚至有时达1/3的世界人口。人们对天是十分敬重的,一年分成24个节气,严格顺应天气变化来安排农事。
所耗能源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樵夫砍柴,农夫收获,渔夫捕鱼,主要靠光合作用转化的生物质来支撑整个社会。对火的使用,主要是熟食、取暖、放火开荒,也用来烧窑制陶,冶炼金属等。人们使用的动力,主要是人力与畜力,犁田时人拉、牛牵,运输也是人担、驴驮、马拉。有时也利用风能与水能,如风车、水磨、帆船等。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虽然生产力发展不快,水平不高,但在西方工业革命前夕,中国人口已达3亿古代陶器多,经济总量比整个欧洲还大。农耕文明仰仗于天,敬畏自然。中国皇帝每年初始,总要到天坛之类的地方举行祭天活动,祈求风调雨顺。
而且农耕文明也创造出十分灿烂的文化。我国古代出现许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其精神遗产至今仍为全世界所崇仰。
孔子被公认为全球文化巨人之首。
老子的《道德经》,其译本量仅次于圣经。唐宋的著名诗词,至今仍无人敢挑战。
现在看来,农耕文明只是物质转化的文明,确实比工业文明要落后很多,所以我们将“工业化”列为现代化之首。但农耕文明的环境状况对地球生态的友好态度,却是值得称道的。
2.农耕文明的“天人合一”理念今天发生的一切使我们不得不细细品味先人“天人合一”的哲理,作为同天下的姊妹兄弟,我们要告诉明天的子孙:和谐是永恒的主题。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共同的心声。我们想要告诉子孙的也是祖先早已告诉我们的,只是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太容易忘记。让我们聆听祖先的教诲,重温贤人对和谐的精辟论述。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对片面地征服自然。
中国古代哲人
有哪些天人合一的观点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归宿。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宋代张载在《正蒙》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与也”,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
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
这种把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对道义价值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道家创始人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和物”。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主张“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与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作后盾,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王道则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3.农耕文明中的“人海和谐”
辽阔无垠的大海,唤起了农耕民族“人海和谐”的心态。他们祈求神灵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创造了中国的航海女神,并立庙祭祀,定期迎神出会表演民间舞蹈。蔚蓝的大海与天相接,一望无际,神奇莫测,气象万千,偶尔出现的海市蜃楼,更是神秘与美妙。这些来自大海的自然景观,给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耕民族带来无数蓝色的梦幻与创造。
太阳从海上升起,总是那样清新,慢慢地飞越长空,缓缓地落下,每日如此。这些自然现象使古人产生许多幻想,认为大海里有个为太阳沐浴的地方,并叫它“汤谷”;
十个太阳轮流,每天有一个沐浴后由一只鸟驮着飞出海面,古人把这只“三足”鸟叫“跋”。如《山海经·海外东经》关于太阳神话的记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经·大荒东经》:“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一些学者注释:“日中有跋鸟”。《淮南子》:
“跋犹蹲也,谓三足鸟;跋音浚。”
太阳既是神鸟,又有十只,遇海上日出美景
久旱无雨庄稼枯死,古人又幻想出一位叫做“羿”的神人,编创了“羿射九日”的传说故事。古人从太阳与大海的幻想中,创作了许多神话故事,以表达改造自然的意志和愿望。如:夸父敢与太阳竞走,只因喝不到“大泽”之水,才被渴死的“夸父逐日”;小小的精卫鸟,坚持不懈地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的“精卫镇海”等。这些来自大海的蓝色幻想与创造,积淀着古人的智慧和信念,激励着后人勇于奋进。
