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在各省区市党委政研室主任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
企事业单位公文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没有调查,拟稿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脱离实际的拟稿,必然导致公文失实,贻害工作。
调查就是对某一情况进行了解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到现场实地勘察、找知情人询问以及采取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获取材料的方法。
调查的形式主要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普遍调查是指按照公文主旨要求,针对拟稿内容范围对某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对相关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如企业清产核资普查,人员素质普查等。这种调查形式,全面、准确,但如果范围过大,就特别耗时耗力耗财,所以,很少在实际工作中采用。
典型调查是根据拟稿典型事例的需要,选择同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成功的关键在于典型的选择是否准确。
抽样调查是在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出其中的个别样本对公文主题进行调查,再以此推断调查对象对公文观点的总体认知。为了避免因偏见而导致选择的失误,还可采用抽取若干样本的方式来选择调查对象,以排除调查对象的主观愿望。
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的内容、对象、时间和条件而异,一般有以下方法。
一是召开座谈会,走访知情人。座谈会要有不同人群的代表,人数也要适当,过多难以把问题谈深谈透;过少则不能全面了解。
座谈会始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走访知情人要做到礼贤下士,让座谈者和被访者讲真话、道实情、吐真言。
二是事先设计好问卷,提出问题要求,请参与调查的对象以口头或书面回答。一般不要求答卷者署名,以保证能够说真话。
问卷调查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对问题的设计。
三是通过数据统计和数量分析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必然趋势和相互联系及存在的问题。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按类型和等级分成不同的典型模型,以确定事物的关系、划分和说明性质。这是公文拟稿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调查和收集材料的方法。
2.阅读收集法
就是通过阅读书籍资料和网络媒体来收集公文拟稿材料。
一是阅读书籍资料。我国知识分子历来看重“积学以储宝”,提倡“读书破万卷”,主张“学富五车”。阅读面越宽,拟稿人的视野就越开阔,文化的积淀就越丰厚,材料就越充实,拟稿就会“厚积薄发“,创见迭出。
阅读要紧密围绕文稿主旨,以公文拟稿需要为目标范围进行阅读。
阅读材料的方法主要是速读和精读。速读,就是全面快速地阅读材料,对材料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重在感受材料信息的密集度,而不太注意对材料的理解。
为了迅速了解公文拟稿的背景、现状、趋势、前景等情况,拟稿人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浩如烟海的材料进行广泛而全面地快速阅读,通过浏览、翻阅、跳跃等方式,初步掌握阅读材料的文件名、字号、书名、目录、序言、摘要、标题、重要内容以及主题句、关键词等,获得对公文材料的大概了解和整体感受,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把握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精读,就是对重要的书籍资料进行仔细认真的体会,重在深刻理解和领会。精读首先要用心地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深入细致的钻研,通过反复咀嚼、消化、分析、比较,获得对材料内在联系的认识;然后再对材料的观点深入思考,挖掘内涵,获得新的认识。通过精读经典书籍、典型材料,可以积淀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对材料结构、方法的研究,可以形成自己的拟稿风格。
在书籍资料阅读过程中,不论是速读还是精读,都要随时剪存、复印或抄录相关材料,记载读书感想和体会。
二是网络媒体阅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办公自动化、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为公文拟稿提供了巨大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媒体阅读获取公文拟稿材料已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网络媒体阅读收集材料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通过局域网阅读,就是在本单位本系统建立的网络上进行检索阅读,局域网每天都会生成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公文拟稿人获取资料的有效途径。比如,某研究院OA网设有科研动态、人力资源、财务审计、质量安全、经营管理、党建工作、廉政在线、航空科技、业务跟踪、文书档案等栏目,只要点击其中任何一个栏目就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材料。
通过互联网阅读。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阅读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料。互联网站十分庞大复杂,鱼目混珠,良莠不分。检索阅读一定要选择国际国内信誉程度高的网站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网站,如人民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信息、金航等网站。通过这些栏目可以收集到最有价值的、最权威的文章和最系统的数据资料。
3.观察收集法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用身体去体验。鲁迅先生曾把观察能力视为文学创作的基本能力,他在《给董永舒》信中说:“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观察收集材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体验过程。
观察的方法主要有总体观察、细节观察、比较观察和过程观察。总体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进行观察;细节观察是对事物的某一局部和细节进行观察;比较观察是有意识地将同类事物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或者将异类事物进行异中求同的比较观察;过程观察是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研究中,必要时可以采用现代视听手段,如录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工具,协助观察。
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观察时,可按照拟稿人所处的情景特点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两种。自然观察是在完全自然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一般不知道自己正处于被观察之中。例如,要了解某工程师取得科研成果的动机,可以观察他在上班、娱乐、生活、家庭等各种场合下的行为。
