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模拟试车台,是独立自主研制新型先进航空发动机不可缺少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大型试验设备。1980年6月,刘院士从英国参加完成斯贝发动机高空台考核试验回国,与624所的同事们正准备把在英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和试验经验,用于我国自己的高空台建设,却碰上了1981年国民经济大调整,高空台被列为缓建项目。这时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到三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吸引力很大,好多人纷纷要求调走,个别人甚至不辞而别。这时已是高空台试验研究室主任的刘院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但他深知,没有高空台,一个国家要想独立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只是一句空话。他和他的高空台铁杆骨干分子发誓:不搞出中国自己的“争气台”,誓不罢休!他们一边自己组织起“收尾安装队”完成高空台一期工程的安装收尾工作,一边探索研究高空模拟试验技术,主持制定了10多份技术文件和试验规程,将在英国进行国产斯贝发动机高空台考核试验中学到的先进技术和调试经验应用到SB101高空台中,顺利完成了高空台一期工程直接排大气调试,并于1986年完成了涡喷13AⅡ发动机进口流场畸变模拟鉴定试验,不但为我国自行研制的歼8Ⅱ飞机定型做出了贡献,而且使高空台一期工程提前8年投入使用,也为高空台二期工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995年,我们自己的高空台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俄、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此类大型试验设备的国家。高空台投入使用后,已相继完成了30多个机型,80多台份发动机的科研、调试、考核、鉴定、定型试验,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和多个飞机的定型做出了突出贡献。1996年,高空台被国家科委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7年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高空台试验区和零部件试验区的5个加温炉改造过程中,展示了刘院士尊重科学的执着。当时,加温炉已经竣工,但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经调试,炉膛升温需要30多小时才能达到试验所需温度。试验时要提前一天半将加温炉烧起来,所加温的空气要排空,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能源和时间。一位技术人员向刘总介绍一种新的保温隔热材料———硅酸铝纤维,可以提高加温速度、减少能源消耗。刘总调查研究后,决定对加温炉进行改造,可是上级主管人员不同意而且还批评了他。但刘总仍坚持采用新材料,坚定不移地组织施工改造。改造后的加温炉,加温时间缩短到了5~6小时,大大节约了试验经费和能源消耗。如此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是做不到的。
高空台建设、我国第一台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简称中推核心机)、高性能核心机的研制成功,都与“刘大响”这个响亮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自1970年到624所工作至2000年调往北京,在大西南的一个偏僻山沟里为之奋斗了整整30年!
30年的漫长岁月,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能坚持下来吗?看看他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声的:“为了让国产飞机都装上强劲的‘中国心’(国产发动机),我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进入新世纪,已经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大响,又一次站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的高度,与多名院士联名,多次给中央上书,呼吁发展大型飞机。从2004年3月到2007年3月,刘院士作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就大飞机工程问题,先后提交了三个建议和一个议案。终于在2006年3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大型飞机正式列入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16个重大专项工程之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有为之士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刘院士航空报国、心系动力,赤诚执着、矢志不渝的力量源泉。
读《我心飞翔———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回忆录》,我们一方面被刘院士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震撼,一方面又为如今的一些年轻人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而叹息。
由于多种原因,当今的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着对父母长辈缺少礼貌、对同学缺少热情、对班集体缺少关心、对学习缺少动力等责任感差的问题。在大学生中,西方的“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观点被片面宣扬,于是一些人只关注自我,成天迷恋于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一些人追求实惠,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乃至于否认存在着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也就淡化了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在一份对近1000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84.6%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8.4%,而不太明确的占7.0%,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可见,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被严重削弱了。
责任感是有价值取向的。它是与人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是炎黄子孙就必须承担起应尽的一份责任。刘大响院士情系长空、献身国防的优秀事迹无疑为广大学生竖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刘院士等科学家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得到刘院士的接见,一睹刘院士的风采。刘院士那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话语、慈祥的面容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拜读刘院士的大作,我们对刘院士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刘院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一个富有韧劲的人,是一个具有强烈事业责任感的人。
此时,蓝天有战鹰呼啸而过。那呼啸而过的战鹰,正承载着刘院士的梦想飞翔,正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飞翔。我们祝愿她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快!
