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17563500000018

第18章 医疗救护基础知识和技能(2)

5.检查瞳孔反应

瞳孔又称瞳仁,位于黑眼球中央。正常时双眼的瞳孔是等大圆形的,遇到强光能迅速缩小,很快又回到原状。用手电筒突然照射一下瞳孔即可观察到瞳孔的反应。当伤员脑部受伤、脑出血、严重药物中毒时,瞳孔可能缩小为针尖大小,也可能扩大到黑眼球边缘,对光线不起反应或反应迟钝。有时因为出现脑水肿或脑疝,使双眼瞳孔一大一小。瞳孔的变化揭示了脑病变的严重性。

当完成现场评估后,再对伤员的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和脊柱、四肢进行检查,看有无开放性损伤、骨折畸形、触痛、肿胀等体征,有助于对伤员的病情判断。

要注意伤员的总体情况,如出现表情淡漠不语、冷汗口渴、呼吸急促、肢体不能活动等情况为病情危重的表现;对外伤伤员还应观察神志不清程度,呼吸次数和强弱,脉搏次数和强弱;注意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如有立即止血。严重的胸腹部损伤,容易引起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三)救护基本步骤

灾害事故现场一般都很混乱,组织指挥特别重要。应快速组成临时现场救护小组,统一指挥,加强灾害事故现场一线救护,这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避免慌乱,尽可能缩短伤后至抢救的时间,强调提高基本治疗技术是做好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的最重要的问题。能善于应用现有的先进科技手段,体现“立体救护、快速反应”的救护原则,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第一目击者及所有救护人员应牢记,现场对垂危伤员抢救的首要目的是“救命”。为此,实施现场救护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1.选择救护体位

⑴对于意识不清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便于复苏操作及评估复苏效果,在可能的情况下,翻转为仰卧位(心肺复苏体位)放在坚硬的平面上,救护人员需要在检查后,进行心肺复苏。

⑵若伤员没有意识但有呼吸和脉搏,为了防止呼吸道被舌后坠或唾液及呕吐物阻塞引致窒息,对伤员应采用侧卧体位(复原卧式位),唾液等容易从口中引流。体位应保持稳定,并易于伤员翻转其他体位;保持利于观察和通畅的气道;超过30分钟,翻转伤员到另一侧。

注意不要随意移动伤员,以免造成伤害,如不要用力拖动、拉起伤员,不要搬动和摇动已确定有头或颈部外伤者等。有颈部外伤者在翻身时,为防止颈椎再次损伤引起截瘫,另一人应保持伤员头颈部与身体同一轴线翻转,做好头颈部的固定。

2.打开气道

伤员呼吸心跳停止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松弛下坠而阻塞呼吸道。采用开放气道的方法,可使阻塞呼吸道的舌根上提,使呼吸道畅通。

用最短的时间,先将伤员衣领口、领带、围巾等解开,带上手套迅速清除伤员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呕吐物等异物,以利于呼吸道畅通。再将气道打开。

3.人工呼吸

(1)判断呼吸

检查呼吸。救护人将伤员气道打开,利用眼看、耳听、皮肤感觉,在5秒内判断伤员有无呼吸。

侧头用耳听伤员口鼻的呼吸声(一听),用眼看胸部或上腹部随呼吸而上下起伏(二看),用面颊感觉呼吸气流(三感觉)。如果胸廓没有起伏,并且没有气体呼出,伤员即不存在呼吸,这一评估过程不超过10秒。

(2)人工呼吸

救护人员检查后判断伤员呼吸停止,应在现场立即给予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口对呼吸面罩等人工呼吸救护措施。

4.胸外挤压

(1)检查循环体征

判断心跳(脉搏)应选大动脉测定脉搏有无搏动。触摸颈动脉,应在5~10秒内较迅速地判断伤员有无心跳。

⑴颈动脉:用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颈中部(甲状软骨)中线,手指从颈中线滑向甲状软骨和胸锁乳凸肌之间的凹陷,稍加力度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⑵肱动脉:肱动脉位于上臂内侧,肘和肩之间,稍加力度检查是否有搏动。

⑶检查颈动脉不可用力压迫,避免刺激颈动脉窦使得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并且不可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以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中提出评估循环体征,包括正常的呼吸、咳嗽、运动,对人工呼吸的反应。