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沿海民族从事农耕者居多。近海处除一些盐碱滩适于晒盐外,仍有大面积的农田。即便从事渔业、盐业、远航经商的人,所需的粮食也多由本村寨或本家族耕作、供给,沿海一带基本上仍是农耕经济。作为农耕文化主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沿海民族中仍占主导地位。只是因居住环境和劳动生活之不尽相同,而形成中国海洋文化型的思想观念,即“人海和谐”的心态。这种特有的心理状态,反映在劳动生活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大海给人类带来文明,带来物质资源和财富,但它和给人类带来文明与灾难的火一样,经常带来意外的灾害。大海发怒,狂风海啸顿时四起,巨浪滔天,把海上、岸边的一切吞噬殆尽,使人们对它恐惧和敬畏。为了出海捕鱼安全、远航一帆风顺,使沿海地区免遭台风海澳门妈祖庙啸的袭击和破坏,人们幻想出各种神灵,渴望靠他们的神力消灾解难,求得渔业和农业的丰收。于是,用歌舞悦神许愿,举行盛大的民间艺术活动谢神还愿,成为沿海渔村、农村的重要宗教活动与文化生活。
过去沿海地区居民,都有所崇奉的神灵和祭神活动。信仰佛教的崇奉观音菩萨;宋、元后有妈祖(天妃)信仰;京族有信奉“镇海大王”的习俗等。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南宋以后定为供奉观音为主的禅林,传说观世音菩萨在此现身。五代后梁时,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迎观音像归国,途中在此遇风受阻,于是建“不肯去观音院”。宋、明后,中国和日本、朝鲜间商旅往来日益频繁,远航商旅多在此避风,拜观音祈佑旅途平安,使此地成为航海人求神护佑的圣地。
人海和谐的延伸——妈祖
在中国,妈祖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海神之一。中国沿海各省市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和地区,凡是有海运的地方大多会有妈祖庙。人们在起航前大都先拜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作为人们心中的“海上女神”,妈祖是人们安定幸福的心理慰藉,她慈眉善目、气定神闲的形象世代流传。
古代盐业的生产场面情景再现人行善事,死后为神
根据《闽书》记载,妈祖确有其人。她姓林名默,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从小天资聪颖。她一方面精通医学,为百姓治病;一方面占卜天气,事先告诉渔夫客商能否出海。林默还有极好的水性,常常救助海上的渔民于危险之中。相传,在林默16岁那年,她的父亲和兄长出海捕捞,在家中帮母亲织布的她,忽然感觉异常困乏,就睡在了织机上。梦中,她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海浪将父、兄驾驶的船打翻,父、兄落水。林默立即跳入海中,将父亲拉起。而此时,在家的母亲见到睡梦中的林默不安,就将其叫醒。醒后的林默一惊,手中的梭子就掉在了地上,她悲痛地看着母亲说阿爸得救了、阿兄去世了。母亲起初不信,但后来看到只身一人返航的丈夫才号啕大哭。
林默“游魂救父”的事迹传开之后,乡亲们都惊异于林默的法力。不幸的是,林默28岁那年冒着风险去海上救人时,溺水而亡。因为善良的林默生前常常帮助人们,死后又屡屡显灵救助遇难的渔民,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尊称其为妈祖。善良的林默虽离开了人世,而以她为原型的妈祖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渔民们寄希望于妈祖,纷纷建立了妈祖庙,祈祷妈祖保佑自己和亲人出海顺利。
海神——十四娘娘
陈十四,通常被称为十四娘娘。十四娘娘的信仰习俗有很多,如送船灯、五月十四寿诞节等,最出名的莫属“夫人戏”和“夫人词”了。每年祭祀时节,人们杀鸡洒血染满祭台,演出夫人戏时,要挂上十四娘娘的像,点香烧纸表达敬意。“夫人词”得请鼓词艺人演唱,在一旁的虔诚老婆婆会双手合十,敬酒上烛。供祭仪式的供桌上会摆一盏五方灯和一盏七星灯以及秤锤来表示对陈靖姑的尊敬。宋元明清时有大量闽南人为避免倭匪迁到浙江一带,他们把对陈十四的信仰也带到洞头、玉环等地。海岛上自古以来就有海怪蛇妖传说,陈十四的到来无疑给盼望解救的人们带来希望。
渔家盛事妈祖节
在中国潮汕地区,仅南澳岛上就有18座妈祖宫,汕头市至今还保留着清朝时建立的妈祖宫。浙江东部地区的妈祖庙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比如,宁波的甬东天后宫,据说为中国八大天后宫之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用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像装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一个宫内有前后两个戏台供祭祀妈祖和庆典使用,这在国内外都是非常罕见的。象山最早的妈祖庙是东门岛的天后宫,它建筑雄伟,装饰精致。除此之外,在慈溪、奉化、镇海、宁海等地,均有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妈祖庙,当然,说起妈祖宫的翘首,不得不提天津的天后宫。它是天津市现存最古老的妈祖祭祀庙宇,与福建湄洲朝天阁、台湾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妈祖庙。
