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论文集1
17560400000013

第13章 中国新世纪发展战略需要虚拟经济定位[1](2)

而一个国家在寻找题材,打造人气,完成时间寻租的经济链条中,其成功与否到底取决于什么?从历史经验来看,无非是文化容量。有强势资源的国家和地区,没有相当的文化容量,不可能成为强国。有强势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国家和地区,没有征服人心的文化容量,同样也不可能永久保持自己的强势地位。因此,现今世界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最优机制已经转化为,要想获致经济主导权,必须获致虚拟经济的主导权,而要获致虚拟经济主导权,首先要获致制文化权。一个国家,没有充足的强势的文化生产力,不可能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双重效应。一是增加GDP,增加有形财富;二是增加预期,增加无形财富。文化生产力的长远效应在于,它可能不会当下变现,但回报率是很高、很持久的。我们现在需要转变的是,应以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经济基础的眼光来为文化产业重新定位,而不只仅仅把文化领域看成是上层建筑。

另外,运用文化来经营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维转型。比如,品牌就是一种无形财富,它包含了大量的虚拟价值。美誉度就有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成分,也包含虚拟的价值。发达国家的企业中,现在多年来已经成功地运营文化经营的手法,在产品未上市之前,先引导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市场预热和文化推广。这种成功的经营模式,是典型的虚拟经济的经营方式。这还仅仅是在企业层面上,产品层面上,实际上国家层面上也是如此。在世界重大问题上保留话语权,保持自己国家在世界人民心理上的强势地位,从而维护高预期,维护坚挺的股市和汇市,学会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把虚拟经济做大做强,显得尤为重要。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十六大报告中关于虚拟经济的提法,想到了今天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缺乏虚拟经济内容的发展观将是残缺的。

充分运用“时间寻租”,激活生产要素

正因为现代经济活动的动力和运作机制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型,在全新的经济要素———题材、人气、预期、时间寻租中,我们实际上还处于劣势,我们正被发达国家创造的题材和人气导引着,我们的预期被“时间寻租”着,我们在被别人“变现”着,我们实际上支撑着发达国家的股市、汇市以及债市等。因此,现在需要的是学会运用这些全新的经济要素,转变思维框架,提升我们对于别人的预期,把潜藏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生产力发挥出来。

我们现在许多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们,在运用空间分布的资源方面应该说已经积累了许多智慧,但在配置时间长河中的资源方面,还需要向世界虚拟经济强国学习。比如,现在房地产经营的思路正在拓展,有些聪明的地产商已经成功地运用了“time share”(时间享有)的办法,把一些高档的地产项目和度假村分时间地卖掉,这种时间寻租的方法成功地弥补了整体出售时购买力弱的问题,对于地产经营的广度向深度拓展大有裨益。再比如,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之所以久久是个问题,原因在于农业的需求定位、农村的定位还没有瞄准现代人的人心需求,需要叠加高科技、生态、观光、旅游等附加价值。这样的定位需要项目资金作保障,而大部分农民手里除了土地使用权外别无抵押物,无法去银行申请贷款,可否运用时间寻租的办法,加长农民的土地承包期,农民用土地承包的年限向银行抵押。这样一种时间寻租的办法,也许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条思路。

类似的时间寻租法还很多。有些企业里发行企业债券,这实际上就是把未来的资源变现的一种做法。古玩、旅游等产业,实际上是把过去资源激活的一种做法。我们已经进入了生产要素资源的时空全流通时代。实体经济时代打破的是生产要素的空间壁垒,自14、15世纪以来开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一直是靠摆布生产要素的空间布置而推进的,而今“出售预期”已经衍生到生产要素的各个领域,生产要素的时间壁垒已经被一些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打破了,这种壁垒的打破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会调控、配置并调动多大的资源,创造多少财富,是难以预计的。因此,建立广义虚拟经济的思维框架极有必要,这将有助于转型中的中国掌握全新的经济要素,点燃时代的诸多产业,使社会转型别开生面。

走出“滞胀”迷局

人类进入虚拟经济时代以来,一种新的,更令人头痛的经济危机出现了,那就是经济滞胀———经济停滞而通货膨胀。在虚拟经济时代,经济停滞首先反映在股市与虚拟经济的极端形态中,而膨胀的这部分现在多半表现在实体经济领域中最能普遍体现使用价值的基本产品,即各类原材料等。

对经济滞胀,税收、利率、汇率等“看不见的手”似乎都无济于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经济学家惊呼,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经济问题,要寻找非市场经济的办法。于是,行政干预这个中国的拿手好戏,对于经济滞胀,有时还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好办法(当然,不建立起一个健全完善的虚拟经济体系,总是靠行政干预也不是办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此,从虚拟经济为主导的视角来看,实际上并不难理解。在虚拟经济时代,经济财富似乎由两个连通的大容器盛着。其中一个是盛着实体经济的财富的容器,它是由橡皮泥做的,这个容器(假设是橡皮泥碗)或大或小,要由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来控制;另一个是盛着虚拟经济财富的容器,它是由橡皮囊做的,这个容器要撑大,要盛上更多的经济财富,就要靠这个世界的心气来充实,它的大小变化,完全由“看不见的心”所调控。当这个世界一旦出现战争动乱,不管它在哪个角落发生,都要影响整个世界的生活秩序,都要影响人们的信心。世界的信心一泄气,盛虚拟经济财富的这个容器就缩小。这么一来,原来盛在这个橡皮囊容器内的经济财富(货币)就顺着连通管涌入盛着实体经济财富的橡皮泥碗。于是就会出现滞胀,这种滞胀不是因为货币发行量失控,而是由于从虚拟经济板块的财富(货币)突然向实体经济板块转移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在今天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中,虚拟经济,特别是其股市等极端形态,是大脑和中枢神经,实体经济的每个细胞的末梢神经都与之连通。因此虚拟经济一旦萎缩,尽管实体经济板块物价上涨,却并不能刺激产量随价格上扬而增长,甚至会出现很多产品有价无市。结果必然是经济全面停滞,这就是所谓的滞胀。这样的经济病,就像人类所面临的很多新的疾病一样,靠老的药方没辙。因为用无形的手来捏做和调控橡皮泥容器毕竟太慢了,赶不上橡皮囊泄气来得快。从这个意义说,总是想用枪炮把橡皮囊容器捅破,这样的发展道路行不通的。

警惕“拉美化”转型

今天,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转型历史时期。据分析,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时,是一个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口。这样的关口,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顺利通过,很多国家,最后还是落得个成也转型,败也转型。关键的是:中国在由实体经济时代向虚拟经济时代转型中,是走向现代化,还是沦入“拉美化”?

“拉美化”的误区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获得虚拟经济主导权的结果。当主要以举债搞建设的现代化遇到危机时,当遍布拉美国家的外资银行鳞次栉比、商业流通也让位于人时,当本国逐步放弃高技术制造业时,当本国人民热衷于追捧强势国家的股市、汇市、期市时,拉美商人走向世界生产链的末端和边缘,到了虚拟经济门口就徘徊不前,始终没有叩开虚拟经济的大门,这就是拉美国家过不了转型关口的症结之所在。今天,当历史再一次把目光聚焦中国经济时,在中国的广阔土地上又孕育着一次历史性的社会经济转型,在这新一轮转型之中,虚拟经济闯进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挑战,也是重要的机遇,谁都知道,这一次转型的成败,将决定着中国近代10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的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能否实现!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担当这个历史性转型的重任呢?是用实体经济的概念和模式,诸如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其他什么模式?这是中国人面临的最沉重的世纪抉择。

注 释

[1]. 此文原载《亚洲论坛》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