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驭海史话
17732500000028

第28章 引言

和谐人海

面面观这是一个以“和谐”为主流的时代,即使在人类与海洋的相处中,也处处能体现出和谐的概念,人海文化的和谐,人海资源的和谐以及人与海洋动物的和谐等等,在本章内容中,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和谐精髓的魅力。

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表明,自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居住在东北沿海地区的民族就和大海息息相关,为了生存,他们对海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进行了广泛的海上活动。这些海上活动是我国悠久的航海史的一部分。他们还以海洋为通道,将我国灿烂的汉文化传播到东北亚各地区及遥远的北美大陆,这是对人类文明史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贡献。

公元7世纪,东北地区崛起了一个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的地方封建政权——渤海国。渤海人作为唐王朝的一员,充分利用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极为有利的条件,极大地吸收了盛唐文化,使之迅速成为雄踞东北的“海东盛国”。

东北古代民族中,与海洋发生关系并进行广泛海上活动的,有肃慎、濊貊、挹娄、沃沮、鲜卑、靺鞨等民族。肃慎是其中最古老的一个民族。

肃慎活动的时间,见诸于文献的,是自虞舜的传说时代至商周时期。而考古材料则表明,肃慎人及其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活跃在东北北部沿海地区了。

肃慎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的时期很早。我国古代文献《竹书纪年》载有:“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一名息慎。”该书指出,在虞舜时期,肃慎与中原王朝有着朝贡关系:“(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朝,贡弓矢。”并置于舜的管辖之下:“(虞舜)夫能理三苗……

纳息慎。”自虞舜至夏(禹)、成(汤)、周(昌)时期,肃慎与中原的关系一直很密切。“文王卒受天命……

海外肃慎、北发……来服。”(《大戴礼记》、《心间篇》)后世评曰:

“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而致。”(《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肃慎的地理位置,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郭璞注称:“肃慎在辽东之东三千里。”

《左传》昭公九年杜予注谓:“肃慎,北夷,在玄菟北三千里。”郭璞、杜予为晋时人,魏、晋玄菟郡治在今抚顺,辽东郡治在今辽阳市,肃慎北支辽阳1500千米,在今黑龙江流域是有根据的。

《括地志》记载:“古肃慎,在京东北八千四百里……东及北各抵大海。”京为长安,史籍有谓,长安距辽东郡为2300千米,而肃慎则在辽东郡北1500千米,与《括地志》所记大体相符,当在今黑龙江中、下游。肃慎北边的海即鄂霍次克海,东边的海即日本海。

肃慎的地域也为中外学者公认。

前苏联学者奥克拉德尼科夫说:“在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和兴凯湖附近,以及现代的东北几千年居住着河上渔人和农人……最初是古代的肃慎、挹娄、勿吉。”(《石勒喀洞穴——黑龙江上游的古代遗存》)日本学者箭内亘说:“挹娄(古肃慎)的北境,应该到达松花、黑龙两江下游。”(《满洲历史地理》第一卷)

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成年累月居住在海边,虽然文献史料上没有记载他们的海上活动,但大量的考古材料却展现了他们海上活动的历史画卷。

早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初期,肃慎的先民在黑龙江入海口及日本海西岸,就已经用粗糙的石斧制作了鱼栅、鱼篓等捕鱼器具,进行简单的海上活动了。从而这里的人类由简单地采集海水冲来的可食软体动物和水草,过渡到在辽阔的海面上捕鱼,掀开了东北古代民族海上活动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