尽管不同地方祭祀活动各具特色,但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在三个节日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它们分别是妈祖元宵、妈祖诞辰、妈祖升天。每逢这些节日,组织好的仪仗队会抬着妈祖神像,围绕着妈祖庙宇进行游街。祭祀时,由祖庙的主持人带领大家献寿酒、寿面、寿桃,并行三跪九叩礼。渔民们杀鸡宰羊,人人送灯,庙堂里、沙滩上灯火辉煌,煞是壮观。潮汕地区,无论出海前还是安全返航后,人们都要带着祭品到妈祖宫答谢神恩。每逢妈祖“三节”,大家还会聘请乐班敲锣打鼓,顿时,海上锣鼓震天,一派热闹景象。
庙会是湄洲人非常重视的妈祖祭祀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海内外信众前来参加。每年元宵节,湄洲人民会举行第一次庙会,亲朋好友纷纷聚到一起,大家抬起妈祖像巡游全岛,十分热闹;第二次庙会是在妈祖诞辰纪念日,这次庙会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妈祖祭典;第三次庙会在妈祖升天日举办,根据传统,妈祖升天日要举行秋季祭典。湄洲妈祖庙会还有众多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民间节目,如古老的莆仙戏、木偶戏,还有歌舞表演等。
中国台湾地区的人们对妈祖的尊崇也很赤忱。随着大量的闽籍人先后迁居台湾地区,妈祖信仰也在台湾地区生根。如今,许多渔村、港口或市街都可看到妈祖庙。有趣的是,在“迎妈祖”的祭祀活动中,台湾地区的习俗比较独特。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台湾地区居民会去地域层级高一级的地方迎妈祖神像,他们的这个“迎”可不同于大陆用车推或步辇抬,他们用轿子抬妈祖像。将妈祖神像请出来后,人们会沿着周围的村庄,依次进行游街。这些活动带火了台湾地区的曲艺馆和武馆,在他们的“渲染”下,台湾地区妈祖祭祀活动越来越火热。
华人去处有妈祖
妈祖信仰兴起于福建一带。唐代,运河、海路的开通使得妈祖信台湾的妈祖祭祀活动仰向四方扩散,流传到各地,从而促进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以及中国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这对于发展现代旅游业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潮汕人大批移居东南亚,移民把妈祖信仰也带到了移居地,现在泰国、新加坡等地都建立了很多妈祖庙。
马来西亚有35座天后宫,香火一直十分旺盛;1985年竣工的吉隆坡天后宫,富丽堂皇,气势非凡。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妈祖文化也随之渐渐影响到世界每个角落。目前全世界有妈祖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2亿多人。2006年6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湄洲“妈祖祭典”榜上有名。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成功,使中国首个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妈祖文化价值的肯定,也是全国乃至世界华人无比自豪的喜事!
空间上的分享——海上工厂
海上工厂是建设在海洋上的生产工厂。工厂的生产设备安装在海上建筑物中,工厂一般具有漂浮能力,可以在水上漂浮,用于开发海洋资源。海上工厂的出现是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结果,也是海洋工程发展的产物。
海上平台
海上工厂有多种类型,世界各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海上工厂。按照构造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浮动式海上工厂;另一类是搁置式海上工厂。
浮动式海上工厂可以在海上漂浮,它可以在陆上船厂建造,建造完毕后由拖轮拖运至需要海域锚泊在那里进行定位;也可以建造栈桥,连接陆岸。现在世界各地出现的海上工厂,大部分便是这种浮动式海上工厂。巴西于1979年建成的水上纸浆厂和水上发电厂便是一种浮动式海上工厂。纸浆厂和发电厂都高达四五十米,分别建在220米长的船上,两船各自重3万多吨。这2座海上工厂由日本造船厂建造,建成后,跨越东海、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横渡大西洋,航程2.5万千米,历时3个月才到达目的地。人们把这种能漂洋过海的海上工厂称为“海运预制厂”。这种“海运预制厂”在陆地工厂建造,建成后远涉重洋,在海上安置。
搁置式海上工厂又称着底式海上工厂,可以搁置在海上,着落在海底,如海上固定采油平台及海上电站,就搁置在海底,搁置后无法再转移,直至报废。
按照用途不同,海上工厂又可分为重工业生产厂、石油开采及石油制品工厂、海洋能源工厂、海产品加工厂、海水淡化厂、海上废弃物处理厂等。
海上工厂与陆上工厂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不占陆地面积,不占用陆上耕地,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空间;
工厂建造管理方便,可以异地预先建造,建成后再拖运至预定海域安装,建造费用低;可以就地加工原料,就地开发海洋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可避免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海上工厂具有上述优点,因而海上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世界各地出现。日本是最早发展海上工厂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造过矿山冶炼、海水淡化、波力发电、垃圾处理等用途的水上工厂。
