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历史故事与趣味
17728200000054

第54章 皇帝是如何举行葬礼的

古代帝王生前是享尽荣华富贵,极尽骄奢淫逸的,死后也大讲丧葬排场,大搞铺张浪费。

据有关史料记载,皇帝一般在生前就已选择好风水宝地,作为死后安葬的陵墓地址。

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历代皇帝和后妃们的陵墓都选址在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两地。他们在死前,甚至年轻时就命令工匠为自己营造“地下宫殿”,以便将来死后在阴曹地府也享受冥福。如慈禧太后的墓地就进行了长达35年的营建,耗费银财不计其数。

清代皇帝和后妃们的棺木(皇帝称梓宫),都是选用云南产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光木材所花的运费就高达数10万两白银。棺材制成后里里外外要刷七七四十九道漆。

皇帝死后(称晏驾或驾崩)要选择吉时良辰入殓,然后停灵数日,同时不断举行法事,如吊唁等活动,再选择黄道吉日方可出殡安葬。

皇帝的灵柩出殡前,得将杠夫(抬灵柩的人)找来,先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在德胜门演杠(练习)10天。杠夫们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约上万斤重),上面放上一碗水,一直练到碗中的水泼不出来为止。在演杠的同时,还要派民工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灵这一天,首先要烧价值连城的“大法船”,先用小杠(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宫府倾巢出动,走在灵柩前的是64人的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自薄仪仗队,多达1628人,他们手中各自举着不同的兵器,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抬棺木的杠夫分3班,每班128人轮流换班抬送。走在灵柩后面的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后面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

在送葬队伍中还夹有大批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们身穿法衣,手执法器,沿途不断吹奏、诵经。一路上还有一班专门撒纸钱的,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

从北京城到墓地,沿途几百里,每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亦称暂安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搭得十分豪华,玉阶金瓦,朱碧交映。

皇帝从死到安葬(亦称奉安)要耗费大量钱财。慈禧的葬礼办了近一年,耗费白银120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