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米格飞机的传奇:米格风云
17563400000005

第5章 米高扬与格列维奇(2)

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不是光说不练的地方,学生都要用暑假的时间学习飞行。米高扬经常和同一个游泳班上的搭档安德烈 柯切托夫学习飞行。两人一搭档就是几十年。柯切托夫日后成为米格设计局的主要试飞员之一,荣获“苏联英雄”称号。1933年夏,米高扬不仅完善了自己的基本飞行技能,还第一次从空中跳伞。这是跳伞技术的早期,跳伞本身还是很冒险的一件事情。开学后,米高扬还在业余时间自己到莫斯科飞行俱乐部继续学飞行。但米高扬的胃口不仅仅在于飞行,他要在实践中研究飞机的升力、稳定性和机动性。在波-2上放单飞行后,他特别注意比较波-2的实际飞行特性和根据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这个经历使他以后在工作中特别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学生毕业前,都要到工厂实习一段时间。米高扬选择了哈尔科夫飞机厂,在早期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德米特里 格里戈罗维奇的指导下工作。格里戈罗维奇很赏识这个年轻人的见识、能力和干劲,鼓励他走自己的道路。米高扬受到鼓励,回到学校后更起劲了,和另一个同学一起,捣鼓着要自己设计一架飞机。米高扬已经琢磨这个事情好几个月了,但一直要等到毕业设计的经费有着落了才能够真正开干。

毕业设计的经费很局促,米高扬和同学还是信心满满,大张旗鼓地设计他们的第一架飞机。他们对当时流行的“先进设计”不满足,大胆地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和推进式螺旋桨,也就是像船舶上的螺旋桨一样,把飞机往前推着走,而不是通常的螺旋桨在前面拉动飞机。这样可以减少螺旋桨气流和机身不利交互作用带来的阻力。另外,木质的机翼可以折叠,便于停放和运输。这架单座飞机只有敞开的座舱,起飞重量[1] 只有250千克,样机成本12000卢布,大批生产时成本可以降到5000卢布。在设计方案得到教授们的肯定之后,又有3个同学参加了他们的小组,米高扬自然成为小组的领头人。米高扬和同学们的设计获得了莫斯科国防科普组织的奖励,这使年轻人很受鼓舞。在意外淘到一台破旧的25马力[2] 发动机和获得一家家具厂捐赠的木质螺旋桨后,飞机装配起来了,也飞起来了。但在第四次飞行中,本来就在苟延残喘的老爷发动机自我爆炸,飞机栽了下来。幸好高度和速度都不高,飞机迫降成功,飞行员没事,飞机也没有太大的损坏。但这时大家都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没有心思再捣鼓了。米高扬的毕业论文是关于飞翼的,这在20世纪30年代还是十分科幻的东西,教授们对这个题目也是充满了好奇。米高扬对这种只有机翼、没有机身的气动布局的评价不高,认为飞翼相比于常规布局没有太大的优越性。70年后米格设计局的人员在设计和B-2轰炸机酷似的“魟”式飞翼型无人机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修改他们的祖师爷毕业论文的冲动。1937年时,米高扬毕业了。

米高扬特别心仪高性能飞机,要求分配到和战斗机有关的部门,果然如愿以偿地分配到了波利卡波夫的设计局。尼古拉 波利卡波夫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战斗机之王,当时苏联的主要战斗机基本上都是他设计的,包括主力战斗机I-15和I-16。

苏联的设计局和工厂不互相隶属,两者之间仅是业务联系,设计局的设计被空军采纳后,由上级部门统一指派飞机工厂负责生产。如果设计局的设计接连被采纳,那通常就在同一工厂持续生产,形成一种事实上的隶属关系,直到新的设计断档,工厂转产别的设计局的设计。米高扬没有直接分到波利卡波夫的设计部门,而是被安排到莫斯科郊外沃努科沃的第一飞机厂担任交货前的质量检验,沃努科沃今天早已成为莫斯科的市区了。在这个岗位上,米高扬和从设计到生产到物流的所有部门都有广泛的联系,经常与设计和工艺部门的人员讨论技术问题。米高扬对机械和航空具有独特的敏锐,经常提出一些非常到位的建议,很快得到设计人员的器重,设计人员甚至主动去征求这个年轻人的意见。不到一年,连波利卡波夫也听说了这个新来的小伙子,把他调去解决新型的I-153战斗机的航炮振动和发动机过热的老大难问题。米高扬不负众望,几个星期的苦干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接着,米高扬受命调查I-153战斗机试飞中3起事故中的一起。事故调查通常是资深工程师的事,米高扬受此重任非同小可。很快,米高扬在波利卡波夫的设计局里青云直上,升任I-153项目的副总。也是在这里,他遇上了波利卡波夫的副手之一米哈伊尔 格列维奇。

米哈伊尔 格列维奇年长于米高扬12岁,于1893年1月12日出生于库尔斯克地区的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1910年时,格列维奇进入哈尔科夫大学学习数学,但因为卷入学生运动,只读了一年就被开除出大学,并被流放出国。格列维奇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大学继续学业,靠给有钱人家的孩子私人补习维持生计。这是一所13世纪就建立的大学,曾出过文艺复兴诗人彼得拉克,教皇乌尔班五世和本笃十三世在还没有成为教皇前都在这里的神学院当过教授,后者就是臭名昭著的阿维农教皇,和罗马教皇分庭抗礼但最终失败。此后格列维奇到巴黎国家高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del’Aéronautiqueetdel’Espace,1968 年搬迁到图卢兹现址)继续深造,这是法国所谓的高等学院(grandesecoles)之一,是比普通大学更高级的精英学校。1914年格列维奇回俄罗斯探亲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之后的十月革命和内战打断了他的学业,直到1923年,他才从哈尔科夫技术大学航空系毕业。

新生的苏联缺乏航空高级人才,只能从西欧引进一些人才主持新飞机的设计。1928年,格列维奇到引进的法国专家保罗 理查德(Paul Richard)手下工作,参加设计水上起飞的鱼雷攻击机TOM-1。TOM-1计划取消后,保罗 理查德回国,设计团队解散,大家自谋生路。格列维奇总算在Ts AGI找到一份工作,负责设计了苏联第一架旋翼机。这是一种带有无动力旋翼的飞机,用前进的速度换取旋翼作风车般的自转以产生升力,是现代直升机出现之前重要的超短距起落飞机形式。但更多的时候,格列维奇则是饥不择食,农业机械、矿山机械、船舶,什么都设计。1935年时,格列维奇被派到美国商洽引进制造DC-3事宜,两年后回国,加入波利卡波夫的设计局,担任负责新技术预研的副总。

米高扬在就读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期间,曾在哈尔科夫的飞机工厂实习一年。这段在哈尔科夫的共同经历成为米高扬和格列维奇的交集,把他们两人拉到了一起。年轻的米高扬冲劲十足,富有领导才能,善于出主意;年长的格列维奇办事沉稳,经验丰富,长于审视主意。两个人一拍即合,成为好朋友。

注 释

[1]. 如无特殊说明,本书所指重量均为质量。

[2]. 1马力=735.4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