日本充分利用其发达的造船业,在半潜式钻井平台造船工厂预制各种用途的海上工厂。
日本为什么要建造人工“小海洋”
日本科学技术厅正在日本青
赤县上北郡六所村建造人工“小海洋”,以模拟海洋物质的自然循环。其正式名称为“生态圈物质实验模拟设施”。“小海洋”将由再现海洋表层的海水池和两个大圆桶组成。在设计上,将给圆桶施加压力,造成和水深100米和几百米以下深海同样的环境;然后在水池内放入小型鱼、海洋生物和浮游生物,并使这些生物群间形成物质循环。建造这样的“小海洋”在世界上是首次,其目的是调查放射性物质在海洋中如何循环以及这种循环对生物的影响。日本科学厅希望这一设施建成后,能为调查俄罗斯向日本海投放的核废弃物所产生的影响发挥作用。同时,这又将是一个新的旅游胜地。
美国在新泽西州岸外18千米的海上,建造了一个海上发电厂,发电能力达11.5万千瓦。美国夏威夷大学研制了一个海上火力发电厂,发电能力达5万千瓦。美国还计划在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等海域,建造几个海上石油加工厂,每个海上石油工厂面积为8平方千米。美国于1979年在夏威夷近海建成一座船型平台式海水温差发电厂,还建造了以采矿船为平台的大型海上温差发电厂,发电能力为1000千瓦。
新加坡国土面积小,特别重视海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新加坡建造的海水淡化工厂是一种多功能浮体式海水淡化工厂,与普通海水淡化工厂相比,具有经济效益高、耗能低的优点,大有发展前途。新加坡有一个农场主,利用一艘报废的远洋货船改装成一个海上浮动奶牛场,饲养奶牛600余头,奶牛的饲料是海藻。奶牛的粪便和船上垃圾用来生产沼气进行发电。
我国建设海上工厂的进程刚起步,建设在渤海的张巨河人工岛,具有勘探、开发、海上救助的功能,其直径60米,可布50多口油井,也可作为海上石油生产工厂。随着海洋开发事业的发展,海上工厂也将会在我国海洋上出现。
人海新和谐——海洋运动与旅游
水上运动要比潜水娱乐简便。
但水上运动给人类带来的愉悦、畅快与潜水娱乐可以相提并论,其惊险程度也可与潜水娱乐相媲美。
帆板运动是一个新兴的水上运动项目,运动员站在一块近似船形的板上,双臂操纵通过桅杆、帆杆、万向接头同板体连在一起的一面帆,利用风帆产生的动力,使板体在水面上滑行前进。帆板运动具有帆船、冲浪、滑水运动的特点,能增强臂力、腹背力和腰腿部力量,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灵敏性,并能锻炼意志,培养勇敢精神,是一项非常有益的体育活动。
冲浪运动起源于夏威夷岛,并很快发展到世界各地。其原理是利用海浪的升力,在浪峰上站起,顺着浪峰滑下去,然后在浪谷转体,利用惯性滑上浪腰,周而复始。
冲浪技术都有哪些
要成为出色的冲浪运动员是要经过艰苦磨炼的。冲浪技术动作繁多,仅浪上转体就有13种。
比赛时,裁判根据运动员所选择的浪和动作的难易,分别按独创性、惊险性、技术动作、艺术连贯性和浪的等级许分。冲浪运动的器材极为简单,只需要一块中间填有泡沫材料的玻璃纤维制成的冲浪板即可。冲浪板要求类似船形,板底有一两个鳍状尾舵。
每块冲浪板尾部都有一节绳索,这是用来系运动员的踝关节的,一旦运动员落水,可以很快把冲浪板拉回来,重新开始。
到水下观看海底奇妙的世界,是人类的一大乐事。
1988年,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的两座海底火车站于3月13日正式通车。
青函隧道全长53.86千米,整个隧道在离海面100多米的海底深处,火车仅需运行56分钟。
海底隧道建成了,人们从海底穿过,又产生了奇妙的想法:能不能一边乘车一边看海底世界?因为隧道跟在陆地上一样,对海底世界还是一无所见,人们希望乘车过隧道就像过桥一样,很清楚地看到海底世界。
北海道铁道公司投其所好,他们向人们展示了这一计划,他们提出申请,决定实施这一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他们在隧道中设立了两个海底观光车站,一个叫做“吉岗”海底车站,一个叫做“龙飞”火车站。
这两个站都在水面以下140米深处,往来于青森与函馆之间的快速列车,有部分车次在这两个车站停车,让人们饱览海底世界。
法国的海洋开发委员会也于后来提出了一项海底旅游设施建设计划,他们准备在马赛海湾内修建一座海底公园,新设计的海底电车安装在海底公园内,让人们乘车看海洋。
海底电车和潜水舱用途极为广泛,特别是在开展旅游娱乐业方面,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和娱乐价值。
据说,这种海底电车是目前已知民用潜水器中体积最大、性能最好的一种。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条修建在海床上的水泥混凝土管道车轨;一辆电动推进滑车;一个用玻璃钢管制成的长圆柱形车厢;一个岸边的漂浮进出口装置。为了便于旅游者观赏,海底电车路线要选择光线好、能见度高的沿岸水域。
海底电车要求安全度极高,以保证观赏者的安全。万一出现意外,驾驶员可随时按下电钮,使电车脱离轨道,像潜艇一样浮出水面。
为了让旅游者产生某种遐想,舱内设有小吃和文娱节目,人们可以一边观看舱外景色,一边享受美味佳肴。
这种海底旅游新设施的应用,将使普通人有机会领略海底自然奇观,再也不会“望洋兴叹”了。
还有一种可以较随便地出入海洋的旅游潜艇,它不受轨道的影响,像潜艇一样进入海域。这种旅游潜艇用很厚的透明玻璃做舱底、窗子。
人们不用沾水就可以看到周围的海底景观。澳大利亚东北部海滨的大堡礁,就有这种旅游潜艇。大堡礁过去是一座珊瑚岛,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得到迅猛异常的发展。
