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洪昭光谈家庭健康(修订本)
17729300000015

第15章 第二个春天才是真正美好的春天

人类的生命之树一一工20岁

第一个春天是工作繁忙、备受艰辛的春天;第二个春天是悠然舒适、享受生活的春天。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是中年人,66岁至75岁算青年老年人,76岁以后才算正式老年人,人的寿命最短也应该是100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之树是120岁,其中零岁一60岁是第一个春天,6l岁~120岁是第二个春天。第一个春天是播种耕耘的春天,是生长发育的春天,是辛勤劳作的春天。你看,从小背着沉重的大书包,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学下来真不容易;然后上有老,下有小,中流砥柱,第一个春天很辛苦。第二个春天是金色收获的春天,是温馨幸福的春天,是悠然舒适、享受生活的春天,人们可以从容地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正如西方一句绝妙的谚语:“人生六十才开始。”

目前,生命之树能到120岁者还是少数,但在现代科学文明的条件下,“健康七八九(指70岁、80岁、90岁),百岁不是梦”,应当是普遍的生命规律。所以,60岁退休了,不是“无用武之地”了,不是无所作为了,而是人生正当年,时间充裕了,空间广阔了,阅历丰富了,经验成熟了,做事更得心应手了。

第二春之歌

半生戎马匆匆,半生悠悠从容;

半百人生如烟,半亩桑田随缘。半客半友谈笑间,半醉半饱竟忘年;半工半歌半休闲,半人半佛半神仙。清风明月随意取,绿水青山任遨游;无忧无虑亦无求,百岁人生自风流。半之歌,乐无穷,半之情,得永年。

永年指人的自然生理寿命120岁。

看花开花落,观云卷云舒

本应是秋天落叶的生命之树,

却在夏天落木萧萧。

在明媚的阳光下,自由舒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以愉快的心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健康享受着生命的每一天,这是生命的自然乐章;怀着希望、带着憧憬步人人生的百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生命的自然进程,而不是奢望,就像一股清清泉水,弯弯曲曲,最终汇入大海一样自然。

但是,许多人30岁动脉硬化,40岁冠心病,50岁脑溢血,60岁虽然活着,却有几种慢性病折磨着,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骨质疏松、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白内障,活是活着,但已经谈不上生活质量。提前患病、提前残废、提前衰老、提前死亡,成了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甚至小学生得了高血压,中学生患了脂肪肝和动脉硬化。这究竟是怎么了?

青青生命之树本应是秋天落叶,怎么春天、夏天就落木萧萧,一派秋色了呢?为什么提前的病理死亡常常取代了自然的生理凋亡呢?人生原有120岁的寿命,为什么平均只活70岁呢?本应该是“健康七八九”,为什么却常常是“患病四五六”呢?生命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一项研究表明:在北京市15岁一39岁年龄组死亡者的尸检中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者竟占74%,其中,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者达24%。在我们这样一个刚由温饱进入小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尚未充分发展,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却以发病率日渐增高、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的迅猛趋势向我们迎面扑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暗示效应不是“练功不吃药”

得了病还练功不止,不上医院,

终于含冤走上不归路。

面对快速的人口老龄化,面对日益增多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面对着提前衰老、提前死亡的“文明病”浪潮,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而又无能为力。尽管科学已证明,“文明病”的真正根源恰恰是不文明的生活方式。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当前看病还存在诸多不便,排队、挂号、化验、取药,至少半天,药费又贵,因而希望少花钱、更方便地获得健康,选择非药物疗法自然成了人们的追求。“法轮功”正是打着“健身祛病”“练功不吃药”的幌子,所以蒙蔽了一些人。“法轮功”宣扬什么“病是前世做的业障”“有病不能吃药,不能上医院”,要由他们来“开天目”“超度众生”“拯救人类”。这种荒诞不经的谬论本来不值一驳,但一些人由于迷信而上当受骗还深信不疑,练功练到麻木不仁、不吃不喝,得了精神病还练功不止,不能自拔,不上医院,终于含冤走上不归路。

还有些人觉得一练功病就见好,浑身就有了精神,所以他们对“法轮功”深信不疑。为什么呢?这是“暗示效应”,也叫“安慰剂效应”。医学上暗示和自我暗示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许多人容易无条件、非理地接受。比如,让某人手拿一枝铅笔,在暗示环境中告诉他拿的是一根烧红的铁棒,他的手指皮肤很快就会充血、发红,甚至起水泡。

医生的语言和仪表也是一种安慰剂,如果仪表端庄,态度诚恳,语言亲切,病人就会产生信赖感,同样的药物就会效果倍增。有人觉得一练功病就见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暗示、自我暗示和群体暗示的“安慰剂效应”,也有的是疾病的自然转归。

