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17559400000032

第32章 对俄科技合作(3)

1993年9月经上级批准,由我担任团长,组成由624所、611所、南航、空八所等8人的团组(成员有叶培梁、常淑青、蓝殿卿、杨义庭、汤国才、梁永华和汪飞霞),前往俄罗斯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联盟设计局、克里莫夫设计局进行考察,使我们全面了解到俄罗斯有关发动机稳定性评定方面的总体框架、畸变评定方法和试验方法,再次表明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内容是适宜的。

这次考察后,我们与俄CIAM签订了两项合同:一是结合俄罗斯的评定标准,双方共同编写新的评定方法,包括压力畸变、温度畸变及其组合畸变,并引进了相关的计算分析软件;二是双方共同设计并在624所建立温度畸变发生器。这两项合作都获得了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烧氢燃料的先进温度畸变发生器的国家。而我们新编写的《航空涡轮喷气和涡轮风扇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评定指南》(GJB/Z211—2002)和《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稳定性设计与评定指南》(GJB/Z224—2005),采用综合畸变指数W值和插板试验方法,将稳态和动态畸变综合考虑进去,既吸收了俄标的实用性,又吸收美标的理论性,并将我国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融合进去,使其更加先进、完善和实用,得到了各界的好评和广泛的应用。

荣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2002年6月,俄罗斯授予我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对这个学位,原来我一点儿也不了解,他们没有向我做过任何透露。后来CIAM姆尼拉卡扬教授第一个告诉我,是俄罗斯科学院动力能源与力学学部推荐的。法沃尔斯基院士在学部会议上将我的情况做了介绍,结果全体一致通过。

俄罗斯科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是俄罗斯科学界一个最高荣誉学位。有一则报道是这样讲的:

俄罗斯科学院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科学殿堂和学术机构之一,其荣誉博士学位是俄罗斯最高学术荣誉学位,特别授予与俄罗斯长期合作并成效卓越的外籍学者。在这之前,获得过这一荣誉学位的共有80多位,但大多数都是西方学者;我国仅有三位人文科学、经济学学者获得过此项称号。刘大响是我国自然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这个学位的授予仪式,选择在我奋斗了30年之久的624所隆重举行。俄罗斯有8位专家参加、624所有100余人出席。

俄罗斯科学院动力能源与力学学部主任法沃尔斯基院士代表俄罗斯科学院授予刘大响院士荣誉博士学位证书,并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刘大响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国高空台建设,并取得了成功。没有高空台就谈不上发动机研制和试验研究。同时,最主要的一点,他主持和领导了新型先进航空发动机研究工作,为中国探索出一条研制新型先进发动机的道路。通过这些工作,他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富有创造力的、年轻的科技队伍。刘大响院士的积极努力,使中国设计新型先进航空发动机成为可能,他无愧于这个称号。俄罗斯科学院动力能源与力学学部全部24名学部委员和40名院士,在得知刘大响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为发展中国航空动力做出的重大贡献后,一致同意授予刘大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俄罗斯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巴尔菲诺夫副院长代表CIAM在会上致贺词。他讲道:

“在俄罗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刘大响院士推动了俄、中双方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合作,成功地将俄罗斯航空发动机专家半个多世纪所积累的经验,融入到中国年轻的航空发动机专家的血液中。在他的周围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航空发动机科研队伍,这是他的一个充满睿智、富有长远战略思维的举措,必将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在会上致了答谢词:

我非常荣幸获得了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俄罗斯科学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殿堂之一,它拥有众多国际最优秀的知名学者和科学家,他们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公认的卓越贡献。在座的法沃尔斯基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法沃尔斯基院士先后主持设计了多种航空发动机,对世界和俄罗斯的航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他还负责俄罗斯燃气轮机等能源设备的研发工作,是俄罗斯科学院能源、机械制造、力学及控制学部的负责人。在俄罗斯科学院决定授予我荣誉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法沃尔斯基院士做了很多努力,CIAM的各位领导给予了热情支持。最近,我先后收到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奥西波夫院士签发的俄罗斯科学院决议的传真、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秘书长科斯秋克院士致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和中航一集团科技委王昂主任的信,也收到了法沃尔斯基院士、斯基宾院长、巴尔菲诺夫副院长、姆尼拉卡扬教授的祝贺传真,借此机会我再次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众所周知,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是一个十分崇高的学术称号,我能获得这一称号,心情是十分高兴和激动的。但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及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荣誉,是中俄两国航空动力界卓有成效合作的结晶,是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我将非常珍惜和爱护这一崇高的学术称号。

近50个春秋,为了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我先后在606所、624所两地与千百名同事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摸爬滚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离退休,可喜的是许多年轻朋友正在茁壮成长,很多人已成长为各级科技骨干,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将在21世纪挑起振兴祖国航空动力事业的重任。与这个群体的贡献相比,我个人的微薄努力只是沧海一粟,我的每一个荣誉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勤汗水,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举行这一隆重仪式的主要原因。借此机会我也要再次衷心感谢关心和支持过我的所有的老师、领导和同事们!

为了推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和俄罗斯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的合作,1989年底,在苏联刚刚对外开放之际,我就率领第一个发动机代表团访问了CIAM,开启了GTE与CIAM两院之间的历史性合作,此后我有幸18次访问俄罗斯,和许多同事都从中得到了很多教益,学到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结识了包括在座各位专家在内的许多俄罗斯朋友,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0年来我们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双方都是有益的,对双方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这是一种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双赢合作。现在,我的工作岗位有所变动,但我们之间的友谊是永恒的。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将继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进双方合作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最后,祝愿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代相传、万古长青!祝GTE与CIAM的合作不断深入和发展。祝各位专家和朋友身体健康,为世界航空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在担任624所总工程师期间,我的确特别重视对俄科技合作。我认为整个对俄合作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我们能够把最需要的先进技术学到手,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来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制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来培养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他们将是我国未来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顶梁柱。

在这个隆重的仪式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原副总经理石川同志代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领导,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顾国彪院士代表徐匡迪院长、常平秘书长和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焦天佑所长代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李其汉教授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致了热情洋溢的祝贺词。我对他们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谢。

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曾经说过:“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指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很显然,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没有希望。那么,创新靠什么?当然要靠人才,特别是要靠千千万万年轻的高科技人才。

航空发动机是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之一。发动机技术和产品已经被少数航空发达国家高度垄断和严密封锁,尤其是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即使花大钱也是买不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国内,贯彻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原则,才能不断实现航空动力的更新换代和自主保障。

但是,自主创新不等于“闭关锁国”,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可以提高起点,少走弯路,达到减少风险、缩短周期、节约经费的目的。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国家大飞机论证专家委员会上所指出的:“我们的自主创新,完全可以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来进行,完全可以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服务。关起门来一切从头开始摸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真正成功。”

通过近20年的对俄合作,我深切地感受到,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我国624所的SB101高空台与俄罗斯Ц-4Н高空舱进行了对比标定试验,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达到了很高的试验精度,从而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顺利地通过了国家验收,接着就完成十几台发动机的高空模拟试验任务,大大地促进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如果完全靠自己从头开始摸索,恐怕只能事倍功半,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费。

注释:

吕激:1939年5月生,江苏常熟人。1961年西北工业大学毕业。1961—1970年沈阳606所任技术员。1991年8月—2000年4月在624所,历任高推预研办公室主任、科技处处长、副总师、副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