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17563500000026

第26章 应急心理干预基本技术与方法(3)

3.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受破坏程度的评估

在灾难性事故与事件中,由于社会基本设置遭到破坏,而社会设置是组成大的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所以社会结构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正常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一旦社会结构遭到破坏,社会就无法良性运行,这就必然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第三节应急心理干预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受害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至少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受害人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水平状态。因此,围绕这一目标,对受害人进行干预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一、应急心理干预的原则

个体在遭遇突发性异常事件时,常表现为现实感丧失,对过去和现在有不恰当的认识,而且对前途也不抱希望,绝望感和无助感使其情绪自控能力降到底线。因此,应急干预者在对其进行心理应激干预过程中把握几点基本原则非常重要。干预的原则是对整个干预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基本准则,它贯穿于干预工作的始终,是整个干预工作的核心。

(一)正常化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应激干预活动中,建立一个心理创伤后调整的一般模式,涵盖在这个模式中的任何想法和情感都是正常的,尽管有时这些情感体验是痛苦的。干预者必须建立起“合理即正常”的理念。只有“正常”,才意味着一切应激反应都在干预者的掌握中,当干预者向当事人解释为什么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同时,被干预者已经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情绪调整过程中了。

(二)协同化原则

干预活动双方的关系必须是协作式的,最好建立一个联盟或俱乐部,对于那些自尊感和安全感降低的人要给予适当的授权,让其恢复自我意识。这条原则对于那些目睹了亲朋好友遇难场景的人尤为重要。

(三)个性化原则

个体在受到急性事件创伤后康复的通道是独特的,Weybrew等人早在1967年就指出,人类应激反应非常复杂,个体的反应就如其手印一样与众不同。当个体遇到各种应激事件时,这条独特的通道应该被期待和重视,干预者应和当事人共同面对问题,一起寻找适合他们的调整模式。

二、应急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危机干预六步法

危机干预可遵循下述六个步骤:

⑴明确问题。从受害人角度确定心理危机问题,这一步特别需要使用倾听技术。

⑵保证受害人安全。把受害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

⑶强调与受害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受害人。

⑷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大多数受害人会认为已经无路可走,干预人员要帮助受害人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采用各种积极应对方式,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最终选择确定能处理其境遇的适当方式。

⑸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受害人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与受害人共同制定行动计划以克服其情绪失衡状态。

⑹获得承诺。回顾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并从受害人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以便受害人能够坚持实施为其制定的危机干预方案。

(二)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

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CISD)首先由Mitchell提出,最初是为维护危机事件应急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干预措施,后被多次修改完善并推广使用,现已经开始用来干预遭受各种创伤的个人,其方法分为正式援助和非正式援助两种类型。非正式援助型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急性应激干预,整个过程大概需要1小时。而正式援助型的干预则分为七个阶段进行,通常在伤害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进行,一般需要2~3小时,具体步骤包括:

⑴介绍小组成员和干预过程,与受害人建立相互信任;

⑵要求所有受害人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提供危机事件中发生的一些具体事实;⑶鼓励受害人揭示出自己对有关事件的最初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表露出来;

⑷挖掘受害人在危机事件中最痛苦的一部分经历,鼓励他们承认并表达各自的情感;⑸要求小组成员回顾各自在事件中的情感、行为、认知和躯体体验,以便对事件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⑹要求受害人认识到,他们的应激反应是在非常压力之下正常、可理解的行为,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如何促进整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⑺总结、修改有关应对策略和计划。

(三)灾难后心理卫生工作策略

灾难后心理卫生工作策略是一种团体危机干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⑴执行任务前。制定应对危机的组织预案,通过演习明确各成员的任务,减轻预期的焦虑感,建立团队自信心;负责人应给予参加任务者充分的信任,并分担责任。

⑵执行任务之中,尽可能使每位救助人员都有同伴,通过共同承担工作量、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减轻心理压力。限制工作时间,最长不超过12小时,包含休息和活动时间,避免每个应急人员过多摄入咖啡和酒精;保证应急人员在间歇时间与家人交流1~2次,配置专业心理咨询师共同执行任务,间歇利用各种缓解压力的技术,帮助救护人员适时减轻心理压力,一天应急任务结束后,安排每个人接受一次消融疗法。

