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米格飞机的传奇:米格风云
17563400000004

第4章 米高扬与格列维奇(1)

在苏联还没有自我崩溃的时代,曾经有15个加盟共和国,亚美尼亚是其中不大出名的一个。对于很多人来说,能依稀记得在高加索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就不错了。但在历史上,亚美尼亚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耶路撒冷的老城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前三个分别由犹太教、罗马天主教、伊斯兰教管辖,第四个就是由亚美尼亚东正教管辖。这是亚美尼亚在早期基督教历史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结果。亚美尼亚也出了很多名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勋彪炳的伊万 巴格拉米扬元帅,谱写出激越人心的《马刀曲》的作曲家阿拉姆 哈恰图良,将邱吉尔不屈、愤怒的形象凝固成人们共同记忆的肖像摄影家约瑟夫 卡许,建造 MGM Grand超级酒店并刮起拉斯维加斯巨无霸酒店之风的亿万富翁柯克 科科良,好莱坞著名的歌星、影星雪儿,国际象棋巨星加里 卡斯帕罗夫,F1赛车手阿兰 普罗斯特等,都是亚美尼亚人。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亚美尼亚最著名的儿子无疑是阿尔腾姆 米高扬。阿尔滕姆 米高扬本名阿努沙万 米高扬,阿尔滕姆其实是他的小名,但叫着叫着,大名阿努沙万反而没有人用了。

阿尔滕姆于1905年8月5日出生在现亚美尼亚的萨那欣(Sanahin)的一个木匠家庭,离斯大林的格鲁吉亚老家只有100多千米远。阿尔腾姆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阿尔腾姆自然备受疼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土耳其进行了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种族大清洗,对亚美尼亚人进行了大屠杀,一百多万亚美尼亚人丧生。米高扬的老家离土耳其边境不远,害怕被祸及,搬到山里逃难去了。在山里,小阿尔滕姆第一次看见了飞机。这是一架因为故障而在仅有的空地上迫降的法国制造的法曼双翼飞机。小阿尔滕姆和小伙伴们在飞机上爬上爬下,看得如痴如醉,夜幕降临了都舍不得离开。小阿尔腾姆立志航空的种子就在这时播下了。

阿尔腾姆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哥哥阿纳斯塔斯。阿纳斯塔斯 米高扬是一个神学学生,但他发现对上帝研习得越多,他反而越来越不信上帝。阿纳斯塔斯受到布尔什维克运动的影响,在高加索组织了工人苏维埃,领导工人运动,后作为高加索红军的政委,领导保卫新生的苏维埃的战斗。阿纳斯塔斯 米高扬、谢尔盖 奥尔忠尼启则和尤塞普 杜加斯维利组成了“高加索三人帮”,开创了高加索的共产主义运动。人们对尤塞普 杜加斯维利参加革命后的化名更熟悉,那就是约瑟夫 斯大林。列宁逝世后,阿纳斯塔斯支持斯大林上台。斯大林投桃报李,对阿纳斯塔斯委以重任,主管经贸,官拜部长会议副主席,相当于副总理的职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纳斯塔斯对贝利亚的秘密警察政治极度反感,也险遭斯大林的清算。斯大林死后,阿纳斯塔斯支持赫鲁晓夫,并成为去斯大林化的主要推手之一,是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在推翻赫鲁晓夫的宫廷政变中,阿纳斯塔斯挺身为赫鲁晓夫辩护,但勃列日涅夫因其德高望重而将其留任,并委任为最高苏维埃主席。有了这样一个三朝元老的哥哥,阿尔腾姆自然也受到影响,早早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1年十月革命成功后不久,才16岁的阿尔滕姆在哥哥阿纳斯塔斯的影响下,组建了当地的共青团组织,但阿尔腾姆没有走上职业的革命道路。哥哥作为斯大林的战友,在20世纪20年代初负责北高加索的党务工作,在顿河的罗斯托夫任职。家里子女多,父亲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很多孩子不易,于是阿纳斯塔斯把最小的弟弟接了过来。阿尔滕姆进了一家农机工厂的技校。阿尔腾姆学习极端专注,这个特点在以后的年代愈发显现出来。阿尔腾姆在校时成绩优秀,毕业后直接留厂当车工。

1924年,米高扬到了莫斯科。在斯大林的重工业化浪潮中,莫斯科地区的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米高扬由于出色的车工技艺,很快在有名的“迪纳莫”工厂找到了工作,并在这里入了党。“迪纳莫”是发电机的意思,象征了重工业化的前锋,很多苏联的重要工厂、俱乐部、运动队都以此命名。

由于住宿空间的严重紧缺,米高扬只能在一个厨房的角落里栖身。贫寒的居住条件和辛苦的工作严重损害了米高扬的健康,他很快就染上了肺结核。但米高扬大难不死,在工厂铁哥们的照顾和帮助下,大体恢复了过来,不过留下的病根从此折腾了米高扬一辈子,所以米高扬总是有点病怏怏的样子。米高扬人缘好,这个特点也一直跟了他一辈子,成为他的重要财富。

1928年,米高扬担任党支部书记,但很快就应征入伍当步兵。在短时间基层部队服役后,米高扬被调任到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当兵,和很多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功立业的将星们摩肩接踵。复员后,米高扬重新干起党务工作,学到了很多管理和人事经验,对以后管理设计局有极大的助益。30年代时,苏联处于高度发展时期。由苏联共青团出面,苏联空军赞助了大批有志青年进入理工院校学习,参加空军建设。于是,26岁的米高扬于1931年进入著名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

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是茹科夫斯基一手缔造的,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俄罗斯空军和航空工业的高级人才,至今依然是进入俄罗斯空军和航空工业高层的必经之路,几乎所有的空军将领都是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航空工业界的飞机、机载系统或武器设计局以及主要工厂的总师就更不用说了。但20世纪30年代初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不仅是苏联航空科研和教育的中心,还有点像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学,一半学生来自高中毕业生,另一半是“调干生”,来自部队,有飞行员、陆军军官、机械师等。另一方面,学院的教授中不乏早期航空科研先驱,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还对具体问题有自己的第一手研究心得,不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院派学究。学生们也自己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从火箭飞机到喷气雪橇,彻底实现了百花齐放。这个混合的学习环境对思想活跃和贴近实际很有好处。米高扬的数理基础不好,但他发挥了特别专心致志和不屈不挠的优点,一面补习预科知识,一面咬牙跟上正常课程,很快赶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