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悲观态度,乐观生活
17569700000003

第3章 世间的所有苦难都源自人格本身(3)

也许有人会泛泛而论,认为一个人发觉自己无事可干,就会选择某种自己擅长的、合适的娱乐,如玩球、下棋、打猎、绘画、骑马、听音乐、打牌、写诗或研究哲学等。这些爱好可以还原为三种基本的能力或因素。首先是由于旺盛精力而产生的快乐,对于食物、美酒、休息和睡眠快乐。在不同的地方,这些快乐有不同的特点和特色。其次是由于具有强健的体力而产生的快乐,如散步、跑步、跳舞、击剑、骑马及类似的休闲活动,有时这种需求采取运动的形式,有时则采取军事生活及战争的形式。最后是由敏感性引起的快乐,如观察、思想、感觉,或对于诗歌或文化的鉴赏力,音乐、学习、阅读、深思、发明、哲学和诸如此类的事物。对于每种快乐的意义,相对的价值及持续的时间,可以谈论许多,因为快乐总是包含着使用自己的能力,经常不断地快乐,才能构成幸福。在这一点上,敏感性的快乐比其他两种基本的快乐更为重要。因为这两种快乐也一样地存在于野兽中。精神的力量乃是敏感性的形式,所以敏感性的优势能使人获得与心灵相关的快乐,即所谓理智的快乐无比。敏感性越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就越会获得理智的快乐。寻常之辈只对能使他的意志激动起来的事物感兴趣,即对那种让他个人高兴的事物感兴趣,不断地刺激意志不是纯粹的美事。

——《论生命悲剧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在爱情中,好的人格也会使我们感觉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弗洛姆曾说,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塑造好的人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丰富知识。积极交流,融入大集体。不骄不躁,不失望不气馁。面对困难,积极解决。发扬积极的人格特性,接受自己,容纳别人,以健全的人格去面对社会,心里就会晴空万里。

幸福属于那些能够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属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你的拥有就在身边——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且无法避免。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爱独处和其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

进一步而言,一个人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的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学参差不一。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要求别人承认他们对社会做出了同等的成绩和贡献。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它完全无意这样做。

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似、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做出补偿。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

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那我们就是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不参加社交聚会,并且也着实难得一见,为了代替它,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作为某种优越的表现——它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可以随时更改。这也就是人们认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但是,当这种优势一旦和人的真正优势互相碰撞,它就马上显示其弱点。并且,“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引退了”。

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成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一些不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的程度。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英语中的“幸福”一般用“Happiness”,源自形容词“Happy”,其意为:1.愉快、满意、满足;2.快乐的;3.幸运的;4.恰如其分的、令人满意的。还有一个相似的词是“Joy”,意为快乐、愉快、喜悦的人或事,其英文解释为:felling of great happiness;person or thing that make one feel very happ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里认为幸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感受到的一种内心满足”。

其实,幸福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容易感觉到的一件事。例如,一个人饿了,那么立刻吃到美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幸福。所以,每个人对于自己幸福的理解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纯粹主观的东西。

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自身内心的满足程度。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不知足。电影《星空》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这么一点点的温暖,我们都会打从心里感到幸福。那么,你是不是也是这么容易感到满足的人呢?

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又怎么会感觉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很明显,他的话是对的。我们的肉体生活存在于不停的运动,内在精神生活也永远需要展开活动,或通过思想、或通过做事。这方面的证据就是:“当没有思想的人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会马上敲击手指,或者,敲打随便一件手头上的物件。”换个别的说法吧:“我们的生存根本上就是动荡不安的,因此,完全的静止不动很快就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它带来可怕的无聊。”人这种活动的冲动应该得到调节从而获得合理的、因而是更好的满足。因此,能够从事某样活动,如果可能的话,制作某样东西,或者至少学习某一样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是绝对必要的。一个人的能力需要发挥,并且,他渴望看到发挥能力以后的结果。在这一方面,制作或者完成某样东西不管那是一只篮子抑或一本着作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满足。看到我们手头上的工作不断有所进展,并最终得以完成,我们得到的是一种直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