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论文集1
17560400000033

第33章 基于不同视角的虚拟经济观点综述[1](2)

7. 此外,谢庚认为[11] ,当经济中越来越多形态的虚拟资本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并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虚拟经济。肖灼基认为[12] ,虚拟资本主要是指证券活动的普遍化和金融资产国际化,它以实物资本为基础,其利润也来源于实物资本。赵海宽认为[13] ,虚拟资本是用于经营获利的价值、是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以此为基础的虚拟经济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我国尚需进一步发展。

(四)质疑虚拟经济的观点

对金融视角虚拟经济观的质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虚拟经济本质特征的不同观点,二是对是否有必要使用虚拟经济概念的不同观点。

1. 对虚拟经济特点的质疑

张仁德、王昭凤认为[14] ,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只有物质性和社会性两大基本属性,它的价值性不可能离开物质性而孤立存在。虚拟财富不是真实财富,它也不能创造财富。虚拟财富的源泉不是它自身,而在实体经济之中。虚拟经济对创造和增加国民财富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只要正确和恰当地发展虚拟经济,就会避免或减少其负面影响,大大推进国民财富的增加。

李宝翼认为[15] ,虚拟经济是以货币和虚拟资本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虚拟财富和物质财富是财富的两个属性,只有物质财富是财富或更应该看重虚拟财富的观点,都是欠妥当的。

巫继学认为[16] ,社会财富是一定经济关系下的物质财富,它的本质内涵是劳动的“原创性”。政治经济学所理解的社会财富,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用的使用价值之劳动产品。

2. 主张用金融学替代虚拟经济的观点

易纲认为[17] ,虽然关于“金融是虚拟经济”的讨论有其合理之处,但不主张使用“虚拟经济”一词来描述金融,更不同意把金融活动及其载体看作是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因为,金融在经济中起到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风险的作用,是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虚拟经济”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负面的价值判断,容易让人联系到“虚幻”、 “泡沫”、“不稳定”等。这种提法给人们的思想所造成的障碍会直接反映到实践中,不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认为金融业本质上就是服务业,在为经济中的各个单位提供这样或那样的服务,帮助它们更有效地安排生产和消费,是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

樊纲、李扬认为[18] ,虚拟资本这个概念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基本已经不用了,用金融资本代替虚拟资本可能更恰当一些。

钟伟认为[19] ,“虚拟资本”这一称谓在西方经济理论中近乎绝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无特别的研究价值。所谓虚拟资本,是由马克思在讨论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时提出来的,而这个概念很快被希法亭扩展为金融资本。

二、基于信息和网络的虚拟经济观

十六大报告英文版对虚拟经济的翻译使用了“virtual econo my”,而“virtual economy”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广泛使用的一个词汇,描述的是现代世界经济活动的“虚拟化”趋势,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例如目前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公司(virtualenterprises),指的就是没有传统企业的生产或销售场地,但和传统企业一样提供商品和劳务。国内不少学者也认为虚拟经济就是与信息和网络相关的经济。

1. 刘茂才认为[20] ,虚拟经济是信息革命引发的一种经济形态,但它本身并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一种经济行为,依靠品牌、商标、信誉、技术、网络发展知识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工业化道路,就是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整合的道路,工业文明创造财富与价值关键的资源是原材料、土地、劳动力、机械,而信息文明创造财富与价值关键的是技能、远见、创造力和想象力。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既相悖又相统一的关系,相悖性在于虚拟经济是不同于实体经济的一个独立的经济形态,统一性在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互动性。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虚拟性间接性,二是交易的时效性和高度流动性,三是不稳定性,四是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认为虚拟企业是虚拟经济的典型代表,虚拟企业产生是缘于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

2. 郭华平认为[21] ,虚拟经济是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所引进的各种经济形态的总称。虚拟经济的特征包括虚拟性、复杂性、高风险性和附生性。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同时又必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包括虚拟资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泛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加工、生产、服务性产业的全部经济活动,网络经济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各项经济活动形成的形态。

3. 王信东认为[22] ,凡是在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经济要素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状况,这种经济活动就属于虚拟经济,与此相对应,两权相统一的经济活动便为实体经济。而虚拟企业或者企业虚拟化经营正是将企业运行功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相分离的经济活动,因此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实体企业自身具备完成其运行过程所需要的全部功能(如设计、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功能),且这些功能的实施(使用)都是建立在自己拥有其所有权的基础上。

4. 曾康霖则认为[5] ,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

三、基于心理需求视角的广义虚拟经济观

林左鸣、吴秀生的合作研究[24] ,运用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知识,提出了一套基于心理需求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

1. 生活价值论[24]

从马克思区分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即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等出发,认为价值还是由社会生活所支配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既是社会劳动所创造的,又是社会生活所赋予的。指出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活价值论,但他在指出劳动对象化引起劳动异化时,提出了生活对象化的以人为本的观点。生活,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即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认为价值的本质既是狭义上的劳动一般,也是广义上的生活一般。生活本身就是财富,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今天经济活动中的反映,这对于解读在今天新的经济时代下大量涌现出来的新财富的性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财富属性、标志及泛化[25]

认为财富的本质是对象化于一定形式上的人类和谐生活的一般性。这样一种凝结,不仅仅表现为物化的,而且表现为非物化的形式。这样一种既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人的和谐生活的对象化作为商品,构成了全新的财富观念。财富特征是:具备使用价值还要具备感受价值(虚拟价值);财富必须是一种权利,让人们具有可寻租和可变现的权利;财富又必须具备能够满足人们保值增值期望的属性,具有资本的本性。

认为当某一种很少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在市场中走向极端,即几乎完全用于满足人们拥有财富的心理需求时,就产生了财富标志。原先作为财富替身的财富标志,在人们的心理上几乎完全演变为财富本身,就是财富标志的泛化。

3. 虚拟经济概念、计量

认为有别于使用价值的价值定义为虚拟价值,而围绕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的经济活动就是虚拟经济。随着全世界都在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世界已经进入虚拟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就是“人本”经济,是立足于价值再造,创造和交换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商品经济,是虚拟价值的价值量大大增加的经济。由于广义虚拟经济把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涵盖在内,所以广义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非物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