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注目:一位文艺记者的职场遇见
17569500000026

第26章 回望(2)

从威尼斯到摩德纳有3个小时的车程,中途要在某地转车。在傍晚6点到达的时候,小城的交通已经处于拥挤状态,到处有警察在维持秩序。这里最大的DUOMO教堂周围,已经摆满了大量的电视转播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在教堂门口排成了拥挤的长龙,瞻仰帕瓦罗蒂遗体。我迅速决定先到教堂内向大师告别,随后再驱车前往他的家。现在回想起来,仓促之间的这个决定,竟然是最为明智的。

2007年9月8日,盛大的葬礼举行,我拿到了可以进入教堂内的记者证,只有少量的记者才可以进入现场,更多的人只能在广场外看直播的大屏幕。结束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到新闻中心占座位写现场新闻,赶在我所在的报社凌晨截稿之前发回稿子,然后再赶回威尼斯的火车。除了早餐之外,差不多连续10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一切都是有惊无险地完成,包括酒店也是临时有人退房我们才得以入住而没有睡在大街上,呵呵。感谢上帝,我太幸运了。

那一天半的时间,精神高度紧张,除了采访写稿本身之外,还有处理各种突然而至的问题。回来之后,都要情不自禁地感叹,从这一天开始,再大的采访,我都不怕了。

(尾声)

在威尼斯10余天的时间,工作忙碌,身体疲惫,但心情始终是快乐的。抽空沿着大运河逛了一圈,去了如同童话一样的彩色岛和玻璃岛,喝了当地的红葡萄酒,看见了意大利人最舒适的生活方式,心灵和精神都得到了一次洗礼。

引子:下面十余篇日记式的随笔,是在威尼斯的各种遇见,是那段时间的心情记忆,有风景,人物,心境,际遇,是一段对我个人而言值得铭记的职场经历。

一路绿灯

租住的公寓,与着名的圣马可广场步行距离不过5分钟,尽管空间逼仄,但足够温馨,来自四个不同城市的同行,几乎在一瞬间找到了久违的大学校园的温暖情绪。我们带来了大量的饼干、麦片、方便面、咸菜、火腿,延续在家乡的口味,也对抗着旅游城市在旺季时超级惊人的物价。

打下这行字的时候,窗外传来教堂的钟声,北京时间凌晨三点半,西半球的水城威尼斯灯火通明,沸腾不已。我凭借意志力在倒时差,身体疲惫,内心欢腾。从27日凌晨搭乘法国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到期待已久浪漫之国意大利,途径法国戴高乐机场中转。14个小时的空中时间,4个小时的机场等待,时时有惊喜冒出。来之前听到了很多谣言与传说,我惴惴不安地准备了很多被告知的资料,结果过关时几乎是一路畅通,顺利得令我们同行的三个人都不敢相信自己。装了众多生活必需品的大行李箱,同样顺畅地出现在行李输送带上,我们兴奋地都要跳起来,感谢上帝,我们没有丢行李。有趣的事情还有,广州一同行用了假冒名牌的包包,一直担心被罚款,三次安检都没有状况发生,像做了坏事的孩子逃跑了一样,高兴极了。

法国的清晨的气温是11摄氏度,习惯夏季的身体还来不及适应,两只胳膊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而到了威尼斯,30多摄氏度火辣辣的空气,感受到这个城市不可设防的热力。乘水上巴士之前,偶遇央视电影频道的两个记者,同样大包小包一大堆,满头是汗,在威尼斯,看到中国人就如同见了老朋友,亲切感油然而生。船慢悠悠穿行,这个城市的悠闲和养尊处优时时流露,到处是安详的打扮精致的老人,健壮的美男子,天使一样好看的孩子,在明信片一样漂亮得杀死人的风景里,我的眼睛不断吸收各色营养,心情爽爽的。

下船后直接进入威尼斯电影节所在的丽多岛,办理了注册手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报所具备的影响力,我拿到红色记者证,是所有记者证里最好的,可以进入影节的任何场地。同时,我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密码柜,主办方会随时把重要资料投入其中。有意思的事情还有,在注册中心还认识了工作人员当中唯一一个会讲中文的威尼斯小伙子,他家就住在丽多岛上,不过,这次参与工作,只是利用自己的假期而已。平时他生活和工作在北京,教小孩子意大利语,并自学普通话,对中国深怀感情,见到记者,相谈甚欢。一路总是遇到快乐的人,心情自然雀跃不已。

城市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入住到公寓已是夜间,不过,进入威尼斯,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我会把所有有趣的人与事,写在这个篇章里面,让亲爱的读者与我一样,站在幸福的入口。