⑶任务结束后。该阶段让每一位参与任务的人员放松1~2周,尽快使他们的精神从紧张性任务中解脱出来,如个别人仍觉得乏力、消沉,负责人应安排其作适当的调整,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

(四)注意事项

要认识到每个受害人的境遇都是独特的,因此,任何一种干预方法倘若采取刻板、先入为主和试图解决全部问题的方式都是错误的。干预者必须进行自我分析,任何时候干预工作者都必须全面、实际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不足、躯体与情绪状态,客观地面对受害人;保证受害人的安全;考虑可替代的应付策略,在多数情况下,可替代的应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用开放式提问,启发受害人找出多种选择,然后将可能的应付方式加到受害人的选择之中;在干预过程中,干预工作者应该协助受害人制定短期计划,帮助其克服目前的困难,以及能适用于长期的应付方法,包括受害人自身的应付机制和周围环境能够提供帮助的资源。

归纳起来,危机干预实际上是在起着一根“拐杖”的作用,即帮助和支持那些心理失衡的受害人,让他们学会自我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技能,举一反三地调整心理失衡状态,提高自我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以使能够独立面对生活。

三、紧急救助员心理干预基本技术

应急心理救助技术包含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需要系统的学习。社会公众平时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一旦遇有灾害是十分有益的。从实际的救援任务看,灾害救援队员实施心理救助与一般的精神心理治疗有两个显著的差别:第一,救助是在灾害发生的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救助对象处境危险,救助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救助的目的是尽快降低被救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因此,这种心理救助技术不能像一般的心理治疗那样从容进行,其时效性很强。第二,救助对象虽然是暂时出现心理危机,症状虽然明显,但危机程度较轻,采用一般的心理救助技术即能取得效果。

鉴于灾害救援人员实施应急心理救助的特殊性,将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的定位如下:

⑴通过这些技术的培训,使专业救援人员掌握主要适用于遇险群众的灾时心理救助技术,使其在执行营救任务时,能够运用这些技术尽快降低被救助对象的心理应激水平,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救援工作,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

⑵帮助救援队员掌握一般的心理救助技术和方法,使救援队伍在执行营救任务或平时,对发生心理危机的个别人员能够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使其尽快摆脱危机的干扰,再次投入救灾活动,壮大救援力量。

⑶普及一般的心理救助知识和技术,让社会公众了解心理危机、精神疾患及其治疗技术的内容,目的是让人们能够运用这些技术进行自我心理救助和心理保健。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主要用于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激情宣泄技术”和“情志相克技术”;主要用于遇难群众心理救助的“沟通技术”、“疏导技术”、“引导崇拜技术”和“倾听技术”等;可用于以上两类人员的辅助性心理救助技术,如“心理崇拜技术”等。

(一)激情宣泄技术

激情宣泄技术是心理被救助者在其领导或信赖者的指令下,通过身体动作练习,以宣泄性高声喊叫释放情绪而对异常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从而使生理和心理活动在新的状态下获得平衡的应急心理治疗技术。该技术不同于一般的宣泄技术,心理调适大法中宣泄技术中的情绪是无可奈何积累下来的,因而情绪宣泄的内容明确,情绪宣泄的愿望强。激情宣泄技术中的情绪宣泄,其方式是精神突然受到刺激的或原始的,生物性的,情绪宣泄的内容有时清楚,有时较为模糊,有时甚至不能清晰地意识到究竟是何种情绪,因而情绪宣泄的要求十分强烈,常常需要通过意志的参与调节加以激发。同时,救援队员的领导或其信赖的人要给予配合,下达命令或指令。

