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资料:在一般年份,全国受灾人口约2亿,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因突发事件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人数超过2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元。除自然灾害外,我国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制约因素。
在抗灾救援及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措施中,航空手段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限制少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世界许多国家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最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我国目前虽有一定的航空救援能力,但与灾害频发的国情不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不相适应。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增强抗灾救援和应急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已刻不容缓。
2008年12月15日,在中国航空学会召开的第九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上,就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如何建立“中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刘高倬(注4)理事长提议下,决定开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加强航空装备发展”的科技咨询项目,原则通过了工作方案。因为我是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咨询委员会主任,受常务理事会和刘高倬理事长的委托,成立了以我为组长、张聚恩秘书长为副组长的研究工作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调研,掌握和积累了较丰富的信息,经深入讨论,理清了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应就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一事编写一份向中央领导的建议书。在张聚恩秘书长和吴松副秘书长全力支持下,经过先后4次集体讨论,我们形成了征求意见稿(第五稿)。为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我们将此稿分送给部分相关院士,还向有关部门领导呈送了征求意见函,得到各方的一致赞同和热情支持,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2009年2月25日,中国航空学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持召开了“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建设高层论坛”,就如何提高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和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会议由中国航空学会刘高倬理事长和我共同主持,邀请冯培德院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吕薇部长和天津中国民航大学吴桐水校长等在会上作主旨报告,来自全国各界的11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气氛十分热烈。对建议书第五稿又做了较大的修改。
会议一致认为,尽快建设“军民融合、平灾结合”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应对国际金融风暴、拉动内需、标本兼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安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紧向前推进!
4月上旬,由顾诵芬、师昌绪、庄逢甘、刘大响、钟群鹏等27位院士共同署名,向中央领导呈送了“咨询建议书”。主要提出两点建议:
(1)请国务院应急办或国家发改委主持,组织有关部门制订“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并设立“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发展”和“航空应急救援保障条件建设”两个专项,列入当前拉动内需、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财政规划。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系统工程,是国家应急救援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四类突发事件的处置与救援,涉及预测、监测、监控、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军队、地方、专业救援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资源与能力,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规划,以国家意志推动并组织实施,走出一条军民结合、平灾结合、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路子。
在条件成熟时,要尽快建立常设的国家航空抗灾救援管理机构,组建专门的航空抗灾救援队伍。
规划应确立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和当前急需项目。目前,应尽快开展以下两个专项的论证与立项:一是“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发展专项”。主要包括:加快直升
机、运输类飞机及多用途通航飞机的发展;促进无人机、浮空器和卫星等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解决其动力、机载设备和救援装备的配套与自主保障问题;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制造领域;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主管部门优先采购国产航空应急救援装备。
二是“航空应急救援保障条件建设专项”。主要包括:机场网络、通信网络、航空维修、气象服务、后勤支持、飞行员培训等内容。应尽快确定和实施航空救援场点总体布局规划,逐步构建完善的航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2)请国家空管委主持,组织军地有关方面着手制订“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工作计划”,组织好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工作。
空域和土地、海洋一样,都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低空空域不开放已成为制约我国航空事业特别是通航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阻碍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的关键。建议尽快制订“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及实施时间表。抓好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工作,探索我国空域管理改革的路径。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应急救援和通航产业需要的现代化空管系统。
接到这份咨询建议书之后,2009年4月13—14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和李克强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很快就做了重要批示,指示有关部门就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规划和部署”,充分表明中央领导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010年4月20日,总参谋部应急办主任田义祥在中央电视台介绍,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将建成8支共5万人的国家级专业应急救援部队,按要求2010年底将全部形成应急救援能力;201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布《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到2015年,在长春、广州、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成都等地试点逐步开放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这意味着低空空域的开放有望正式破冰;其他一些专项工程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会有所安排和考虑。这些都再一次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对关系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是何等的重视和关心!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在与各种艰难险阻的不懈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参与新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论证工作
2011年2月17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元宵节,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元宵节团拜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91岁高龄的航空材料专家师昌绪先生坐在同一桌。交谈中,胡总书记向师昌绪院士提出一个问题———我国的新飞机上天了,发动机为什么上不去啊?原因究竟在哪里?您能不能组织专家研究一下?