一天

新的一天,从当地时间早晨7点开始,天空透亮,空气清凉。7:30走出公寓的院子,两只落在地上的鸽子很快飞走了,见惯了太多的面孔与大量的人群,它们并没有表现出惊恐状。终于看清楚了我们所住的房子的外形,高,老,处处写满岁月的痕迹。我们随身携带烧开的水与干粮,如同远行一样,怀着新鲜的刺激感,进入正式的工作状态。

清晨的圣马克广场终于安静下来,前夜到来时热烈拥挤的场景,如同梦境。太阳刚刚升起,光线柔和温暖,我们趁机到此一游般地拍了几张照片,时时感叹目光所及处令人震撼的美景。

到达电影节举办地丽多岛,需要先坐20分钟的水上巴士,然后搭乘10分钟的公共汽车。买了十天的通票,价格大约折合人民币500元,不过,最后发现,即使不买票,照样可以乘坐,因为根本没有人监视或者检查,全靠自觉。意大利人的悠闲是出了名的,但船基本上都可以按时出发,时常可以看到打扮精致的老太太,涂着口红,戴着大幅耳钉,穿着凉鞋的光脚总是涂着鲜红的指甲油。一开始总以为她们是要参加派对,结果发现几乎每个码头上的老太太都是这样的装扮,这才觉得她们的生活常态就是如此,她们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

第一场特为记者放映的电影是上午8:30,到达的时候,大门尚未开放。于是三人相约去海边走走,沙滩柔软,白色的帐篷此起彼伏,前来旅游的人,可以租住其中,浪漫得如同进入电影画面。

一整天都是繁忙状态,熟悉环境,开接二连三的记者会,晚上看完《色·戒》已是当地时间10点。吃饭就是买三明治或者面包对付,价格大约折合人民币40元至50元。所有的东西都贵得吓死人,我们总是在买之前,特意在脑子里将欧元换算成人民币,似乎这样,心里才能踏实一点。

到记者室写稿,除了排队领密码之外,还要抢占位置,因为人实在太多了,不少记者都是席地而坐,幸好到处都有电源插头。中国记者都情不自禁地抱怨意大利人太刻板,本来上网就是免费,根本没有必要让大家每次都排队领自己的密码,而且每两个小时还要更换一次,白白浪费不少时间。现场更没有免费的水和甜品,这让参加过柏林和戛纳电影节的记者颇有些不满。基本上最便宜的矿泉水也需要15元人民币,有关电影节的各类纪念品也是贵得离谱,尽管很喜欢,但不太舍得去买。只是随手可拿设计精美的电影节明信片,小小地满足了一下。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看惯了太多充满朝气的年轻记者,而在这里发现很多中老年的电影记者。我在电影宫里碰到了一位82岁的印度记者,满头银发,但充满热情,他说自己参加过全世界各类电影节,甚至还参加过上海电影节,他对自己的年龄丝毫不觉得有任何不适,反而很热烈地参与到我们对刚刚看完电影的讨论当中,此等情景,让人倍感亲切。

回到公寓,已是晚上11点半,同居室友煮水泡咖啡、芝麻糊,大家兴高采烈地吃着,很是热闹。窗外远处,是彼此守望着岛屿,共同用水样的柔情,连接着威尼斯充满诗意的白天与黑夜。

2007年8月29日,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第一天,就这样在忙碌却欢快中度过,明天,又是充满惊喜的新的一天。

“堵”了明星吃了意粉

进入这个城市的第三天,心里突然就颇为得意地冒出了“占领了此地”的成就感,这种想法跳来的时候,把自己都逗乐了。其实,连正式逛街都还没有过,连续几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规矩生活——公寓、路上、丽多岛的新闻中心,不过,能有“我的地盘要听我的”自大心态,是因为地形熟了,认识的人多了,甚至今天还腐败了一回,吃了一顿正宗的意大利粉。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和当地人一样,坦然地享受起影节生活了。

终于抽出了时间,经过漫长的等待,购买到了威尼斯当地的电话卡。意大利人的确太懒了,他们休息时间太长,吃饭慢腾腾地,工作时间又太短,从来看不到着急的表情。商店下午三点才营业,此前大门禁闭,着急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只有耐心等待。我坐在马路边上,吃了一块无比好吃的樱桃冰淇淋,1.5欧元的价格令自己有大占便宜之感。偶尔散步,竟然遇到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希腊女神”,对着我的相机镜头把脸笑成一朵花。还看到一群孩子,为路边的白色裸体雕塑涂上花花绿绿的色彩……买卡需要提供护照,终于拥有了在威尼斯的电话号码,那10位阿拉伯数字,让自己兴奋地感到终于与世界连通了。长期使用移动电话的后遗症就是,一旦没有手机,就会条件反射地陷入被人找不到的恐慌和焦虑当中,手机让人有一种被需要的安慰。