控制观察则是在限定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可能不了解,也可能了解自己正处于被观察的地位。例如,为了解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观察者需要系统地观察工程师的研制演示。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的体验活动。观察的对象、目的、质量都受观察者的意识控制。在观察的同时,拟稿人要对体验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综合、归类,确认各种信息的价值。
通过观察现象、记录变化、积累数据、总结规律获得拟稿材料。
观察的能力人人都有,但是,要想获得高质量的观察结果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观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入过程。
不管是何种观察,都不会满足于对事物外部形态的感知,都期望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通过现状认识发展规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种感觉避免了人为刻意做作和掩饰的弊病,所获取的信息材料较为客观可靠。但是,亲历的、目睹的未必就是事实的本质,人们往往会被表象、假象所迷惑、误导,好大喜功恐怕是人类的通病,即使匿名问卷调查,也不能排除材料被调查者主观修饰过。因此,观察必须实事求是。
观察的内容、时间、地点要根据公文主题随机选定,防止先入为主、主观武断和固执己见。到实地观察应隐蔽,不要对现场产生影响,要尽量在观察对象没有察觉、保持常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以免产生假象。
对观察的事物要细致思考,追本穷源,以求获得准确而真实的信息材料。
周密的计划是观察成功的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做好知识准备的前提下,应精心设计观察方案,仔细考虑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保证观察按计划实施。
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大局,而且要洞察秋毫,认真对待观察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观察结束后要及时总结整理记录、分析结果、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第三节 材料整理
收集到的材料大都处于凌乱分散的状态,整理材料就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通过鉴别验证、比较分类、综合统计等一系列步骤,把原来分散的、零乱的、不系统的材料,整理成比较完整的、有序的系统材料,成为能说明观点,表达公文主旨的有用材料。
一、整理材料的要求
材料整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材料整理实际上就是一种研究性的阅读,阅读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材料分类整理,而是伴随着思考,有思考必然会有感受和体会。因此,记录感受和体会是做好整理材料最起码的要求。
在整理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需要记录的材料内容很多,如果不加以选择的记录,必然会失去整理材料的意义。
记录材料主要是运用笔录或办公自动化设备,采取复印、网上下载等手段,通过摘录、摘要、索引、提纲、札记等方式整理材料。
摘录就是直接摘抄材料的论点、事例、数据等;摘录必须准确完整,包括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无误。
摘要就是对原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摘抄。摘要一定要抓住材料原文的要点、重点进行准确的简要的概述摘抄。摘要必须符合原意,不能断章取义。
摘录和摘要都要对原材料进行原封不动的忠实记录,不允许夹杂个人的思想和观点,随便改变原材料的原意。
索引记录是指对材料出处的标注。索引不记录材料的内容,但是,索引的要素必须详细、准确、完整。如果是著作,则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如果是报纸,则要注明作者、篇名、版次、报纸名称、发行年月日;如果是杂志,则要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称、卷(期)号、页码;如果是文件,则要注明标题、发文字号、发文机关、发文年月日、主题词等,以便为今后查阅材料提供方便。
提纲记录是指对材料采取列题式的记录。提纲记录一定要严格遵循原材料的思路和结构安排,不能颠倒逻辑关系,要完整记录材料的大小标题、主要观点、精彩论段等内容。
整理重要材料,不妨详细记录原材料的思路、结构、内容、层意、段落,以及段首句。
札记是指在整理材料过程中的阅读笔记。在整理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思想共鸣,生发出许多启示和感想。这些启示和感想往往瞬息即逝,过后难觅其踪。如果能及时捕捉思想灵感,记录整理阅读材料时的感想、体会和启示,就可以整理出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材料。
整理记录材料,首先要有心灵共鸣,在产生心灵共鸣的材料中,记录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对立矛盾中形成,还要特别注意记录可供对照、比较的材料。引起心灵共鸣的材料有利于创造新观点,对照和比较性材料则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启发思路。
二、整理材料的步骤
整理材料的步骤主要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鉴别验证、补充完善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综合。是指对分类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公文主题思想的理论高度,是分析综合材料的结果。收集来的材料大多数是凭直感,材料的理论性往往会被忽略,如果“不加以考察”,实际的材料就不可能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分析就是对材料最本质的认识,通过分析发现尚未发现的价值;综合就是把特征相同的认识进行演绎归纳上升为理论观点。通过分析综合提炼出有价值的、条理化、系统化的材料。
第二步,比较分类。有比较就有分类。比较分类就是通过对照材料的异同程度,根据材料的性质、特征和作用进行归类。比较材料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区别优劣的过程。
比较要坚持一个标准,在相同的条件和背景下作比较,通过正比反比,全面了解材料的特征,发现并确定材料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材料的性质或类型进行分类。材料分类类似于数学上的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同一性质的材料放在一起,把不同性质的材料放在另一起,萝卜青菜各捡一篮,分门别类清清楚楚。
材料分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主题分类法。就是按照公文主题的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把凌乱的材料排列组合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材料。另一种是项目分类法。即按照材料的内容属性进行分项归类。例如,把材料分为政治类、经济类、理论类、事实类、经验类、问题类、数据类等。大的分项类还可以细分为几个小分项类别。如政治类,就可以分为政策、方针、法规、言论、人事等;经济类,就可以分为市场、产值、成本、利润、销售等。
第三步,鉴别验证。就是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鉴别验证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互证法。即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不同来源的同一类材料进行相互印证,鉴别真伪,查找异同,发现问题。
第二种是内证法。即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从材料内容的合理性上鉴别真伪。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缺乏逻辑性的材料必然是不完整的材料,甚至是伪材料。发现不合乎逻辑的材料就要大胆地质疑,没有质疑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材料。
第三种是求证法。即通过查核材料的来源和出处,运用权威资料求证材料真实性和准确性。