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注目:一位文艺记者的职场遇见
17569500000027

第27章 回望(3)

吃上了蔬菜和水果

公寓的桌子上放着维生素C,同住的四个姑娘每天都自觉地吃上一片,连续多日来,我们的食物就是方便面、比萨、面包、麦片以及意大利粉,后者算最好的了,里面有点番茄酱。我们对蔬菜和水果的情感需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周六特意留出时间去寻找市场。

晚上8点,威尼斯还是大白天,落日余晖洒在古老的建筑上,举目四望,都是一幅幅精美的油画。来到这里的第5天,终于有机会散步,在城市的迷宫里行走,如同捉迷藏一样。当地人晚饭时间才刚刚开始,黑夜来临之前,露天的桌子上铺着白色的桌布,点着彩色的蜡烛,摆着满满一桌子花样翻新的美味,人们轻声细语,神态安详地享受着晚餐时光。在国内,这算是最为小资的场景了,而威尼斯,这种美好迷人的景象处处都有,不需要“制造”,我们跃跃欲试地想加入其中,但每人65欧元的价格让大家望而却步。

意大利人对蜂拥而至的全世界游客大约已经习惯了,他们的脸上写着平静。匆忙和兴奋的只有观光者,大运河里来来往往的船上的游人,彼此擦肩而过,都会情不自禁地“HELLO”一声,个个都很NICE。城市很小,不紧不慢地步行,最多也不过一个小时。我们站在桥上,以桥下的人为背景拍照,也成为他们镜头中的主角之一。着名的叹息桥上有拥挤的人群,包括拥吻的情侣,据说日落时分在此KISS,恋人将永不分离。事实上,这里是当年押送犯人必经之处,他们在此发出为告别世间而不舍的叹息声,如今的人们,更愿心怀美好,将之与爱情相连。

原计划去吃烧烤,之前经过的时候几乎无人,而我们转了一圈再度回来时,露天烧烤店已经排起了长龙,只好作罢。大运河两边到处是酒吧,里面都是人满为患,而门外,每人举着一杯白葡萄酒,愉快地交谈,据说站着比坐着要少交一份座位费,同时,站着也可以认识更多的陌生人,这是欧洲人的习惯。我们买了大桶的可乐和汽水,假想如果随身携带杯子的话,就可以加入其中,体验一下酒吧生活。我们是这里的“穷人”,偶尔就发发白日梦,内心依然满足。

之前传说欧洲没有翻版名牌,不料,走到威尼斯各处的天桥上,到处都是卖假冒名牌包的黑人,随便问了一句价格,一个PRADA的包包25欧元。就这么不经意的咨询,就被黑人缠着要降价卖给我,尾随了我大约20米,吓得我赶紧逃跑,加入滚滚的人流中,再也他找不到了。

菜市场人声鼎沸,蔬菜水果终于花枝招展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先要了一杯由哈密瓜、西瓜、菠萝搭配的水果杯,1.5欧元。接着用了两欧元买了8个红红的番茄,原计划买黄瓜,结果误买成了青瓜。回到家后,用“老干妈”最上面的油炒着吃。这是我们在威尼斯吃的第一顿炒菜,大家特意装模作样地留影纪念。我们很兴奋,以后可以自己做饭吃了,从这一点来说,公寓比酒店更像家。

遇到最好的一天

9月的第一个周日(注:今天刚好是9月2日),威尼斯正式告别炎热的夏季,踏入清爽的秋天。为了每年一次的这个告别,整个城市都盛装打扮,在大运河上进行贡多拉的祭礼活动——“雷嘎塔·斯托里卡划船比赛”,这个华丽的祭奠,是最具有威尼斯特色的节日,大约与每年二月举行的面具狂欢节有一拼。这一日,也是我到这个城市遇到的最好的一日,它让我见识了曾经以“亚得里亚海的女王”驰名的威尼斯历经千年岁月不变的无尽魅力。

有关这个节日的传说,令我们因无限扩张的想象而激动不已。由于不知道比赛的具体时间,清晨起床后,我们都兴冲冲地走到大运河边上,以为一场盛大的演出会极早地拉开帷幕,结果并没有如愿。不过,顺着窄窄的街道行走,却意外发现了这个季节鲜见的一幕:一个“中世纪的贵妇”在人群中摇曳而过,她戴着有羽毛的宽沿帽,穿着墨绿色的长袍,夸张的面具完全遮住眼睛,红红的嘴唇显得分外醒目,“她”一路甚为得意地走过,收获四面八方惊叹的目光。如此惊世骇俗的打扮,大约在这个城市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但对第一次抵达这里的游人,却是难得一见的风景。我被好奇牵着鼻子,尾随她走了很久,并悄悄地冲到前面,假装不经意地看了一眼,结果发现,“贵妇”原来是一个精心打扮的老头!威尼斯人的幽默细胞和游戏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借助千奇变换的各色面具,他们可以躲在背后,做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