昨天还充当了一回正宗的“狗仔队”,跑到丽多岛某酒店门口蹲点守候,试图“堵”上张艺谋、李安或者别的什么令人两眼发光的人,据说此酒店住了参加此次影节的一半以上的明星。结果还真的如愿了,碰到了梁朝伟,白衣加墨镜的伟仔帅得掉渣,情不自禁地喊上“梁朝伟”三个字的时候,他已经踏入电梯,但还是冲着我微微地笑了一下,当时失控似的高兴坏了。某个同样是他粉丝的同行笑言,看了《色·戒》里伟仔“正面全裸”及赤裸大胆的“情欲戏”后,再遇到他忽然觉得很不好意思,听后的确还有点同感。此后再没有遇到任何偶像级人物,不过倒是碰到了《马背上的法庭》的导演刘杰,他说知道明星住哪个房间,但一定不会告诉我,玩笑间还真有点故弄玄虚的成分。我们合影,家常一样地聊天,他甚至还教我们调整时差的“绝招”。尽管此次担任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评审,但他丝毫不透露任何消息,只说自己最开心的是能多看几部好作品。

吃饭的时候,竟然还遇到了一个乞丐,满脸淡然的笑,向我们乞讨。他穿着干净体面,一点没有我们见惯的脏兮兮的缠着路人不走的那种乞丐的行径。忽然想起某部电影,一位坐在路边的乞丐,对别人的施舍表示拒绝,并说自己周末放假。这里的乞丐,大约还保留着自己的尊严。

熟悉的陌生人

一夜大雨之后,空气清凉如水。圣马克广场如同一个繁华的舞台,每日都在进行着各色演出,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人轮流担任主角。清晨从这里穿过,前夜消失得无踪无影的鸽子,成群结队登场,与游人欢快嬉戏。

城市很慢,工作却忙,每天提着笔记本电脑行色匆匆地赶着场,在看电影、写稿子、参加各类记者会中间挣扎着做决定。偶尔偷闲,就去会场对面的海滩上晒晒太阳,吹吹海风。有去过戛纳的一位海外记者说,那里的海滩经常可以看到天体浴的人,在丽多岛却什么都看不见。多次来过这里的人,新鲜感撤退,就只剩余无尽的工作,所以找不到乐趣。而我们,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睡眠很少,精力却无比充沛。工作间隙,拿着相机,拍拍天空、街道、小狗、老的房子、骑单车的人、躺在婴儿车里的孩子……他们令人如此愉悦。

电影宫周围,大量快餐店,意大利人热情似火,店里放着激烈而欢快的歌曲,服务生满脸是笑,蹦蹦跳跳地吹着口哨,为客人加热面包、热狗、披萨,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专注。还有兜售CD、明信片、T恤、背包的店铺,有关威尼斯电影节的各色纪念品更是琳琅满目。夜晚,这里就是狂欢的地方,露天的桌子四周坐满外国人,喝啤酒,聊天,唱歌,每个人都陶醉其中。我们看完夜场电影出来,感叹着他们享受着的生活方式。

见到了一些熟悉的陌生人,日本名导北野武看上去十分冷酷,记者会上始终不苟言笑,面对冷清的场面,他本身依然是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李安如同一个诗人,或者哲学家,讲话时淡淡微笑,出口成章句句有词,令人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新人汤唯面对全球媒体,超乎想象的镇定自若,回答问题不紧不慢,颇有思想,看来李安的确调教有方。乔治·克鲁尼自信爆棚,总是一副冷幽默的姿态,驾驭感十足。王力宏以演员身份出现在这里,红地毯和记者会上他的确有点紧张,回答的问题更是如同白开水。而我与他面对面访问时,才发现他在音乐之外的魅力。穿着D&;G衣服,真实的他如同一个王子,在《色·戒》8个月的拍摄期间,他彻底进入那个年代,之后听音乐都拒绝流行曲。电影首映时,“我妈妈坐在我的后面,感动得直哭,因为我外婆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不折不扣的进步爱国学生,我妈妈幼时见证了父母生活的一切,所以看戏过程很有共鸣感,我很希望用这部作品与外婆分享”。

生活在画里,一路看着流动的风景与人,眼睛与内心如饥似渴。我们在夜色中归来,站在挂满浓墨重彩描绘出的各类面具的橱窗前留影,这一刻,灵魂逃出身体,令自己如同换了一个身份,笑得像花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