所以,病情“见好”“不见好”与练功“心诚”“心不诚”丝毫没有关系,把科学和迷信邪说联系起来,是极其荒谬的。还是要相信科学。

要长寿,就得心理健康

教堂的牧师血胆固醇高,

但患冠心病的很少。

许多研究表明,在所有健康措施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它是健康长寿的宝中之宝。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谢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为什么在西方,教堂的牧师尽管血胆固醇很高,但患冠心病的很少呢?因为他们的工作是替别人排忧解难、疏导化解,所以他们的心态平和。

“谁拥有快乐,谁就拥有健康。”这句古老的格言告诉我们,心理平衡是对健康的最好投资。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健康的主动权。

世界三大长寿地区的调查和上海、北京市长寿老人的调查都得出同样的启示:要健身,先健心。有了心理健康,才有生理健康。

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生活习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烟酒,有的老人喜吃肥肉,但有一点却是中外共同的,那就是长寿者都心胸宽阔,乐观开朗,心地善良、随和。没有一位长寿者心胸狭窄,鼠肚鸡肠。心胸狭窄的人活不到100岁,50岁、60岁早一个一个气死了,要么癌症,要么心血管病,因为这种人早就在风雨中被淘汰了。

幸福秘诀60岁以前没有病,80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高高兴兴一辈子。

只有身体完完全全属于自己

荣耀是领导的,成绩是大家的,金钱是子女的,老伴是人家的,只有身体才是自己的。

什么意思呢?你是劳模,你的本事再大,你的荣耀是谁的呢?领导的,没有领导的关心、爱护、栽培,你能当劳模吗?不可能。那你现在的成绩是谁的?大家的。没有大家一起干,你一个人怎么可能当劳模啊?金钱是谁的呢?金钱是子女的,你死了,金山银山的你根本带不走,你只能空空走来,空空走去。所以,金钱是留给子女的。老伴呢?人家的啊!你死了,老伴跟人家走了,她不会跟你走的。因此,没有自己的东西,唯一的就是身体是自己的。所以只有自己关爱自己,一切都要心理平衡。

在现实中,心理平衡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这不仅是因为客观环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因为心理平衡并非一个理论问题,更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品德修养和生活实践长期磨炼、不断升华的过程,绝非朝夕之功可以解决。心理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智的结晶。

三八年老革命和八三年小白领

“有说有笑”就是乐观开朗,心地善良;“没心没肺”就是心胸开阔,小事糊涂。

老人辛辛苦苦千了一辈子,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把孩子拉扯大,到了年龄退下来后,孩子工作了,可自己的心理渐渐不平衡、不满意起来:现在是儿子比老子挣得多,孙子比儿子挣得多,想当年自己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干革命,现在倒没有刚参加工作的儿女挣得多,这不是“三八年老革命不如八三年小白领”吗?不平衡。

仔细想想,过去老革命出大力,流大汗,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下一代能生活得比自己好吗?现在孩子们生活好了,钱富裕了,买了车子,买了房子,有了票子,应该高兴才对呀!难道干革命是为了下一代生活越来越不好?要是儿孙们每月都跟你伸手要钱花,你不就惨了?其实一个月有一两千块钱生活得满好了。你这么一想,心里就敞亮了,就平衡了。还有的老人,退下来在家闲着,子女们都要忙事业,不能总在自己身边嘘寒问暖,老人就感到自己成了没用的人,成了社会的累赘,整天唉声叹气,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冠心病、脑血栓、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长期心理负担重很容易引发这些疾病。因此老年人要想保持健康的身体,就更需要首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位94岁的老人,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看上去就像60岁出头。问他长寿秘诀,吃什么补品,打不打保龄球,他笑了笑说:“我只有两句话,叫做:‘有说有笑,没心没肺。’”妙哉!八字长寿经。“有说有笑”就是乐观开朗,心地善良;“没心没肺”就是心胸开阔,小事糊涂。这虽是平常人的平常话,但其内涵绝不亚于哲人的箴言。

因祸得福的老先生

一次吵架,“吵”走了老先生的“妻管严”。

有位老太太和老先生过得挺好的,高高兴兴,什么事也没有。可就因为她的一句话,差点儿要了老先生一条命。

老先生说,昨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被枪毙了。他还挺认真地说:“这种做法胡来,政治斗争。”

老太太也挺认真:“活该,应该枪毙。”

老先生说:“他就不应该枪毙。”

两人为了齐奥塞斯库该不该枪毙争论起来。齐塞斯库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呀?结果不到三分钟,老先生胸疼,脸色苍白,满头大汗。不得了,赶紧上医院。一做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紧急抢救,推到监护室,一个小时化开了,最后还不错,恢复了。

出院那天,老太太给我们送了一面锦旗,感谢救命之恩。她说:“这回我真的知道生气的危害性了,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往后我们俩绝对不吵架了,以后老头说什么我就听什么。”