⑷对无反应、无呼吸的伤员提供初始呼吸。

⑸救护人员侧头用耳靠近伤员的口、鼻,看、听、感觉有无呼吸或咳嗽。

⑹快速掌握伤员任何的运动体征。

⑺如果伤员没有呼吸、咳嗽、运动,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挤压。

(2)进行人工循环

救护人员判断伤员已无脉搏搏动,或在危急中不能判明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要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要在现场进行胸外心脏挤压等人工循环,及时救护。

5.紧急止血

救护人员要注意检查伤员有无严重出血的伤口,如有出血,要立即采取止血救护措施,避免因大出血造成休克而死亡。

6.局部检查

对于同一伤员,第一步要处理的是危及生命的全身征状,然后再处理局部。要从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骨盆、四肢各部位进行检查,检查出血的部位和程度、骨折部位和程度、渗血、脏器脱出、皮肤感觉丧失等。

首批进入现场的医护人员应对灾害事故伤员及时做出分类,做好运送前的医疗处置,指定运送,救护人员可协助运送,使伤员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必要的治疗。而且在运送途中要保证对危重伤员进行不间断地抢救。

对危重灾害事故伤员尽快送往医院救治,对某些特殊伤害的伤员应送专科医院。

第二节医疗救护基本技术

对紧急救助员进行的医疗救护技术培训要求简单可行,容易学会,效果行之有效。掌握的急救技术应尽量是徒手操作,不用或少用器械。一般来说,应掌握的知识有:

⑴常见病情、伤势的判断。

⑵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脑复苏技术。

⑶止血技术。

⑷骨折固定技术。

⑸伤口的清理和包扎技术。

⑹搬运伤病员脱险技术。

⑺呼吸的技巧。

⑻各种灾害伤病员的脱险技术。

⑼急救时的催吐、灌肠、注射、给氧、搬运、体位等操作技术和四大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监测。

⑽伤病员的心理治疗。

一、心肺复苏技术

(一)心肺复苏基础知识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长达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最为推崇也是普及最为广泛的急救技术。在紧急救护中没有比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更为紧迫重要的了。心肺复苏就是针对骤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

心脏骤停也是循环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为意外性非预期死亡,也称猝死。事故发生后创伤、触电、溺水、窒息等情况下极易出现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常伴抽搐)、呼吸停止、心音停止及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紫绀明显。按一般规律,心脏停搏15秒意识丧失,停搏30秒呼吸停止,停搏60秒瞳孔散大固定,停搏4分钟糖无氧代谢停止,停搏5分钟脑内能量代谢完全停止,所以缺氧4~6分钟脑神经元可以发生不可恢复的病理改变。

在复苏过程中将死亡诊断分为临床死亡与生物学死亡。前者表现心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瞳孔散大等征象,但呼吸循环中断时间尚未超过脑细胞不可逆损伤极限(一般认为完全缺血缺氧4分钟),但最近研究发现,脑细胞损伤不可逆转常在心跳、呼吸停止6分钟以上。因此,在4~6分钟内,最好是在4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在气道畅通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使带有新鲜氧气的血液到达大脑和其他重要脏器。

(二)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首先判断伤员呼吸、心跳,一旦判定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捶击心前区(胸骨下部)并去除病因,采取步骤1~步骤3进行心肺复苏。

1.开放气道

当确定伤者无颈部创伤时,常采用仰头抬颏法,确保呼吸道畅通及判断有无呼吸。

⑴解开上衣;⑵暴露胸部;⑶松开裤带;⑷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⑸一手插入颈后;⑹向上托起;⑺一手按压前额使头后仰;⑻颈项过伸;⑼用手指去除口咽内异物,有活动假牙应去掉;⑽将耳贴近伤员口鼻,面对胸部;(11)倾听有无呼吸声,观看胸部起伏;(12)确认呼吸停止。

2.口对口人工呼吸

⑴急救者将压前额手的拇指、食指捏闭伤员的鼻孔;⑵另一手托下颌;⑶将伤员口张开;⑷做深呼吸;⑸用口紧贴并包住伤员口部吹气;⑹看伤员胸部升起方为有效;⑺脱离伤员口部;⑻放松捏鼻孔的拇指、食指;⑼看胸廓复原;⑽感到伤员口鼻部有气呼出;(11)连续吹气2次,使伤员肺部充分换气。