1979年以后,正式开辟了“大堡礁海洋公园”,使其一跃成为海上乐园。如今,岛上设置了机场、港口,旅游潜艇就是海上乐园的一种旅游新设施。
以上说的这些旅游新设施,规模都不算宏伟壮观,令人们惊叹不已的是美国迪士尼的“世界第六大洋”。
海底电车 旅游潜艇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爱泼考特中心的“活海”,是迪士尼世界的一座新的旅游胜地,迪士尼把它称为“世界第六大洋”。
“世界第六大洋”的设想是基姆·莫菲最先提出来的。1975年,当时还是一位海洋科学咨询顾问的莫菲先生与迪士尼组织第一次打交道。那时,莫菲没有很好地与之合作,他的理想是与海洋打交道,因为他从童年时起就非常热爱海洋。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这位海洋科学咨询顾问成为受人们欢迎的人物。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拍摄影片《大洋深处》时,莫菲被制片商特聘为顾问。这位顾问的任务比较复杂,要创造一个不受天气影响的水下摄影环境。莫菲不负众望,在百慕大的一个岩石和珊瑚礁形成的小岛上建造了一个巨型水族馆,使《大洋深处》得以顺利完成。
迪士尼乐园的人们给水族馆赋予了“活海”的使命。在乐园等候区内,有一个表现人类探索海洋的陈列馆。之后是小剧院,在这个剧院里可以看一部人类探测海洋最深处奥妙的短片。
迪士尼乐园是目前世界最壮观的海底观光点,其设备和建筑都是极为引人入胜的。当乘坐蓝色的“海中客车”通过巨大的丙烯树脂玻璃窗口时,人们就看到了奇妙无比的水族馆珊瑚礁和各类水族。在海洋基地的中央大厅,就会看到一座透明的两层密闭舱,在40秒钟之内,这个密闭舱内就会注满海水,潜水员还可以通过气密舱与游人交谈。中央大厅向外延伸出6个厅,以表现“活海”的各个侧面,进入这个“活海”,就如同到了退潮后的小岛一样,鱼、虾、海星举目可见。
对人类的朋友海豚的训练更令人们赞叹,海豚可以与狗追逐,海豚希望关上灯或喜欢听音乐时,会发出一声声的“语言”,观看海豚表演可以在水上,也可以在水下。“活海”里还有一个餐厅,供给人们的食物全是海产品。
这个乐园是迪士尼组织最引以为荣的,他们对拥有的这个“艺术品”非常自豪,他们把自己的旅游潜艇誉为“潜艇舰队规模在世界位列第八”。
什么是“水下轿车”
“水下轿车”也是一种到水下观光的设备。美国的彼里海洋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制成了一种小型的水中运行器。当然,这种“水下轿车”与潜艇原理是相同的,只不过它的外形结构像轿车,窗子是厚厚的透明玻璃,有耐压的性能。“水下轿车”呈流线型,长、宽、高与小轿车基本一样,座舱内有动力装置和操纵系统,还备有照明、通信和水下摄影等设备。行驶起来也与陆地上跑的小轿车一样,可缓可快,没有轨道,不受约束。在“轿车”里可以像在陆地乘坐轿车一样,透过窗子观看外面的景色,瑰丽的珊瑚和奇特的水族世界可尽收眼底,乘坐“水下轿车”搞科研、旅游、摄影,被认为是最轻便、最有效、最开心的一件事。
人类到水下观光的设备与人类的要求还差相当大的距离,其普及程度也很有限,既然已经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设备,就不愁发展了,这类事业将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满足人类的要求。
相信人类到水下观光旅游的愿望,会很快实现。
献给海洋的盛会——海洋节日
一说起海洋节日,人们脑中往往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洋溢着节日气氛的海湾和沙滩上,湿润的空气中充溢着咸咸的味道,海风轻拂,人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纵情歌舞。这是海洋赋予人们的盛会,是他们独一无二的庆典。
海洋节日风俗的丰富与流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通常,最早的海洋节日活动和原始崇拜相关联,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比如,巴西的海神节,就是为了表达对伊曼雅海神的崇拜,每年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和典礼,祈求她保佑渔民的安全和丰收。有些海洋节日反映的是宗教信仰对沿海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些历史人物或重大事件也被赋予了永恒的纪念意义而渗入节日当中,比如,荷兰的风车节以及美国的海运节。
海洋节,原来作为一种对大海崇拜和热爱的表现方式,如今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它不再只属于沿海渔民,而是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盛会。通过举行大大小小的关于海洋节日的聚会和活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海洋、走近海洋、热爱海洋,把海洋作为人类的家园去共同建设和保护。海洋节日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
它们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海神节祭祀活动容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1.青岛国际海洋节
