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永恒的中国心
17562300000043

第43章 报道篇(35)

“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这句吴老1938年在流亡途中所看电影《悲惨世界》中的台词影响了他的一生。他93年的人生就是不断贡献、无私奉献的一生。对于党,吴老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对于航空事业,吴老更是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一个有突出贡献的人……吴老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学习榜样!

学习吴老的事业观,就是要把自己从事的事业与党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个人的价值在岗位上得到体现;就是要把个人事业追求与从事的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终身的学习观

吴老一辈子淡泊名利,却十分注重学习,从其遗言中的“检讨”、“遗憾”,无不体现出其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种谦虚谨慎、终身学习的理念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

他曾多次说自己的脑力不好,智力平平,无论是在扬州中学还是在西南联大,都不是高材生,但他坚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因此,勤奋好学成了他一生的习惯。

坚持读《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是吴老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习惯,而《中国航空报》上有关集团战略的文章他更是一字不漏地阅读。党和国家的政策走势,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航空工业发展的每一个脚步,都在吴老的心里。吴老对西南联大航空系金希武老师的话:“一定要注意阅读一些科学技术方面有影响的杂志、刊物,随时了解和掌握国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铭记一生,实践了一辈子。他年复一年地读书学习,单单是读书心得笔记就写了20多本。吴老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职工这样做。他要求大家白天生产,晚上坚持学习,学习国外的技术资料,学习外语。在吴老的带领下,当时的黎明厂学习蔚然成风,每天晚饭后办公楼里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学习。正是这种进取精神,帮助我国羸弱的航空动力事业走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历程。

读书学习是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永葆生机的优势所在。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坚持把读书学习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才能从根本上廓清思想迷雾,明辨是非曲直,划清荣辱界限,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如果不注重加强读书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灰尘”就会乘虚而入,小至人格名节丧失,葬送个人前程,大至理想信念动摇,危害党的事业。

学习吴老,就要强化“本领恐慌”意识,发扬“饥渴精神”,坚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以书为师”、“多些书生气,少些烟酒味”,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要在强化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本领、成为行家里手的同时,不断深化理论学习。通过阅读学习《人民日报》、《求是》、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党中央核心媒体的文章和有关书籍,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质朴的真理观

“你们一定要敢说真话,不要怕得罪人。”这是吴老临终前对前来探望他的人的告诫,何尝不是对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殷切期盼?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献身科学事业一定要有坚持真理,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勇气。作为一个航空发动机专家,或许,这是吴老对“文化大革命”假、大、空现象造成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破坏的反思;或许,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推进事业持续发展的体悟;或许,这是对一些人不敢讲真话、人云亦云、怕担风险、怕得罪人现象的担忧;但我更相信,这是他坚持真理、创造成功业绩的经验之谈。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讲真话”均有过精辟论述。陈云同志讲:“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力倡讲真话,拨乱反正,形成共识,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美好春天。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在全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讲真话、讲心里话,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党员干部的必备品质。能否讲真话,关系到一个党是否有活力,一个民族是否有生机,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

但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往往“官话”连篇,讲的都是些无实质性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话、空话、套话。有的党员干部,明哲保身,害怕负责,不敢担当,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意见,“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批评与自我批评”常常异化为“表扬与自我表扬”。读读吴老的遗言,应该感到羞愧!

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多讲促进科学发展的真话、多干强国富民的实事。同时,各级、各单位要健全机制,领导带头营造讲真话、干实事的良好氛围,求真务实,推进科学发展,不愧对吴老的临终期盼!

简单的生活观

“一切从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是吴老遗言的第一句话。吴老一直追求简朴生活,他自己和家人生活一直很节俭,家里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的旧家具,老伴华国老人说:“从1982年搬进这个房间里,家具就没有换过。”“我们一辈子过得都很简单,平平淡淡,有一次,吴大观的衣服破了,女儿说要给他买件新的,他连忙说,没关系,没关系,补一补还能穿。”就是这样两个省吃俭用的老人,不但几十年如一日交出巨额党费,还为“希望工程”捐赠9万多元。吴老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

其实,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崇尚简单生活。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爱因斯坦名声大振,但却依然保持学生时代简朴的生活方式。因躲避法西斯迫害,移居美国后,普林斯顿大学以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请他,他却说:“这么多钱,能否少给一点?3000美元就够了!”对此,有人大惑不解,他坦然应答:“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是给我创造的原动力。”爱因斯坦的遗言是: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搞坟墓、不立纪念碑。

这便是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的简朴生活观。一些以追逐大吃大喝、大讲排场、比名车、住别墅、戴名表、抽名烟的干部,甚至花重金为自己修筑豪华坟墓之流,真该羞得无地自容!简单生活应当对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有启发教育意义。

《菜根谭》云: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广厦千间,夜眠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将多余财产减负一些,把名利看淡一些,让心灵超脱一些。因为简单生活就是美!

