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7560700000048

第48章 以“时事”为切入点的实践教学在“概论”课中的应用(1)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江大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本科生四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讲授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即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阶段的问题的。因此,理论性强、现实性强是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理论往往枯燥,现实表象与本质又常存在距离,这对讲好这门课程构成很多障碍。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使课本中的理论走进学生的头脑,产生共鸣,一直是任课教师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对此,笔者也努力通过讲授这门课的教学实践,来探索有效提高“概论”课学习实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探索“以时事为切入点实践教学”的缘由

以“时事”为切入点,通过“时事播报、点评———以时事为基础的主题课堂展示———课外社会实践”,是笔者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所努力探索的教学模式。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

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笔者所认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堂上的实践教学,也包括课堂外的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讨论、讲演、辩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真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这些理论,教师的讲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灌输为主要方式。可以说,在传播理论的方式方法中,灌输法占据重要地位。列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发挥灌输法的作用,曾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可以说,理论灌输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却往往因此发展成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将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实际上,列宁所阐述的灌输原则,也是要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启发其思想觉悟为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要想使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完成。因此,实践教学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实际为现实着眼点,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达到使理论入脑入心的目的。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但二者在教育活动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学者们的观点和认识也不尽相同。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从最初的单一主体、客体说,主要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到双主体说,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再到相对主体说,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相对存在的,只有在一定的教育模式中才有可能和必要将二者进行划分,以及后来又提出的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通过这些认识和研究,虽然学者们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是随着对教育实践分析和认识的深入,不难发现,学者们的认识已不再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在看到二者作为一对矛盾存在对立一面的同时,更注意到了二者的统一。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总趋势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即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深入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真正树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观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把学生的能动实践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发挥。教育内容简单化一、教育方法重灌输轻感受,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与现代教育理念及大学生个性的发挥不相适应。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发扬教育民主,努力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但要重视自己怎么教,更要注重学生应怎样学。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3.学习理论要从关注现实做起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理论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才能真正使理论进入学生的头脑。因此,拉进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让学生从关注身边、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入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而且,笔者发现目前在大学生当中普遍着存在对周围世界冷漠、不关心的现象。在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中,经常会发现学生除了关注自己的事情以外,对他人、社会、国家所发生的,他们自认为与己无关的事情,往往缺乏留意和关注。有时想和学生们探讨一下时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往往会从很多学生的眼神或回答中看到他们大多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虽然现在网络和通信设备如此发达,获得新闻的渠道也十分便捷,但是真正利用这些用于关注国家、社会所发生的或重大或微小的事件,却并不普遍。由于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了解和关注有限,加之自己固有的一些主观意识,以致造成很多时候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过于片面,从而很难得出正确的认识。所以,在听取学生对“概论”这门课的认识和看法的时候,就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认为教材的内容与自己看到或感受到的实际很多不相符合,以致在没有上这门课之前就对课程内容产生很多质疑和困惑。因此,以“时事”为切入点,从同学们所能切身感受和关注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在此基础上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激发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笔者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实践路径。基于此,笔者决定在“概论”课的教学中,采取以“时事”为切入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概论”课的教学实效。

二、以时事为切入点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共聊时事,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1.时事播报,关注社会实际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思想意识,笔者在“概论”课教学中加入了“十分钟时事播报”的环节。

由于课堂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120~140人左右的规模,属于大班教学,因此,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有实践教学环节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在学期初笔者要求学生自愿结成小组,每组6~8人,选派一名组长全面负责。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堂参与环节的完成情况,给出平时分数。待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提前一周指定一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时事播报,时间限定在十分钟以内。

最初的设想是让每组播报的同学,用简单的口头播报的方式,将最近一周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或者自己重点关注的事件向其他同学进行播报。但第一次学生的播报就让笔者十分惊讶和赞叹。第一次播报的小组利用了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播报工作,不但精心准备了PPT,而且还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展示。由于当时正值国家召开两会期间,该播报小组以聚焦两会为主题进行了时事播报。小组同学分别扮演人大代表和记者的角色,通过现场采访的形式,提出了许多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包括当时北京一直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奶粉问题引发的严重奶荒以及铁道部政企分开,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成立等热门话题。同学们还通过连线“海外记者”,讲述朝鲜半岛紧张对峙的军事局势、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最新动态等大家重点关注的中国周边局势问题。此外,小组同学还录制了视频,播报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通过同学们对于时事播报的准备和现场表现,可以看到,学生对这种方式还是非常感兴趣和认可的,而且通过准备播报材料,也使得同学们更多地去关注最近国家、社会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真正做一个有心人。

2.时事点评,督促学生思考

由于大班教学,分组较多,加之教学时数所限,无法让每一小组都有机会进行时事播报。所以在后来实施的过程中,在时事播报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时事点评的环节。这项工作由未进行时事播报的小组来完成。加入这一环节之后,每次在安排播报任务时,由一组同学进行播报,一组同学进行点评。进行时事点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方式。为了使点评小组的同学能够更加深入地进行点评,不再是泛泛而谈,笔者要求点评小组提前和播报小组进行联系,以获知播报的时事内容。这样,点评小组的同学便可有的放矢地进一步搜集相关信息和材料,以便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通过学生们对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也是“概论”课程所重点需要讲解的问题,比如通过对两会的关注,学生在点评时提出了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的问题,通过雾霾天气这一现象,学生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中国周边局势的关注,学生提出如何看待和解决中国周边安全,以及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等等。这样,使得原先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鲜活时事,上升为对理论问题的思考,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拉近了现象和理论本质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再面对课本中的理论时不再显得十分生硬和枯燥,为课堂的讲授起到了良好的铺垫和准备作用。

(二)课堂展示,提升理论认识水平

通过时事播报,无论是主动参与或者是被动完成,目的在于首先要让学生建立起关注国家、关怀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意识,进而让这种意识变成一种习惯。但是对于真正使理论进入学生的头脑这个教学目的来说,时事播报只是第一步。通过时事播报和点评,逐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头脑风暴后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对于书本中的理论不再像之前那么排斥,而渐渐会看到他们希望从书本理论的学习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水平,除了教师结合之前学生在时事播报点评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分析阐释以外,在时事播报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主题课堂展示讲演,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想认识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