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自古以来便与大海有着深厚的渊源。
青岛的历史,正是在海风吹拂与海浪的陪伴下形成的。青岛沿海而建,因海而兴旺发展。有了海,才有了今天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浑然一体;有了海才出现了今日青岛的海洋经济、旅游经济与港口经济。大海赋予了青岛人积极创新、诚信进取、文明自强的广阔胸襟。
为了表达青岛人民对大海的热爱和无限深情,为了人民亲近海洋、崇尚自然、憧憬未来的真挚愿望,青岛市从1999年开始举办青岛国际海洋节——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节日。青岛国际海洋节每年7月举办,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开幕式、海洋经济、海洋人文、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美食等几大版块数十种活动。青岛国际海洋节无疑是七月青岛最亮丽的风景线。
青岛国际海洋节举办之初,就将主题定为“拥抱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并以保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实现人类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倡导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和国际友好合作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认真保护都是社中国青岛海洋节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海洋节的建立也恰恰反映了中国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青岛国际海洋节以大海的胸怀、夏日的妩媚和浪漫的风情热烈欢迎海内外宾客的光临。
2.美国鱿鱼节
美国蒙特利市,因邻近的海域盛产鱿鱼,加之鱿鱼美食誉满海外,被誉为“鱿鱼之都”。每当鱿鱼上市最多的秋季,这里都要举行“鱿鱼节”:与鱿鱼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商店和摊点出售有关鱿鱼的工艺品及印有鱿鱼图案的衬衣,五花八门的鱿鱼菜——茄汁鱿鱼、串烤鱿鱼、腌鱿鱼、醋泡鱿鱼、油煎鱿鱼以及充满泰国、日本、中东和南美风味的各种“鱿鱼菜谱”吸引着众多游客。晚上,宾主一起高唱着“鱿鱼之歌”,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3.山东荣成国际渔民节
位于中国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500千米,水质肥沃,资源丰腴。这里的渔民有过渔民节的传统,据说,这一节日来自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节。“谷雨百鱼上岸”,这是渔民们每年最期盼的时刻,所以他们把“谷雨”这一天当成自己的节日。
每年一到“谷雨”,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经过一冬天的休整,开始忙碌起来。捕鱼、钓鱼、赶海……
新一年的海上生产开始了。为了祈求海神赐予他们大丰收,使鱼虾天天满舱,同时保佑他们出海平安、一帆风顺,渔民便会在渔民节这一天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和祈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渔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殷实富足,文化修养逐步提高。新时期的渔民将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渗透进“谷雨”节中,古老的传统节日被赋予了现代气息。现在,荣成渔民过“谷雨”节,已不仅仅是沿袭过去古老的祭神风俗,而是开展多种文化和经济贸易活动,振奋精神,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顺应广大渔民心愿、弘扬民族文化,荣成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举办荣成国际渔民节。
渔民迎着朝霞捕鱼
荣成国际渔民节从最早的每年一次改为后来的每三年举办一次,以渔民为主体,以渔村文化为主要内容,举办各种海上运动项目、大型民俗观光旅游活动、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和海洋渔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中外宾客与渔民同饮同庆,同舞同乐。每年渔民节都有近万名中外来宾和10万名当地群众参加,渔民节以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促进开放、共同繁荣为宗旨,它不仅是渔民自己的节日,更成为中国海文化的盛会,是中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赢得了中外宾客的高度赞誉。
4.男孩的狂欢:瑞典小龙虾节在瑞典,有一个传统节日——
瑞典小男孩每年最期待的小龙虾节,也被称为小男孩节。