认真研读吴老临终遗言、学习践行吴老五“大观”、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一辈子的不懈追求。

从吴大观身上感受“信仰”的力量

2009年08月14日08:42:09稿件来源:新华网江西频道

赣江潮评特约评论员林伟

8月12日上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隆重举行,吴大观生前领导、同事、学生、亲属和事迹报道团记者,分别从不同侧面深情追忆了吴老的先进事迹。

(2009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最让我感动的是,吴大观唯一的女儿吴晓云的讲述,如今也已是满头华发的她,亲切地称父亲为“老头儿”。她说:父亲虽然没有给她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留下的精神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年2月,父亲在最后住院前对母亲说:“我有三句话留给你。”母亲说:“你说吧,我照办。”父亲一字一句地说:“第一,我死后一切从简;第二,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第三,拿出10万元,帮我交最后一次党费。”父亲去世后,母亲遵照父亲的遗愿,将这笔积蓄交给了组织。当中组部的领导把父亲的最后一张“大额党费”收据送到母亲手上时,父亲的心愿实现了,我流泪了,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信仰,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和力量。

我感到,吴大观的感人事迹,犹如一股春风,吹散了当今社会五颜六色的迷雾,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身居庙堂,还是身处草野,精神信仰都能够让人明确生活目标、丰富生活内涵、提升人生价值。尤其是担负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纯粹的信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下我们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不起考验,蜕化变质,跌入了腐败的泥坑。而信仰的迷失,则是他们陷入腐败泥坑的最重要因素。如江苏省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祁崇岳从一名乡干部到正厅级实职干部近30年间,一直廉洁自律,有一次大学同学从外地来看他,在请该同学吃饭后,由于带的钱不够,还是他的同学付的钱。但是,随着退休将至,加之对一些腐败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消除腐败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认为与其一旦江山易手,自己万物皆空,不如权力在握时大捞一把,不枉此生。信仰的迷失导致了经济上的贪婪、生活上的腐化,最终走向毁灭。这样的教训很多,也极其深刻。

记得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他的名著《活出意义来》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只有一项。归根到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质疑。要求你回答存在的意义为何……”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信仰而活着的人,生命会因此而变得壮丽非凡;丧失了信仰,就会丢失人生方向。这在吴大观和祁崇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由此可见,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人超越自我,实现和提升人生价值;它可以让一支军队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它可以让一个民族坚强站立,永不言弃!因此,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以信仰的力量作为支撑,以信仰的力量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险,这样,我们才能像吴老那样,升华我们的理想,升华我们的信念,升华我们的意志,让我们的生命永远放射“信仰”的力量。

“平凡”吴大观因何创造5000万点击率“奇迹”

2009年08月21日16:02:58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俞玮李丹丹)

“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几

十年如一日的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的淡泊、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这样的执著无法‘作秀’,那是一颗航空人永不停止跳动的中国心;这样的赤诚无法‘作秀’,那是一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样的精神无法‘作秀’,那是一个老党员爱党爱国的坚定信仰。”

自从新华网6月30日推出“航空报国心系动力——追记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专题后,短短一个半月时间,网上点击率就超过了2000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央和地方各大网站关于吴大观先进事迹报道的点击率更是突破5000万,网民留言达到3万条。在众多留言中,这条湖北网民“sunny2009”的留言引起了网民的共鸣。

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何以能创造如此高的网上点击率?回望吴大观93年的人生之路,网民发现,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一生只执著于一件事情,那就是为我国的战鹰装上一颗“中国心”,保卫祖国的万里长空。为了这个目标,他用尽全部的生命在寂寞而艰难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点火拓荒。虽然,他播下种子却没能亲手收获果实,付出所有却没有得到骄人的光环,可是,他不在意,亦不后悔。

在各大媒体刚开始报道的几天,一些网民发帖提出他们的疑问:“做出了如此卓越的贡献,为何连院士都不是?”是的,他不是院士,但他是院士的老师!他倾注毕生心血、用一辈子托举起了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臂膀。

正如网民“三学义”在博客中写道:“这个世界不缺少聪明的人,缺少的是有精神的人。吴老就是一个有精神且纯粹的人!他告诉我们只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才能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才能掌握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吴老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矢志不渝的勇气和决心。他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吴大观自小就立志宁做大事,不做大官。他在日记里曾多次提到雨果的名句“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一个人到社会上来,不是要这个、要那个,而是要有所贡献。

网民“铁运车务”看了新华网刊登的吴大观日记摘录后,感慨地说:“古语有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吴老就是三者兼具之人。”网民“片片落叶”则用“上善若水”表达他对吴老的崇敬,“吴老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虽然他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通过新华网展示的照片,我们看到他的生活非常朴素,可见他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用‘上善若水’来评价他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