激情宣泄技术的操作技术为:领导或其信赖的人发出命令,令其活动四肢,做几次深呼吸,使全身放松;由轻到重、由不自然到发自肺腑,尽情地无所顾忌地大声喊叫,喊叫时可用感叹词:“啊”“嗨”等,以期把消极情绪全部宣泄出来,解除情绪对机体的不良束缚作用,恢复机体暂时失控的功能;体验舒畅感、轻松感,进而体验疾病症状的消失。在情绪宣泄时不要停止喊叫;继续喊叫时,用力挥舞拳头、踢腿或奔跑.使内心受到震荡,在喊叫中体验自信力和控制力的增强;停止喊叫,活动身体。

激情宣泄技术可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迅速降低,减轻甚至消除他们的躯体障碍症状,积极有效地投入救灾或配合救灾的工作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激情宣泄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应急心理救助技术,救援人员应该熟练掌握这种技术,针对救援队员出现的—些躯体障碍,如四肢无力、瘫软,大小便失禁以及极度恐惧等,使用激情宣泄技术具有较好的救助效果。

(二)情志相克技术

情志相克技术是一种应急心理救助技术,对救援队员进行心理救助,就需要救援人员熟练地掌握这种灾害应急心理救助技术,这种技术适用于灾害现场救援队员出现情绪异常,如过度忧伤忧虑、极度恐惧以及过度思念、愤怒、高兴;同时,也适用灾害现场的灾难幸存者以及救援队员平时训练。

情志相克技术是用一种正常的情绪活动调整另一种不正常的情绪活动来实施快速心理救助的实用技术。祖国医学把人的情绪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以及喜、怒、忧、思、恐等“五志”,统称为“情志”。而不同的情志刺激对各个脏腑气机的逆乱,有着不同的影响,即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人们处于惨烈的灾害现场,心理受到强烈的刺激,不管是被救助人员还是救援队员,部分人员会出现非正常的“七情”或“五志”。为此,要想在灾害现场快速救助这些人,就可以使用“五行”学说的相克规律来加以制约和调整。

情志相克技术可分为喜疗、怒疗、恐疗、悲疗和思疗。即过度忧伤势必造成肺气抑郁,意志消沉,喜悦则能使人心情舒畅;过度思虑必然造成脾气郁结,使其运化无力,发怒能使气机运行;暴喜势必造成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恐惧则能使精神集中;极度愤怒必然导致火气上行,忧伤能使气消;极度恐惧势必造成肾气不固,气泄伤精,思虑能使心有所存,神有所归。

在灾害现场实施该技术时应该注意,用一种情绪去攻克另一种不良情绪,必须适度,过犹不及。有时需要用第三种情绪进行平稳调整,其规律是:忧胜怒,以恐调整;恐胜喜,以怒调整;喜胜忧,以思调整;思胜恐,以忧调整;怒胜思,以喜调整。

在唐山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救援志愿者就用到情志相克技术与满灌疗法相结合救助不敢用手触摸尸体的救灾人员。一个经常调解邻里关系的某居委会王主任,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从废墟中爬出来,与其他人一起进行互救,其中有几人因害怕不敢摸死尸,王主任就对他们说:“你们好好思考一下,你们的亲人、好友正在危难之中,想一想平时对你们的恩情!这死尸有什么?”几个人马上回想起过去在一起那些美好的时光以及彼此互相照顾,逐渐恐惧的情绪消减了很多,他们又看到王主任用手抚摸着死尸的脸和手脚,什么事情也没有。于是几个人上前闭着眼睛用手轻轻碰了一下尸体的手,没有事情发生,王主任说:“不要闭眼睛,再摸一下。”说完,王主任举起死尸的手摸自己的脸。看到这个动作,几个害怕尸体的人,勇敢的上前抓住了尸体的手。王主任前面的叙说就是利用“思胜恐”的思疗技术,后面的行为动作就是使用了“满灌疗法”的技术,两项技术相结合,快速救助了因恐惧死尸不敢触摸的心理问题。

情志相克技术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灾害应急心理救助技术,掌握“五志”相克的规律,合理恰当地制造救助情绪,可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被救助者的心理,消除躯体障碍。该技术不仅适用于灾害现场,同时也适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绪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