次日清晨,还不到7点钟,师老就给我家打来电话,简要地讲了胡总书记同他谈话的主要内容和对航空发动机的高度关注,并嘱咐我做些考虑和准备,之后与他面谈。2月23日,我与中国科学院徐建中院士如约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师老办公室,三人开了一个小会,主要就如何落实胡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交换了看法。考虑到两院咨询研究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我建议师老以他个人名义先给胡总书记写一封信,表明两院将组织院士和专家就总书记所关心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咨询研究工作,师老表示同意,并要我代拟起草,我将事先准备好的草稿呈交给他,师老逐字逐句修改之后,当即拿出笔墨公公正正地亲笔书写着这封信的全文。以91岁的高龄,师老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令我深受感动,肃然起敬!
胡锦涛总书记收到师老来信后立即批转刘延东国务委员,并指示对师老等院士组织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论证工作给予支持。
2月27日,国务委员刘延东批转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教育部领导,要求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认真领会总书记批示精神,周密规划、整合力量、群力攻关、早出成果。对师老等院士的论证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根据以上批示精神,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迅速批准成立了“联合咨询研究组”,由师昌绪任组长,刘大响、徐建中任副组长,开始咨询研究工作,共计有64位院士和63位专家参与了该项咨询研究。
3月21—22日,两院联合咨询研究组召开了启动部署大会,首先听取了有关部委机关的汇报。4月初,咨询研究组决定分为4个小组,对全国各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和大专院校进行为期两周的现场调查研究。然后分成两个小组开展论证工作,分别撰写报告,计划于6月底以前向中央呈交咨询项目研究报告。
在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背景下,两院咨询论证研究工作加紧进行,经过10余次小会、中会研讨和3次全体大会讨论及修改,形成了上报稿。2011年6月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名向中央呈送了重大科技项目咨询研究报告,共提出了六条建议。
根据中央领导对两院咨询研究报告的批示精神,6月29日,国家科技部正式给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增设新专项有关情况的报告。对此,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同意将新项目增设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提请2011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审议,并要求做好启动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论证工作。
11月中旬,国务院主管领导召集相关部委领导开会,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听取科技部、工信部的汇报,就开展新专项实施方案论证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
2012年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张彦仲院士为主任的论证委员会(由36名专家组成),对新专项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我有幸作为论证委员会成员之一参与其中的工作。
2012年1月16日,新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论证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科技部万钢部长宣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论证委员会成员名单,工信部苗圩部长宣读了论证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张彦仲主任介绍了论证工作的具体安排,国务委员刘延东代表国务院做了重要讲话,对论证工作提出了3点指导意见和7项具体要求。
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举全国之力,新的重大科技专项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人民的和平幸福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1.叶金福:祖籍上海市,1947年2月出生于江西。1970年8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导弹系弹道导弹总体设计专业。1970年8月—1991年5月在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工作,历任车间副主任、生产处处长、公司副总经理。1991年5月调任航空发动机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航空工业总公司综合计划局副局长、资产经营管理局局长。1998年8月—2001年3月任国防科工委系统三司司长。2001年,调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2.王欣:1956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西安交通大学毕业。200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曾任航空工业总公司发动机局涡轮发动机处处长;国防科工委历任处长、副司长;国防科工局系统四司司长,军事配套与监管司司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3.石秀诗:1942年7月出生于河南商丘。1964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硅酸盐工艺系玻璃陶瓷工艺专业。1964—1980年在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工作,曾任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1月—1986年6月在国家经济委员会重工业局任建材处工程师、副处长。1986年6月—1988年5月任国务院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副处长、处长。1988年5月—1996年8月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副局长、局长。1996年8月—2000年12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2000年12月以后,任贵州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2006年6月—2009年10月,任第十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4.刘高倬:祖籍江西南城县,1943年1月10日出生于江西省南丰县。1961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学习。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至青海西宁国营874分厂工作。1970年调入昆明国营5092厂。1973年9月调入江西景德镇昌河飞机厂,先后担任设计室主任、设计所所长、副总工程师。1984年调任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所长。1990年6月调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直升机总公司总经理,后任航空航天工业部民机系统工程司司长。1993年6月,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助理。1994年7月,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999年7月,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