每年8月7日,小龙虾节正式拉开帷幕。在这天晚上,趁着朦胧的夜色,各家各户的男人都会带着自家的小男孩乘船到海里去捕捞龙虾。男孩们迫不及待地用事先准备好的灯笼引诱小龙虾上钩。小龙虾特别喜欢光亮,一见光就会争先恐后地拼命向光亮处游去,根本想不到眼前所面临的危险。兴奋的小男孩就这样一只又一只地钓上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并把它们带回去作为自己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展示给大家。
大人希望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希望满载而归。
在他们眼里,这标志着小男孩在这一年里都会聪明好学并有好运气常伴左右。
在小龙虾节期间,一定还要举行“小龙虾晚会”。作为晚会的吉祥物,小龙虾自然必不可少;大家纷纷戴上为节日特制的围裙,在室内铺上带有花边的桌布,使用色彩绚丽、五彩缤纷的餐纸,再点上红彤彤的龙虾形状的大灯笼。在这欢快的气氛中,人们围坐在餐桌前一边品尝小龙虾,一边喝酒,同时对小男孩的勇气给予赞扬和肯定;第二天大人们会赠送给小男孩礼物,希望他们健康成长。
瑞典小龙虾节的丰盛菜肴
据说,20世纪初,由于瑞典的小龙虾面临被过度捕捞的危机,政府便出台了一些限制政策,人们只有在每年8月才被允许捕捞小龙虾。
正因为要经过长久的等待才能尝到如此的美食,且一年只有一次,人们觉得应该在此时庆祝一下,小龙虾节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不管是为了鼓励小男孩们,抑或是为了庆祝生产丰收,还是为了纪念这一年仅一次的龙虾盛宴,其实,这个节日已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标志,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分享美食和快乐。
5.“蚝”门盛宴:爱尔兰戈尔韦国际牡蛎节戈尔韦市位于爱尔兰西部,是戈尔韦郡首府,也是爱尔兰第四大城市。戈尔韦市以郊外的优美风光、离岛的传统文化而闻名,更因盛产一种欧陆扁牡蛎而闻名于世。此牡蛎生长在大西洋岸边,带有浓郁的海水味,口感嫩滑鲜美。每年9月底至第二年的1月初是牡蛎收获的季节,当地居民以出产牡蛎而自豪,每年都会举办牡蛎节庆祝丰收,全城狂欢。
牡蛎节是怎么来的
据说,牡蛎节源于市中心一间平平无奇的酒店。这间酒店的经理布莱恩·科林为了挽救9月偏低的入住率,决定弄出点噱头,于是就在牡蛎开始收获的第1个月举办牡蛎节吸引游客,结果旅客爆满。自此以后,牡蛎节每年都在戈尔韦举行,并由一个小型的酒店活动渐渐演变为全市同欢的大型派对,后来更演变成为著名的国际牡蛎节。
牡蛎节为期三天,最主要的活动是两项开牡蛎比赛:爱尔兰开牡蛎大赛和国际开牡蛎大赛,其他活动有牡蛎小姐选美比赛和狂欢嘉年华等。首先要在它诞生的那家酒店举行牡蛎节开节仪式。在市民的欢呼声中,漂亮的“牡蛎小姐”为戈尔韦市市长送上本季第一只牡蛎,市长在众人面前一口把牡蛎吃掉之后,牡蛎节便正式开始。爱尔兰开牡蛎美食牡蛎大赛是每年牡蛎节的第一个高潮。爱尔兰盛产牡蛎,人们也爱吃牡蛎,所以几乎每间餐厅都有开牡蛎的高手。比赛期间,对来自爱尔兰全国各地的参赛者,主持人像解说足球比赛一样评述每个人的表现与进度,而台下的观众们则一边喝着爱尔兰啤酒,一边欢呼呐喊,热闹非凡,胜出者将代表爱尔兰参加两天后举行的国际开牡蛎大赛。主办单位将邀请世界各地的开牡蛎高手来此比赛,将开牡蛎技巧化身为表演艺术。想要得到国际开牡蛎大赛的参赛资格,首先要获得一家餐厅的推荐,再在自己国家的初赛中脱颖而出,这样才可以到戈尔韦与各国高手一较高下。专门为开牡蛎大赛搭建的帐篷位于戈尔韦的海滨,到场人士除了观看紧张刺激的比赛之外,场内亦有一个大型派对,黑啤、海鲜拼盘等食物足以让宾客大饱口福。除了比赛,帐篷内一整天歌舞不停,不少爱尔兰人更会盛装赴会,希望能夺得“最佳衣着奖”。
这个创办于1954年,至今已举办近60届的戈尔韦国际牡蛎节在2000年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誉为全球十二大盛事之一,每年都有数万名游客为此前来。现如今,“牡蛎节”的概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牡蛎产地和业内人士的共识,很多国家的牡蛎产地为了当地牡蛎产业的发展筹办各式各样的“牡蛎节”。但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最富传统特色、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牡蛎节仍然非戈尔韦国际牡蛎节莫属。
水城盛事:威尼斯赛船节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以其风光绮丽的海岛、造型别致的拱桥、以步代车的街巷、纵横交错的河道和水面上摇摆着的“贡多拉”,令世人赞叹。每年9月第一个星期日举行的赛船节更为古老的城市锦上添花,使这颗水上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威尼斯赛船节场景
威尼斯的赛船节在意大利可谓家喻户晓。这个节日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威尼斯人最喜爱的节日,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划船比赛,当地人称之为“雷加塔”。其起源既和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如青年渔民时常在大运河上追逐、嬉戏或比赛;也与发生过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联,如新执政官或新教皇产生后都要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