偶然遇到了一家中国餐馆,名字叫“天津饭店”,老板却是温州人,菜的口味自然“变异”了不少,但对连续多日粒米未进的人而言,这已是求之不得的美味了。我们点了回锅肉、春卷、炸云吞、蚝油炒生菜,每人一杯果汁,吃得津津有味。买单的时候,总价格人民币近300元,发现光“座位费”和“海运费”就超过人民币50元,但老板却表示,中国餐馆是威尼斯最便宜的地方了。不管怎样,胃终于被中国菜抚慰了一下,倍感温暖。

下午,在姜文下榻的五星级酒店,第一次坐在离他最近的地方,面对面地做了访问。也第一次亲眼目睹姜文的好脾气。他与大家打招呼,谈笑风生,妙语连珠,思维跳跃,记者们再也没有在国内那么“怯”了。我顺便了解了一下,姜文住的酒店每晚约9000元人民币,酒店大堂放着青苹果,随时可以拿去吃。

5点完成工作,快步冲到大运河边,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贡多拉比赛。河的两岸坐满了人,连老房子的窗台和阳台都拥挤不已。欢快的音乐在城市上空回荡,除了着不同颜色运动装的赛手之外,最奇特的当属那些穿着古装的人坐在中世纪的船只上的表演,令人如同进入戏剧情景,有恍若隔世之感。当日下午4点到6点,大运河实行交通管治,所有船只不能行走,警察拿着大喇叭喊话,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坐在船上做直播,场面壮观得一塌糊涂。节日中的威尼斯,在夜色里显得愈发动人,尽管它早过了最青春的时光,但那份贵族气势依然令人倾心不已。我们很庆幸自己住在附近,也不用坐船到每天必去的丽多岛上的新闻中心发稿子了,窃喜。

晚上还被刚刚抵达的贾樟柯请去,在“大中国饭店”美美地吃了一顿,喝了正宗的威尼斯红葡萄酒,整个人醉醉的,度过了最好的一天。

中国日

原以为在电影节期间可以参加大量的派对,我准备了好几套礼服,当然不是明星常穿的舞台感十足的那种,但款式足够适应正式而隆重的场合。在朋友的建议下,我甚至还特意带了一件量身定做的旗袍,想在西方人面前秀上一把。结果,直到3日晚,才收到邀请函,可以参加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首映礼之后的PARTY。

到了秋天,威尼斯气温迅速下降,大有“寒风”来袭之感。穿着吊带装的我们,冻得直打哆嗦。为了晚上12点的派对,我们从7点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坐在影节官方指定酒店大厅的沙发上,与一堆花花绿绿的电影杂志翻来覆去的纠缠,却也快活无比。贾樟柯导演忙得团团转,他是威尼斯的“老熟人”,国际公关把他的日程表安排得很紧,中国记者只有见缝插针的访问。他笑道,在国内都未必能够像这样亲密的见面,再加上没有参赛的压力,今年最为享受威尼斯之旅了。赵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气质高贵,同样是威尼斯的常客的她,带着纪录片《无用》的主角马可到处逛,像是这里的主人。《马背上的法庭》的导演刘杰说几日来忙得要命,都来不及见姜文,我们路上偶遇他,并把自己的邀请函给了他一份。

这一日,中国记者觉得特别兴奋。我站在红地毯仪式一侧的观众席边,有一位德国的记者竟然问我:今天是中国日吗?听后甚为得意,因为姜文和贾樟柯几乎就是影节今日的主角,红地毯上、官方发布会上以及派对上,都有他们的身影。

晚餐吃了一顿最最正宗的意大利菜,烛光摇曳,窗外是汹涌的海浪。大家每人拿着自己的小相机,把每道菜都赶紧拍摄下来。意大利的服务生真多,我们一桌也就6个人,他们服务生差不多有7个,看起来“手忙脚乱”的样子,其实他们是忙着将每道菜分配均匀,并摆出令人惊叹的造型来。买单时,每人差不多80欧元,我们条件反射地换算成人民币,心里收紧了一下,随后精神安慰道,以后买东西直接把欧元想成是人民币就好了,免得心脏受不了。

“太阳”的派对从凌晨开始,姜文成了大红人,连马可·穆勒都前来捧场。据说首映礼上,观众掌声如潮,好长时间都停不下来,搞得站起来接受祝贺的姜文都不好意思坐下。我们想访问两句,刚刚寒暄了一下,他就被不同的人叫去,太多恭贺的声音,不知道姜文心中是否开了一朵花。陈冲连续两部作品入围,但因为不是第一主角,受关注程度不够,记者总觉得她有点落寞。她笑道,这次来威尼斯就是“逢场作戏”,穿的服装也是一样。成龙之子在太阳中“背部全裸”,记者问其看后做何感想,他表示,一点都不害羞,就是觉得自己太白了。在“太阳”中扮演姜文老婆的新人孔维,随身携带了一位造型师,随时指导其发型、妆容以及摆POSE的姿势。周韵一直被姜文牵着手,俨然一副姜太太的架势……

