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论文集1
17560400000034

第34章 基于不同视角的虚拟经济观点综述[1](3)

认为虚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则完全取决了创造者之外整体对其的感受及认同,对于虚拟价值进行度量,可以回归到时空维度上来,即一个相对于物理时空的心理时空。劳动对象化必然以物理学意义上的时空维度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尺度,而生活对象化只能以心理学意义上的时空观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尺度。

4. 虚拟经济的时代特征

一是物质资源与财富的不对称。在实体经济时代,财富一定是和物质资源正相关的,而虚拟经济的时代物质资源并不意味着财富,而头脑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财富生成的关键因素。二是国际贸易中信息流和物流不对称。在虚拟经济时代,欠发达国家一方面把大量的优质商品运到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还要用换来的外汇购买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结果是他们只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满足而已。三是虚拟经济系数的不对称。一般情况下,总是发达国家虚拟经济系数高,而发展中国家虚拟经济系数低。

5.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提出虚拟经济是“皮草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如同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光有“皮”或光有“毛”的经济都不是健康的,只有“皮草经济”才是市场发展的方向。

提出连通器理论,认为实体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两个板块的关系就像是连通在一起的橡皮泥容器和橡皮囊容器,一旦狭义虚拟经济板块失去了人们的信心支撑,使橡皮囊容器萎缩,资金就会大量涌入实体经济板块的橡皮泥容器。由于实体经济板块比虚拟经济板块的反应要迟缓得多,使橡皮泥容器来不及扩大容量,从而造成实体经济板块“钱满为患”(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狭义虚拟经济的停滞必然促使实体经济也停滞,这也就是经济滞胀产生的原因。

6. 政策建议

(1)认为观念转型和制度建设将成为今天政府经营的永恒话题。

(2)提出新的国富秘诀:虚拟经济系数是恩格尔系数的反函数。在虚拟经济时代,新的国富秘诀似乎变为———虚拟经济系数(虚拟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率)是恩格尔系数(人们的收入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率)的反函数。

(3)充分利用新的生产要素:人气、题材。题材和人气越来越成为诸产业经营的对象和主题,也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主题。所谓的“人气”,实际上就是社会上每个人的信心的集合,而且取其共同认可的心理感受部分为一致的标准。

(4)用“看不见的心”指导经济活动。随着“看不见的心”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经济活动的宏观控制显得日益复杂。

四、总结评论

归纳总结以上观点,评论如下:

1. 显而易见,上述三个不同视角的虚拟经济观,在概念界定、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但三种视角的研究,都对各自范围内的经济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对指导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如成思危教授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为促进国家重视金融、发展金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刘骏民教授将整个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看作是价值的而不是物质的,具有相当的开拓性。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主导或重新界定经济规律的作用,并对虚拟经济下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进行了较为精彩的分析和阐述,从而对人们分析和决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信息和网络视角的虚拟经济观,对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为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林左鸣、吴秀生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则突破了将价值、财富定位于劳动的传统观念,认为财富是和谐的生活本身,回到了“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基本命题,这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现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实践上也有重要意义,如企业的产品不但要重视物质性的使用价值,更应重视满足心理需求的新的“附加值”,当前,企业能否发现、诱发、引导、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此外,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从生活价值论出发,提出了完全不同于现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2. 有必要对同时使用“虚拟经济”概念的以上三种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按照学科属性进行重新归类。

(1)基于金融视角的虚拟经济观应该及时整合到金融学之中。国内学者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的概念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虚拟经济”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并强调“虚拟经济”不等于金融,“虚拟经济”有自己的若干特点等。笔者以为在国外,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业界,都一直使用“金融”来描述当前国内学者所称的“虚拟经济”问题,现代金融学完全能够包括“虚拟经济”的研究领域。从长远的角度看,基于金融视角的“虚拟经济”概念应该及早用“金融”代替。

(2)基于信息和网络视角的虚拟经济观应归并到管理学,主要是企业组织理论之中。笔者以为基于信息和网络视角所讨论的虚拟经济实际是指经济的具体运行方式和载体,不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式。该虚拟经济观实际是论述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组织模式创新,且该创新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分工,强调了专业分工中核心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性。

(3)基于心理需求的广义虚拟经济观是对长期忽视的“心理需求”的回归,较好地解释了当前“心理产品”或“产品的心理属性”在经济社会中的日益重要的现象,能解释非生产价值的正当性和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对于解读在今天新的经济时代下大量涌现出来的新财富的性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刚刚产生,一些基本概念、重要论断、逻辑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论证,对该理论能否成为一种经济研究的新范式有待于检验。

注 释

[1]. 此文原载《云梦学刊》2007年第1期,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4.

[2]成思危.《虚拟经济微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2).

[3]刘骏民.《财富的本质属性与虚拟经济》[J].《南开经济研究》, 2002 (04).

[4]石润琴.《浅析虚拟经济中人的行为因素》[J]. 中国经济学科研教育网。

[5]曾康霖.《虚拟经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领域》[J].《当代经济科学》, 2004 (01)

[6]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 2000 (06).

[7]王国刚.《虚拟经济并非虚假经济》[J].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2001年09月04日.

[8]李剑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N].《人民日报》, 2003年02月24日.

[9]徐扬.《正确认识虚拟经济》[J].《中国城市金融》, 2003 (02).

[10]张宝林.《虚拟经济与货币危机》[J].《金融与保险》, 2002 (03).

[11]谢庚.《虚拟资本范畴中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探讨》[J]. 《证券市场导报》, 2006 (01).

[12]肖灼基.《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讨会发言纪要》[J]. 闽发证券, 1999 (12).

[13]赵海宽.《虚拟资本的特点和作用》[N]. 人民日报, 2000-03-09.

[14]张仁德,王昭凤.《虚拟财富与真实财富———与刘骏民教授商榷》[J].《天津社会科学》, 2004 (02).

[15]李宝翼.《虚拟经济和虚拟财富的内涵———与刘骏民等学者商榷》[J].《南开经济研究》, 2005 (02).

[16]巫继学.《社会财富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劳动性》[J]. 人本经济学一自主劳动网, www. wayee. com.

[17]易纲.《金融不是虚拟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 (01).

[18]樊纲,李扬. 《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讨会发言纪要》 [J]. 闽发证券, 1999 (12).

[19]钟伟.《对虚拟经济的一些反思》.《当代经济研究》2001 (05).

[20]刘茂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J]. 刘茂才博客http://www. blogcn. com/us er78/liumaocai.

[21]郭华平.《虚拟经济特征及功能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 (09).

[22]王信东.《论虚拟企业与企业虚拟化经营》[J].《现代财经》, 2003 (09).

[23]晓林,秀生.《看不见的心》[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4]林左鸣,吴秀生.《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3).

[25]林左鸣,吴秀生《从生活价值论解读财富属性》 [J]. 《经济体制改革》20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