航空铸丰碑群众树口碑
———刘大响院士在624所
中航工业涡轮院宣传部文广刘书冬
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创建近半个世纪以来,建成了航空发动机大型连续气源高空模拟试验台(简称高空台),在航空发动机研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突破了系列航空动力关键技术,先后完成多项航空动力高新工程研究;自主研制出了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简称中推核心机)、高推重比核心机;取得了系列核心机研制和向型号派生发展的重大成果。从而,形成了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航空动力预研、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研发核心能力。
这些我国航空工业和航空动力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624所今天的核心能力,与“刘大响”这个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自1970年来624所工作到2000年调往北京,为之整整奋斗了30年。
刘大响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杰出专家和该领域首位工程院院士,为624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高空台缓建时期,他锲而不舍、坚持不懈;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睿智决策、集智攻关,为高空台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高空台的建成,使我国有了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设备手段;同时奠定了624所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整机试验鉴定基地的地位。他是624所科研的领军者。他身先士卒、率领团队攻坚,取得了航空发动机预研和核心机研制的丰硕成果,使我国步入了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道路;同时也为624所赢得了航空动力预研中心的占位,并为624所航空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技术。
一、历艰奋进建设亚洲第一个高空台
1970年10月,606所第7研究室全部人员调入624所,刘大响与爱人和3个孩子举家从沈阳来到四川江油。时年他33岁,风华正茂,做事干练,踌躇满志。自此,他开始在这崇山峻岭中从事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建设和航空科研工作。
1974年初,刘大响进入624所第11研究室工作,这是一个专门承担高空台建设设计的技术室。1974—1981年,他先后担任室副主任、主任,一方面从事具体设计工作,同时担负起了高空台设计的组织工作。
那时,作为三线单位的624所,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他的家和办公室都在一栋“干打垒”楼房里,上层办公、下层住家。他和其他有家属的职工一样,领着一家人上山拣柴,自己做饭。条件虽然艰苦,他和同事们的工作激情却很高。人们常见他快速摇转手摇计算器、手拉计算尺算出一组组数据;与别的技术人员合作,把两米长的钢板尺弯曲过来,在图纸上画出一条条大曲线。他和同事们用最简陋的工具,描绘着高空台的壮丽蓝图!
1980年,高空台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由于国民经济调整,高空台二期工程被列为缓建项目。缓建的那三年,经费锐减、人心浮动,那是一段极其困难的日子。不少人感到事业无着落、前途渺茫。加之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发展很快,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大,社会上流行“孔雀东南飞”,一些人离开了。他也有过困惑,压力很大。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击倒。在每年仅有国家下拨的数十万元设备维护费的情况下,他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一边组织实施高空台一期工程收尾工作,一边探索研究高空模拟试验技术,主持制定了10多份技术文件和试验规程,完成了高空台一期工程直接排大气调试。同时,未雨绸缪为高空台二期工程上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为稳定军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来高空台的管理、使用奠定了技术和人才基础。
1984年高空台二期启动。高空台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是高空台系统设备建设中的一大难点和关键。本来,他率中方人员与美国一家公司几经洽谈,基本谈妥了成套引进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事项,双方签订了合同;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制裁中国,美方公司单方中止合同,成套引进已不可能。消息传来,他立即做出“总体自行设计、硬件分散采购、软件自主开发、系统现场联调”的应对决策。同时,他带领大家自主创新、开展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总体设计,成功开发出了系统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窗处理、发动机试验数据处理等软件。1993年底,高空台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完成安装和联合调试。专家评审认为,该系统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高空台试验区和零部件试验区的5个加温炉改造过程,展示了他尊重科学的执着。当时,加温炉已经竣工,但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经调试,炉膛升温的时间需要30多个小时,才能达到试验所需的温度,所耗费的能源、时间和人力很大。一位技术人员向他介绍一种新出现的保温材料,可以提高加温速度、减少能源消耗。他通过调查后,决定对加温炉进行改造,但上级主管人员不同意,认为“没有使用就要改造,这是不可行的”。他坚持采用新材料实施改造。改造后的加温炉,加温时间缩短到了五六个小时。后来,曾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赞扬说:“这个事做得好,科学就是要讲实事求是。”
1985—1994年,在他的主持下,用涡喷7发动机先后完成了高空台直排大气和全流程总体性能联合调试,标志着我国自行建造的高空台全飞行包线范围内总体性能调试顺利完成,具备了中国高空台与俄罗斯高空台进行对比标定的条件。高空台对比标定,就是用同一台发动机分别在不同的高空台上进行试验,换言之就是交叉校准,这是国际上通常的做法。1995年通过中俄高空台的比对试验表明,中国高空台试验测试精度达到或部分超过了国际上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其试验数据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1995年12月,高空台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至此,从1965年开始设计、历时30年建设,占地面积26.6公顷,由气源、加温、降温、控制等500多台(套)的各种系统设备组成,总装机功率20余万千瓦的高空台宣告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英、俄、法之后,第五个拥有这类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发设备系统和技术手段的国家。
高空台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各种先进军、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制,都是通过高空台试验之后“飞”上天空的。高空台投入使用后,相继完成了30多个机型80多台份发动机的科研、调试、考核、鉴定、定型试验。
1996年,高空台被国家科委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次年,高空台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刘大响和院长焦天佑在两年中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获奖单位代表出席颁奖大会,并受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和624所人的荣耀!同时,也是对刘大响及其建设团队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