老先生过去“妻管严”,什么都不怕,就怕老太太,这回他因祸得福,老太太再也不敢让他生气了。

别跟蚊子较劲

调查200多个猝死的病人,50%在4小时情绪激动;25%死前生气、着急、喝酒、吵架。

情绪波动对健康的影响很大。有个博士生导师跟他的学生生气,你一个博士生还没毕业,就这样蛮不讲理。老教授忍无可忍,“啪”,一拍桌子,脑血管当时破裂,胳膊抬不起来了,半身不遂,腿也不行,坐不住了,歪着歪着扶不住,倒在地上。年轻人站起来指着老教授说:“我可告诉你,法律有规定,气死人不犯法。”甩手走了。

我不讲这个年轻人的道德问题,只是说老教授跟年轻人生气没必要。他不听话,让他不听话,生活早晚会教训他。他头撞南墙自然就听话了,你没必要跟他生气。你因为情绪波动,会使血压猛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你多不值呀。

我们收过一个病人。他从国外回来,到深圳去旅游。晚上10点睡觉,房间里有一只蚊子,60多岁的人爬起来打蚊子。蚊子那么好打吗?打到清晨4点钟,总算把蚊子打死了。他想我还得等半个钟头,看看房间里还有没有第二只蚊子。听了半个钟头,没事,才睡下了,可再也睡不着了。他一直坚持吃降压药,平常血压120,这天天亮后测试血压196,长了76。医生曾告诉他:“药量可以加倍。”赶紧加倍吃药,不行,再加倍,结果加到8倍药还不行,赶紧上医院。刚到医院门口鼻子就突然大出血,止住血后医生告诉他,你真幸运,要是脑子里出血,恐怕你就完了。为了一只蚊子,血压就升高76,实在不值得。

老人也有自己的心理需要

孝敬老人不光是物质上满足,要让老人感觉到你发自心的关怀。

老人要保持,心理健康说起来容易,其实老人也有自己的心理需要,满足了需要才能心理平衡,才能健康。

老人最希望有一个和睦的家庭,融洽的环境,儿女孝顺,子孙满堂,互敬互爱,和和美美,这样才会感到温暖和幸福。但实际生活里,经常是子女忙于工作,老人退休在家无事可做,一天到晚都是老头儿对着老太太,冷冷清清。特别是有些老人虽然退了休,但依然身体硬朗,有工作能力,经验丰富,要让他们整天闷在家里没什么事做,反而会闷出病来。

每个孩子都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孝敬老人不光是给吃给喝,物质上满足,主要是心灵关注,尊重、尊敬、宽容,尽量满足老人的心理需要,让老人感觉到你发自内心的关怀。比如有的老人爱唠叨,有的老人爱清静,有的老人性格豁达,有的老人性格古怪,子女都应该理解和体谅。那老人自己呢,也应该心胸开阔,多找点儿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做,或是找老朋友聊聊天,或是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良好的状态是最好的抗癌药

听了一节课,胜读两年书,现在才知道应该怎么做。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最好的抗癌药。20世纪60年代一次国际肿瘤会议上曾提出:“保持青春就是抗癌。”实际上,一个人心理平衡,什么病都不会得,得了病也好得快。任何病都是这样,这个力量非常强大,有时强大得你不可想象。

我们有个病人是心肌梗死,他因为在外省,大面积心肌梗死,室壁瘤,里面还有血栓,医生说没有办法,唯一的希望是到北京安贞医院做搭桥术,把室壁瘤切除。我说:“你要做可以,但要先做一个心肌存活试验,如果心肌还有存活的,搭桥就有效,否则搭桥也无效。”可是一做心肌存活试验,没有活的心肌。哎呀,他说这下完了。刚巧那天我们有个健康教育讲座,每月一次。他听了这个教育讲座后说:“听了这堂课,胜读两年书,灵魂受到很大震荡,别看我当了一辈子银行行长,应该怎么做现在才知道,我们的健康四大基石太好了。”他回去后不但句句照办,而且还自己总结了四句话。

艰苦药方

忘掉过去,不看现在,享受今天,展望明天。

第一句:忘掉过去。因为行长过去是高朋满座,车水马龙,前呼后拥,现在退下来了,如果还经常想到过去那样风光,心里多失落。

第二句:不看现在。现在的行长比我当行长时还威风,再比更生气了,我不看现在。

第三句:享受今天。每天养鱼种花,听听广播,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第四句:展望明天。行长说,医生告诉我,好好保养心脏,能活90多岁,听了这话我特别高兴,我一定珍惜生命。

到现在三年了,复查时照片子,心脏明显缩小。高压科的主任说:“错了,片子拿错了。”重照一次结果还是一样。

主任说:“他以前心脏那么大,像这种情况的能活到现在的很少,心脏只能越来越扩大,怎么会缩小呢,我是第一次见到。”做超声心动检查,心功能明显改善,血栓消失。他现在活得很好,还天天爬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