1177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感谢威尼斯人平息蛮人侵犯向威尼斯执政官赠送戒指,象征威尼斯子孙万代对大海拥有主权。为庆祝这一胜利,执政官每年都要举行仪式,把戒指扔进大海,表示与大海永久亲密的关系。届时执政官从圣马可厂场登上大型画舫“普庆陀螺”,前往公海,在丽都岛附近停泊。几千条彩船护卫着画舫,彩旗高悬,气势宏伟。执政官把预先准备好的金戒指投向大海,祈祷大海保佑共和国的平安;也有一些贵妇人投戒指时许下个人的心愿。返航后,全城举行盛大宴会。每当人们看到赛船节活动所表现出的戏剧性场面、隆重的仪式、五彩缤纷的船队和各种历史人物的再现,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年代,再度领略古老威尼斯人的文明生活。
比赛时,赛船通常先集中在大运河,然后进入小运河赛区。两岸观众欢声雷动,群情激昂。比赛结束时,按名次发给红、蓝、绿、黄四面旗,并象征性地奖励一头小猪。
在17世纪有一位威尼斯诗人曾这样描绘赛船的情景:“自古以来,世界上没有一个节日像赛船节那样美丽而辉煌。啊,威尼斯,你让人民、帝王、达官贵人、艺术家融汇在一起,让悲痛、嫉妒和往日的傲慢弃置一旁。在晚霞留下最后的一线光芒的照耀下,在海水的扑打声中,人群继续挥动着彩旗,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兴奋。”
与海洋动物的和谐——向海豚学习
海豚是一种惹人喜爱的海洋哺乳动物,很愿意和人交往,在海里从不伤害人,相反还能帮人驱赶噬人的鲨鱼,难怪有人把海豚看成是五彩缤纷的船队镇海蛟。海豚喜欢成群结队地在海面附近跳跃着向前游动,看到有船开过就游过来与船比赛,非超过不可。海豚又是海洋动物园里的明星,会表演很多杂技动作。海豚是除了人以外最聪明的动物,脑子的容量和人差不多,比猩猩大得多。人可以向海豚学习的地方很多。游泳运动中的蝶泳就是模仿海豚跃出水面的姿势。更值得仿效的是海豚有在海水中靠声音探测目标、寻找食物、导航定位和进行联系的本领。人们以海豚为师,研制出了利用水下声波探测水中目标的仪器——声呐。
原来声波有个很可贵的性质,它在海水中衰减慢,能向远方传播。
我们知道电磁波和光波是在大气和真空中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可是海水对它们吸收得太厉害了,传不出几十米就消耗完了。然而海水对声波却网开一面,吸收得不那么厉害。在海水温度均匀的正常条件下,几十千赫频率的声波能够传到几海里到几十海里远(1海里=1.83千米),如果用更低频率的声波,还能传得更远。空气中平均声速为330米/秒,海水中的声速要高得多,达到1500米/秒。这只是个平均值。如果海水温度升高、盐度增加、深度增加时,还会使声速提高。在这三个要素中,声速对海水温度的变化最敏感,而海水盐度的变化本来就不大。温度从海面到海底的变化对于声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声波传播的距离。因为温度、盐度和深度这三个要素的重要性特别大,所以专门研制了精确地自动测量它们的仪器,简称为CTD。在存在温跃层的深海大洋,温跃层也是声速最低层,由于声速的差异,在温跃层附近形成一个声道。如果在声道里发出声波,它就会沿着声道传播而不会散开。低频信号在声道里竟能传播到几千千米开外。利用这个特性,可以通过声道让声波载着信息传到几千千米以外。海洋学家利用这个奇妙的现象,在大洋深处以相隔几千千米的距离布设换能器,收听从一个声源发出的声,像用X光分层透视人体一样,也能透视大洋里的温度变化、海流情况等。
声呐有很多用途,最早用于军海豚
事上探测水下潜艇和水深,引导潜艇在水下航行。现在声呐的主要用途之一还是服务于海军。
声呐有几种
声呐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声呐由换能器发出声波,在海中遇到目标,发生散射或者反射,目标的回波回到换能器接收。目标可能是集中的,也可能是分散的。根据声波从声源到目标来回的时间乘以声速就能得到距离是多少。被动式声呐本身不发射声波,只是用接收换能器听取海中某个能发出声音的目标发出的声波,判断目标的方向和距离。原理就是这么简单。实际上要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达到一定的指标,发射的声信号需要足够强,一般都发射短促的声脉冲,声信号还可能相当复杂。用一个换能器也许不够好,为提高性能,还得用很多个换能器布成阵。用压电陶瓷换能器发不出非常强的低频声,这时要用炸药、气枪等爆炸声源来产生所需要的声波。
在海底需要定位的目标上布上隔一段时间会自动发出一个声脉冲的声信标,从它发出的信号就能找到它了。如果有3个布设在海底的声信标发出声脉冲,在船上接收,接收器到3个声信标的距离有差异,接收到3个声信标发出的信号的时间也有差异,根据这个差异可以算出3个目标相对于船的位置。反过来,海底只有1个目标,而船上在3个位置各放置一个接收器,也能计算出相对位置来。
用声呐还可以像电视一样看到海底物体的图像和水中目标的模样,能传递电话、电视和电报等信息。
声传递的信号还可以控制和操纵水下的设备、工具和潜水器。
人们虽然研制出了许多种声呐,可是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超过海豚。
声呐的结构很复杂,大的有几吨重,很难装在船上使用,耗电也有几声呐百千瓦。而“海豚的声呐”只不过是头部的一小部分,可是用起来却是那么得心应手,使人造声呐望尘莫及。人们唯一可以引为骄傲的,就是人造声呐有先进的显示、记录系统,可以传授给别人,而“海豚的声呐”只能自己用。
声探测是人们认识海洋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水下探测方面,声探测更是人们认识海洋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