3.心脏复苏

心脏复苏的方法是:⑴用一手的掌根按在伤员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⑵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双手手指均应翘起,不能平压在胸壁;⑶双肘关节伸直;⑷利用体重和肩臂力量垂直向下挤压;⑸使胸骨下陷4厘米;⑹略停顿后在原位放松;⑺手掌根不能离开胸壁定位点;⑻连续行15次心脏按压;⑼口对口吹气2次后按压心脏15次。如此反复。

4.检查复苏是否有效

⑴颈动脉出现搏动;⑵瞳孔由大缩小;⑶紫绀减退,自主呼吸恢复;⑷收缩压60毫米汞柱[1](8千帕)以上。

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基础生命支持和进一步生命支持,前者多在现场抢救,后者常在急诊室或重症监护病房抢救,两者紧密衔接。

(三)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注意事项:

⑴人工呼吸一定要在气道开放的情况下进行。

⑵向伤员肺内吹气不能太急太多,仅需胸廓略有隆起即可,吹气量不能过大,以免引起胃扩张。

⑶吹气时间以占一次呼吸周期的1/3为宜。

⑷根据《2007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对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

2.心脏复苏

(1)防止并发症

复苏并发症有急性胃扩张、肋骨或胸骨骨折、肋骨软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损伤、肝破裂、冠状动脉刺破(心腔内注射时)、心包压塞、胃内返流物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等,因此要求判断准确,监测严密,处理及时,操作正规。

(2)心脏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和按压频率

过去认为,按压时间占每一按压和放松周期的1/3,放松占其余的2/3。试验研究证实,当心脏按压及放松时间各占1/2时,心脏射血最多并获最大血液动力学效应。因为每次复苏者中断胸外按压进行人工呼吸后,都需要多次按压才能恢复先前按压所维持的血流,而且许多复苏者按压频率过低。所以,从《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起,以后的“指南”都减少了每次按压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增加了每分钟的按压频率。建议成人胸外按压频率由原来的80~100次/分,改为约100次/分,使推荐按压的效率提高25%;在《2007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中,建议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单次(一般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原来的“指南”中“心脏按压用力要均匀,不可过猛”,2007新“指南”中急救者应被授以“用力按压、快速按压”,以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和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挤压和放松所需时间相等。每次挤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回到正常位置。心脏按压节律、频率不可忽快、忽慢。保持正确的挤压位置。心脏按压时,观察病人反应及面色的改变。心脏复苏操作。

凡是触电、水淹、缺氧、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中毒,都可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常用的有三种:口对口呼吸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实行人工呼吸前应先将患者抬到较温暖的、有新鲜风流动的巷道中,解开衣扣,脱掉鞋袜,取出口、鼻中的堵塞物,检查内外伤的情况后,再确定人工呼吸的方法。

二、创伤人员现场救护技术

创伤是在致伤因素作用下造成的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创伤轻者造成体表损伤,引起疼痛或出血;重者导致功能障碍、致残,甚至死亡。

致伤因素有机械因素,如车祸、塌方等;物理因素,如烧伤、冻伤、电击、射线等;化学因素,如酸、碱、毒气等;生物因素,如毒蛇、昆虫等。

现代创伤以严重创伤、多发伤和同时多人受伤为特点。严重创伤可造成心、脑、肺和脊髓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出血过多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创伤现场救护要求快速、正确、有效。正确的现场救护能挽救伤员生命、防止损伤加重和减轻伤员痛苦。反之,可加重损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以至危及生命。因此,普及创伤现场救护知识和技术十分必要。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除所熟悉的意外单发创伤外,交通伤、机械性创伤、坠落伤有所增多,因此多发伤、复合伤等严重创伤也增多。所以,现代创伤救护技术除了传统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技术外,还应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现场电除颤等心肺复苏技术。传统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运用现代创伤救护理论和更为简便、有效的先进器械提高现场救护的效率和效果。

创伤是在不确定情况下发生的,受伤程度和表现各异。加之现场情况错综复杂,所以救护工作非常重要而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