沙滩、红酒、光鲜的服装,个个笑容满面。派对的魔力在于,它让人始终觉得,自己站在幸福的最高处。

进入了童话世界

威尼斯电影节参赛片《帮帮我爱神》,让人看得直想呕吐,同行都认为李康生受蔡明亮“中毒”太深,无法“青出于蓝”不说,连模仿都有点四不像,只剩类似皮毛的情色场面及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甚是无趣。下午刚好挤了点空闲时间,于是几人相约去传说中的“彩色岛”。

威尼斯由上百个岛屿组成,每天从住的公寓到工作的丽多岛都可以坐不同类型的船,清晨与夜晚景致完全不同。候船时,附近突然慢悠悠的驶来一个庞然大物——简直就是现实版“铁达尼号”,导致我们的小船顿时陷入强烈的震荡当中,相当惊心动魄。不过,当地人习惯了海上的这种状态,并无恐惧感,倒显得我们有点大惊小怪。意大利人能讲英文的并不多,虽然个个都很热情,但彼此沟通困难重重,问路花费了不少时间。终于碰到一个本地人中年妇女听明白了我们的意思,直接牵着我的手说,“GO WITH ME!”大家都觉得找到了救星。

这一次坐的船透过窗外只能看到蓝的天,游客深深地陷入座位下,大有坐上潜水艇的视觉错位感。路上遇到中国两姐妹,姐姐在纽约学营养学,妹妹则在巴黎上工科,中国人见面都有些惊喜。来意大利之前有一本旅游书上说,威尼斯到处是人潮汹涌的中国人,讲话声音巨大,事实上来这里一周,见到的中国人并不多,所以传言终究是传言,个人的经验才是最真实的。对方很羡慕我们能够在这里工作,同时很奇怪我们来了一周竟然连一个地方都没有去玩过,甚至连住处旁边的圣马可教堂都来不及进去。被她们这么一提醒,我们突然冒出一丝小小的失落来。但同时欣慰的是,终于可以去“彩色岛”了。

“彩色岛”意大利文叫BURANO(布拉诺),从丽多岛过去途经“玻璃岛”(即MURANO穆拉诺),这座岛以早在8世纪就开始生产玻璃而驰名全球。我们看了工人制作玻璃产品的过程,讲解员用一口浓厚的意大利式英文给大家讲解,场面很搞笑。在这里竟然偶遇一个韩国学生,之前我们在丽多岛上同桌吃过快餐,大家笑道世界真够小的。此岛没有太大惊喜,东西也贵得要命。当我们坐了20分钟的船抵达“彩色岛”时,才发现自己真的走进了童话世界。这种感觉突然让我想起了《又见一帘幽梦》里的紫菱,她被费云帆带到法国之后,连说13个“晕”。“彩色岛”真的让人很“晕”。

天蓝得很通透,小巧玲珑的房子被刷成淡蓝、粉红、橘红等五颜六色,的确像地面上生长出来的彩虹。每个房子的窗台都种满鲜花,有纸做的风车在呼呼地转动,房子门口的小河上停泊着色彩斑斓的小船,站在船旁,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去,都觉得有一张立体的明信片竖立在面前。整个小岛很安静,透过某个窗口看到了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戴着老花镜在一针一线地缝制花边,一幅安详的画面。这个岛又被称为花边岛(或蕾丝岛),它曾经是中世纪服装的制造中心,其手工蕾丝、花边的刺绣是中世纪服装必备的装饰。每个店铺都布满花边,连挂在墙上的面具都也不例外。我们失控一样地高兴疯了,连续拍了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照片。

回家的时候,天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一把伞完全被吹得变了形,头发、衣服、鞋子全湿透了。大约上天觉得我们太幸福了吧,想通过雨给我们降降温。

被满足的虚荣

从国内带了20多包方便面快吃完了,之前被同行嘲笑的行为,此刻却吸引了无比羡慕的目光。随身携带了差不多十套衣服,结果99%都是夏装,威尼斯的夏季到秋天几乎呈现出90度的大转折,身体完全适应不了。唯一的一件黑色的外套被派上了用场,午夜12点回来,行走在冷风飕飕的街道,发现周围竟然有穿薄羽绒衣的人。这个城市太有趣了,一切都是毫不设防的突然而至,弹吉他与弹手风琴的人,都沉醉在初秋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